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捲土重來
3月6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一名男子體驗智能眼鏡
文/陳運森
編輯/馬琼
當前,AI眼鏡正日益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2024年,美國雷朋(Ray-Ban)和“元”公司(Meta)聯名推出的AI眼鏡,憑藉超百萬副的銷量成為爆款,榮登該品類全球銷量榜首,並催生了一批AI眼鏡産品。
在國內,華為、小米、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爭相布局,初創科技公司紛紛投身這一領域,傳統眼鏡企業也瞅準時機轉型踏入新賽道,大大小小的品牌方接連發布新品,“百鏡大戰”的盛況呼之欲出。
近日,華為又推出智能穿戴設備——華為智能眼鏡2鈦空圓框光學鏡,創造性地將傳統眼鏡與藍牙耳機功能集於一體,全方位滿足用戶視力矯正、時尚穿搭、音樂暢享、通話便捷及智慧生活等多樣化需求。
技術突圍與生態競合
2012年,谷歌眼鏡以“探索者”的姿態橫空出世,這款被戲稱為“賽博眼鏡”的設備具備投影、語音交互、拍攝等功能,但因成本高、功能受限、隱私爭議等問題未能普及,最終成為科技史上著名的“超前失敗案例”。
自谷歌眼鏡問世以來,AI眼鏡賽道已積蓄十餘年能量,卻始終未能突破“科技嘗鮮”到“大眾剛需”的臨界點。
但作為繼智能手機之後最受期待的智能終端,AI眼鏡一直承載着“重構人機交互”的宏大願景。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催生了多種創新交互方式,顯著提升了人機互動的效率和體驗。語音、觸控、手勢動作等物理交互模式,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虛擬現實等認知與沉浸式交互技術,正推動優化智能眼鏡的穿戴體驗。AI眼鏡通過整合語音識別、手勢控制、眼球追蹤及環境感知等技術可實現多模態交互,構建自然流暢的交互閉環。
例如,通過語音交互,AI眼鏡可以實現多語言指令響應,用戶可通過對話完成導航、信息查詢等操作;借助視覺交互,AI眼鏡內置攝像頭結合智能算法可識別物體、文本並疊加AR(增強現實)信息,如商品價格、菜單翻譯等,實現“所見即所得”的增強現實體驗;情境感知則可以通過環境傳感器自動調節顯示亮度,並基於地理位置推送個性化服務,如景點導覽等,降低用戶手動操作頻率。
在應用場景上,搭載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的AI眼鏡可指導維修人員完成複雜設備的拆解工作,其AR標注精度達毫米級,可將故障排除時間縮短70%;在教育領域,可通過AI模型實時解析教學內容,學生佩戴眼鏡後,可自動生成解題步驟的AR動畫,輔助理解抽象概念;在日常生活中,AI眼鏡可以集成心率、血氧傳感器,並結合運動姿態識別算法,為用戶提供實時的訓練建議,如跑步步頻調整等。
百鏡爭鳴
2025年,DeepSeek以“低成本訓練+開源”的模式,使得低成本部署推理模型成為可能。在“AI+産業”的敘事邏輯下,AI眼鏡也被資本市場認為是最具備想象空間和最有可能實現快速增長的産業之一。
從廠商格局來看,目前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呈現一家獨大的競爭格局。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Meta佔據全球AI眼鏡83.8%的市場份額。
據報道,Meta計劃在今年底前推出一款定位更為“高端”的AI眼鏡,代號為Hypernova(極超新星)。這款眼鏡的預計售價將超過1000美元,甚至可能高達1300至1400美元。其亮點在於獨創性的高清單目顯示屏技術,這一設計使得所需信息僅呈現在佩戴者的右眼前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産品將首次推出“神經腕帶”系列配件,作為端側産品與用戶的手腕互動,實現如旋轉手掌來滾動內容等創新操作。這款“神經腕帶”預計將與眼鏡一起捆綁銷售。
2024年9月7日,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TCL展區,工作人員展示一款智能眼鏡
在國內市場,小米、字節跳動等一眾科技巨頭正加速推進AI眼鏡的研發進程,預計下半年將迎來更多品牌的新品亮相。其中,小米的AI眼鏡直接瞄準了Meta Ray-ban作為競品,有望採用高通AR1芯片搭配恒玄2700的芯片方案,綜合硬體成本預估約為177.5美元。而字節則在大型模型方面展現出強勁實力,其相關産品預計將在第二季度正式發布。
互聯網巨頭的優勢在於資金雄厚、擁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澱、生態系統整合能力強。此外,這些互聯網巨頭通常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開發者社區,從而能夠深入了解用戶的消費需求,在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産品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推動AI應用生態的發展。
除上述互聯網巨頭外,博士眼鏡等眾多傳統眼鏡廠商也以渠道合作方的身份切入AI眼鏡賽道。傳統眼鏡廠商的優勢在於光學技術的深厚積累、成熟的渠道網絡和用戶的高度信任。依視路、蔡司等企業在鏡片製造、人體工學設計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這對提升AI眼鏡的佩戴舒適度和顯示效果至關重要。此外,傳統眼鏡品牌還擁有廣泛的線下零售渠道,不僅可以迅速了解消費者需求,還可以憑藉品牌信任度,使消費者更容易接受新的AI眼鏡産品。
初創公司也有獨特的優勢。它們以其靈活性和強大的創新能力,能夠發掘並利用利基市場,有效避開與互聯網巨頭的直接競爭,專注於某個細分市場從而實現技術突破。
破界之困
AI眼鏡作為融合前沿科技的消費電子産品,當前正經歷從概念驗證到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儘管科技巨頭與初創企業爭相布局,但這一産業仍面臨多重復雜挑戰,涉及技術、倫理、市場及用戶體驗等多個維度,其發展路徑遠非坦途。
技術層面的瓶頸首當其衝。AI眼鏡需要在拇指大小的鏡架上集成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環境感知等複雜功能,這對硬體微型化提出極高要求。當前芯片製程工藝雖已進入納米級別,但將高性能AI算力壓縮至眼鏡框架內仍面臨散熱、能耗與體積的三角矛盾。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布局攝像頭、陀螺儀、麥克風陣列,同時保證光學顯示的清晰度,成為工程設計的“不可能三角”。
即便硬體取得突破性進展,軟體算法的實時性挑戰依然存在——當用戶轉動頭部時,系統需要在20毫秒內完成環境重建與信息疊加,這對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提出了嚴苛要求。
用戶體驗的悖論正在形成技術之外的新障礙。消費者既期待設備具備強大的環境感知能力,又對隱私洩露充滿警惕。搭載多模態傳感器的AI眼鏡可能無意間記錄他人影像,這種“被動監控”特性已引發多國監管機構的關注。
同時,技術的濫用案例也頻頻曝光,加劇了公眾的擔憂。
例如,今年1月1日,42歲的美國退役陸軍老兵賈巴爾駕駛租來的皮卡在新奧爾良商區高速衝撞人群,致14人遇難。聯邦調查局分管新奧爾良市的特工萊昂內爾·默瑟爾1月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説,賈巴爾案發前曾兩次前往事發地新奧爾良法國區波旁街。去年10月那次,他一邊騎車一邊使用AI眼鏡拍攝街景,以謀劃此次襲擊。
再如,2024年2月16日,日本東京都某高三學生在參加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部入學考試時,涉嫌用AI眼鏡拍攝化學等科目試卷,把照片發送到身邊的智能手機,再上傳到社交媒體&&X,向多名&&人尋求答案,並根據回復填寫答案。東京都警視廳當天以涉嫌弄虛作假行為妨礙他人業務為由把這名男子移送東京地方檢察廳法辦。
事實上,AI眼鏡還存在佩戴舒適度差、功能穩定性不足、交互體驗不流暢等問題,影響了用戶口碑和市場推廣,而且市場上部分AI眼鏡産品在功能和設計上缺乏差異化,難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眼下,AI眼鏡最主要的痛點則是沒有超越智能手機的能力和邊界,而唯有跨越這一邊界,才能讓其實現從“科技附屬品”到“感官延伸體”的終極進化。
目前來看,相較於傳統消費電子市場,AI眼鏡的市場規模較小,參與的企業數量也不及成熟行業,呈現出一種“小而美”的發展特質。站在産業發展的十字路口,AI眼鏡既承載着下一代AI應用的期許,也面臨着比智能手機更複雜的成長環境。但隨着小米、字節跳動、谷歌、蘋果等國內外眾多科技大廠入局,未來在産品創新、軟硬體適配完善以及應用拓展的推動下,AI眼鏡有望成為消費者的剛需産品,行業規模也將迎來指數級增長。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