漲價的牛油果
文/宿亮
編輯/胡艷芬
“中國人擅長種菜,這越來越不像是調侃,而是我們這裡對華人最真誠的誇獎和羨慕了,因為最近的菜價漲得實在太離譜了……”凱恩·莫裏斯在網絡社交&&上冷不丁的抱怨嚇我一跳。
凱恩和我曾是同班同學。他生活在美國洛杉磯南部中高收入階層集中的居民區曼哈頓灘,現在為一家投資諮詢機構工作。作為健身愛好者,凱恩對牛油果價格很敏感。“小牛油果以前一美元仨,現在兩美元一個。距離墨西哥原産地這麼近,價格為什麼漲得這麼快?”
我半開玩笑地説,就算是近,墨西哥牛油果也得穿過美國邊境送到你手裏,那一層“對等關稅”怕是針對你的吧。凱恩假裝生氣不理我,去吃他的高價牛油果餐了。
其實,單身漢凱恩算是被美國政府“對等關稅”政策影響最小的群體了。相比他周圍育有三四個孩子的美國家庭,甚至是遠在大西洋對岸的歐洲家庭,凱恩的抱怨都多少顯得“矯情”。
關稅給美國家庭帶來的壓力是非常明顯的。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預測,美國2025年將面臨超出歷史平均水平的食品價格漲幅。在家吃飯成本可能增加3.2%,最高可能達到5.7%;在外用餐價格平均漲幅為3.8%,最高可能達到4.7%。
在所有食物裏,水果、蔬菜、乳製品和糖類相關産品的價格漲幅最大,這基本囊括了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基本菜單。
在美國超市裏,除了新鮮果蔬區,家庭主婦經常去的還有冷凍食品區和主食區,購買冷凍蔬菜、即食食品、罐頭和意大利面等,這些食物都嚴重依賴進口。更不用説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新鮮農産品,這些也全是受“關稅戰”衝擊的對象。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估算,“關稅戰”會讓美國家庭年均開支增加4900美元,精打細算可能讓這筆錢再少一點,但一定會帶來“勒緊褲腰帶”的痛苦。不少媒體測算也顯示,普通雜貨店裏日常商品的價格可能會上漲3%。
美國政府收稅,美國人為“購物籃”多花錢,這算“自作自受”還是“讓美國人補貼政府”?更甚的是,美國政府的“小鞭子”不光打自家人,還影響到歐洲等地區的外國消費者。
這兩年,德國涼鞋“勃肯鞋”在歐洲市場走紅。這家企業測算後決定,為了避免因關稅在美國市場大幅漲價,準備在全球其他市場稍微漲漲價,以“平攤”美國消費者的壓力。不少歐洲企業也採取了和勃肯鞋同樣的策略,決定在歐洲市場漲價。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讓-皮埃爾·杜貝把企業的這種行為稱為“盾牌”。他説,因為美國總統在社交媒體上點名沃爾瑪不能隨便漲價、要“承擔關稅”,嚇壞不少零售商。它們在歐洲漲價,至少可以解釋為:在全球各地都漲價,並不是針對美國消費者。
這也是跨國公司的一貫做法:當不可抗力導致一個市場成本增加,可以在其他市場漲價,以消化整體影響。但問題是,當“不可抗力”來自政府強迫徵收有害無利的關稅,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憑什麼要承擔這種“政策外部性”溢價?
凱恩吃完兩美元一個的牛油果重新上線跟我視頻聊天。我給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撓撓頭説:你説得對,還是快教教我怎樣種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