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涅槃:從製造商到科技服務商

2025-05-13 09:27:48 來源: 《環球》雜誌

 

2024年11月5日,參會者在第七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GE(通用電氣)展&的RISE 技術驗證項目模型旁交流

文/《環球》雜誌記者 胡艷芬(發自北京)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馬琼

  你是否會偶然發現,伴隨“70後”“80後”成長年代的一些曾經聲名赫赫的全球産業巨頭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貼有這些品牌標誌的電視、相機、家電,甚至手機、電腦越來越少出現在消費者的購物計劃中,這些品牌的光芒仿佛也在一夜之間被新一代的科技公司和消費品牌所掩蓋。

  但這並不是真相的全部。一些老牌巨頭不適應競爭被淘汰,但仍有一些並未沉寂,而是在市場變遷和技術革命之下,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戰略重塑。它們剝離了部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産業線,將重心轉向企業級市場,其中的佼佼者則成為推動全球産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科技服務商。

  它們不再以終端産品製造商的形象示人,而是轉身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隱形操盤手”——將過去在製造業、工程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行業經驗,轉化為服務於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自動化系統和高附加值技術服務。這種轉型並非偶然,而是全球産業鏈重構、技術迭代與商業模式創新中適者生存的結果。

西門子:從工業巨頭到數字化生態締造者

  西門子是一家擁有超過170年歷史的德國工業巨頭,業務範圍曾極其廣泛——從火車、發電機、醫療設備到照明(歐司朗)、家電(與博世合資)、通訊設備(西門子手機曾風靡一時),作為國際知名的多元化工業和科技集團,西門子品牌在工業和部分消費領域長期享有盛譽。

  然而進入21世紀,全球製造業開始經歷第三次産業革命衝擊,西門子難以獨善其身。24年前的2001年5月,西門子公司宣布其電信部門裁員2000人,拉開了當年裁員8100人的序幕,也透出發達國家傳統製造業的一絲寒意。

  當時,西門子正在經歷手機市場銷售的大幅下滑,而手機部門是公司最大的部門。西門子在本世紀初面對的,正是當時跨國傳統工業製造企業面臨的共同危機。

  但肇始於21世紀初的這場危機並非毀滅性的。在“危”的一面,傳統工業製造業務增長放緩,部分消費相關業務競爭激烈且利潤微薄;但“危”中也蘊含着機遇——工業界對自動化和數字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工業4.0等概念興起。

  西門子看到時代已變,自身定位和使命也需重塑;同時認識到,未來的競爭不再只是硬體設備的競爭,更是軟體、數據和服務能力的競爭,只有抓住數字化浪潮,才能不被時代列車拋下。

  於是,西門子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業務重組和剝離——2005年出售了手機業務;2013年將照明業務歐司朗分拆上市;2015年將家電合資公司股份出售給博世;2018年將西門子醫療分拆上市;2020將能源業務(包括發電和輸配電)合併,成立新公司西門子能源並分拆上市。通過這一系列動作,西門子極大精簡了業務組合,將資源集中於核心的數字化工業、智能基礎設施和交通領域。

  與此同時,西門子重金投入軟體和自動化。西門子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先行者,其SIMATIC系列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全球工業界的標準。轉型過程中,西門子進一步加大對軟體投入,特別是通過一系列重磅收購來構建數字化能力。

2022年11月5日,在第五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霍尼韋爾展&,參觀者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體驗模擬飛行

  例如,2007年,西門子收購工業軟體巨頭美國UGS公司,獲得了在産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製造執行系統(MES)、工業倣真等領域的強大能力;2012年收購比利時測試與測量軟體公司LMS International;2016年收購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公司Mentor Graphics……這些收購讓西門子擁有了從設計、倣真、生産到運營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解決方案能力。

  西門子還大力推廣其MindSphere&&(基於雲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後成為其核心&&),並基於該&&開發各種工業應用,如預測性維護、能源管理、資産優化等。同時,積極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雲服務提供商合作,拓展數字化業務的覆蓋範圍和能力。

  此外,西門子通過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了“數字化工業”和“智能基礎設施”等核心業務集團,強調軟體、服務和解決方案的地位。

  如今,西門子轉型成為一家聚焦數字化工業、智能基礎設施和交通領域的科技公司。在其收入構成中,軟體和數字化業務收入佔比顯著提升,成為公司重要的增長引擎和利潤來源。除了是設備的供應商,西門子更成為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合作夥伴。

  截至目前,西門子的工業軟體在全球産品生命周期管理市場中佔有率超過30%,其開放式數字商業&&Xcelerator也已成為智能製造的重要基礎設施。無論是為寶馬提供數字孿生解決方案,還是幫助中小企業打造智慧工廠,西門子都在全球範圍內塑造着工業未來。

通用電氣:向工業數字化與服務轉型

  通用電氣(GE)是由愛迪生創立的公司,也是美國工業的象徵,業務範圍橫跨家電、照明、航空、電力、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尤其在轉型前,GE是多元化經營的典範,其家電和照明産品深入人心。

  進入21世紀後,GE的多元化模式暴露出管理複雜、協同效應不彰、部分業務增長乏力等問題。一個典型例子就是GE的金融業務GE Capital。2000年左右,GE Capital一度達到收入巔峰,成為公司最賺錢的業務。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幾乎讓GE全軍覆沒。

  痛定思痛,GE意識到,對一個主營工業業務的公司而言,擁有一個龐大且高風險的金融部門,可能在經濟下行時對主體業務構成巨大威脅。於是GE大幅收縮並剝離了GE Capital的大部分業務,更加聚焦於核心工業領域——航空、電力、醫療等,併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巨大數字化潛力,認為可以通過軟體和服務提升設備性能、優化運營效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在出售大部分金融資産的同時,GE還剝離了家電、照明等消費電子業務,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與軟體。

  在前首席執行官(CEO)傑夫·伊梅爾特領導下,GE提出“數字工業公司”願景,並投入鉅資發展工業互聯網&&Predix。Predix旨在連接工業設備,收集和分析數據,提供預測性維護、性能優化等服務。

  GE還成立了GE Digital(GE數字集團),匯聚軟體開發和數據分析人才,為自身以及外部客戶提供工業軟體和數字化解決方案,試圖將自己從單純的設備製造商轉變為基於數據的服務提供商。

  GE利用其在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醫療設備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和龐大設備安裝基礎,發展設備維護、維修、升級等高附加值服務。數字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這些服務中,例如通過Predix&&對飛機發動機進行實時監控和預測性維護,大大提高了飛機的可靠性和運營效率。

  GE的成功轉型基於其強大的設備基礎與數據優勢。GE在全球安裝了大量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和醫療設備,這些設備産生了海量數據,為工業互聯網和數據分析提供了基礎。

  此外,工業設備的服務和維護通常比設備銷售本身利潤率更高,GE向服務提供商轉型有助於提升其整體盈利能力。

  GE的數字化轉型並非一帆風順。Predix&&的推廣面臨挑戰,市場競爭激烈,內部組織和文化融合也存在困難。近年來,GE經歷了多次領導層變動和戰略調整,並最終決定將公司拆分為三個獨立的實體,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整體轉型過程的複雜性和挑戰性。

  如今,GE在其核心工業領域,特別是航空服務領域,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的成效顯著,並為其帶來了重要的收入和利潤貢獻。GE的案例表明,巨頭的轉型之路充滿坎坷,需要持續進行調整和聚焦。

ABB:自動化與數字化的整合者

  ABB是一家由瑞典和瑞士的公司合併而成的跨國公司,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導者。ABB雖然不像西門子和GE那樣擁有廣泛的消費品業務,但其産品如電機、變壓器、斷路器等廣泛應用於發電、輸配電和工業生産中,是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基礎設施的關鍵組成部分。

2022年12月2日拍攝的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ABB機器人超級工廠外景

  在工業界,ABB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在普通消費者眼中,它可能相對陌生,或者僅通過其在工業生産中使用的機器人有所耳聞。

  隨着全球工業進入數字化時代,製造業面臨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提升柔性、實現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傳統的自動化硬體雖然重要,但不足以滿足這些日益複雜的挑戰。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工業自動化帶來了新機遇,使得設備互聯、數據分析、遠程監控和預測性維護成為可能。

  ABB認識到,未來的競爭將是自動化硬體與軟體、服務和數字化解決方案整合能力的競爭,必須抓住工業數字化的浪潮,確保其在自動化和電力領域的領先地位。

  於是ABB進行了一系列業務調整和剝離。例如,2020年公司出售了電網業務,將資源進一步集中於其核心的電氣産品、機器人與離散自動化、運動控制和過程自動化四大業務領域。公司同時加大對自動化和機器人投入。ABB是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之一,並持續投入研發,推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等新産品。同時,其在電機、驅動、控制系統等自動化硬體領域保持着領先地位。

  ABB還推出了ABB Ability數字化&&,旨在連接ABB的産品、系統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基於數據的洞察和優化建議。

  ABB通過內部研發和外部合作,增強了其在工業軟體、數據分析、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其服務業務也日益重要,包括設備的安裝、調試、維護、升級以及基於數據的性能優化服務。

  ABB通過聚焦核心業務,並大力發展數字化&&和解決方案,成功地從傳統的自動化設備供應商,轉型為能夠提供軟硬體一體化、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自動化和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工業4.0時代佔據了重要位置。

更“隱形”卻更有影響力

  從傳統製造企業向科技服務企業轉型,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擁有知名恒溫器、空氣凈化器等家居産品的霍尼韋爾,其在工業界是自動化控制系統、航空電子設備、特種材料等領域的巨頭。

  隨着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工業控制系統正從傳統的封閉式系統向開放、互聯的數字化&&演進。於是霍尼韋爾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業務重組和剝離。例如,分拆其家居和ADI(安防分銷)業務,成立了Resideo Technologies公司;分拆其交通系統業務,成立了蓋瑞特(GTX)公司。這些舉措使得霍尼韋爾能夠更專注於其核心的高科技工業領域。

  霍尼韋爾還成立了專門的業務部門,聚焦工業、樓宇、航空等領域的互聯解決方案;推出了企業績效管理軟體&&——Honeywell Forge,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收集和分析來自工業設備、樓宇系統、飛機等的數據,為客戶提供實時的運營洞察和優化建議,等等。

  通過聚焦高科技工業領域,並大力發展互聯軟體&&和解決方案,霍尼韋爾成功從傳統的控制系統和設備製造商,轉型為能夠提供軟硬體、基於數據的運營優化服務提供商。雖然其家居産品依然存在,但核心戰略已明顯轉向賦能企業客戶的數字化轉型。

  轉型是新生,而非消失。通過西門子、GE、ABB、霍尼韋爾等案例,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産業巨頭,在消費者視野中的“消失”並不意味着從此衰落,而是主動選擇了戰略轉型。它們的“消失”,是因為選擇了更具挑戰性和更具價值的舞&——企業級市場和工業數字化領域。它們的轉型,是基於自身在特定工業領域長期積累的技術、工程、行業知識和客戶關係等核心優勢,從直接面向消費者或生産消費品,轉變為賦能其他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和産業升級的關鍵力量。

  這些“消失的”巨頭的故事,是全球産業結構深刻變遷的一個縮影。它們證明了在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環境中,企業必須具備強大的適應性和轉型能力。

  而這場“靜默”的革命,也正在重塑着全球産業格局——昔日的設備製造商,如今已成為數字時代的“工業大腦”。它們的“消失”,恰恰是以另一種形態的重生。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