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集體發聲:尋求歷史賠償

2025-04-24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這是2024年6月19日在加納海岸角拍攝的奴隸堡。奴隸堡是歐洲殖民者販賣奴隸的重要據點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琪 劉方強

編輯/馬琼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38屆非洲聯盟(非盟)峰會上,圍繞“通過賠償為非洲人和非洲人後裔伸張正義”這一主題展開的討論備受矚目。無論是非盟執行理事會第46屆常務會議,還是隨後召開的第38屆首腦峰會,與會代表都深刻認識到,殖民統治、資源掠奪和不平等貿易等歷史創傷給非洲造成的長期發展滯後與社會不公必須改變。

  正在覺醒的非洲,不僅致力於向前殖民者尋求直接賠償,同時強調通過系統性改革推進區域一體化,根除非洲人及其後裔面臨的系統性障礙,構建更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為實現以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為代表的“2063年願景”鋪平道路。

歷史不公造就非洲之痛

  非洲大陸的歷史充滿苦難與抗爭。殖民掠奪、奴隸貿易、種族隔離和系統性歧視,摧毀了非洲的社會結構,阻礙了經濟與文化發展,成為其復興路上的沉重枷鎖。

  15世紀末,葡萄牙率先探索非洲西海岸並建立貿易據點,隨後英國、法國、荷蘭等歐洲列強加入掠奪,組織“跨大西洋奴隸貿易”。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16世紀至19世紀中期,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1250萬非洲人被販賣至美洲,另有700萬人死在非洲內部的貿易路線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歐洲列強借1884年柏林會議瓜分非洲,將這片大陸變成其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殖民者通過暴力手段強佔土地,掠奪黃金、鑽石、橡膠和石油等自然資源,強迫非洲人從事廉價勞動——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強迫剛果自由邦當地居民採集橡膠;英國在南非武力脅迫當地人開採鑽石和黃金;法國在其西非殖民地推行強迫勞動制度,逼迫非洲人修建鐵路和種植經濟作物……這些掠奪和剝削行為摧毀了非洲的經濟基礎,也導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和社會結構崩潰。

  殖民者還通過“分而治之”策略挑撥非洲族群間矛盾,導致許多國家在獨立後陷入內戰和分裂。他們還強行推行歐洲文化和語言,壓制非洲本土文化,造成難以彌合的文化斷層和身份認同危機。

  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更是將歧視推向極致。1948年至1994年間,南非白人政權通過法律將種族隔離制度化,剝奪了黑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機會和社會尊嚴。黑人被強制遷移到貧瘠的“家園”,無法享受與白人同等的教育、醫療和就業機會。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峰會開幕式上&&,非洲是殖民主義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受害者,不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但其苦果至今仍在影響着非洲人及其後裔。

真正的賠償從未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非洲在內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相繼實現獨立和發展,但西方殖民主義帶來的深重苦難遠未消除。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克拉韋爾·加泰特説,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和殖民主義剝奪了非洲人民的資源和尊嚴,並導致全球金融體系、貿易結構和治理機制中持續存在不平等現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數據顯示,非洲大陸當前擁有全球30%的礦産儲量、65%的可耕地、40%的黃金儲量,以及高達90%的鉻和鉑儲量,另外還坐擁全球最大的鈷、鑽石和鈾儲量,以及世界上65%的未開墾耕地。然而,這些豐饒的資源並未在非洲現代化進程中給當地人帶來應得的福祉。

  加泰特在出席非盟執行理事會第46屆常務會議時稱,非洲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不到3%,佔全球製造業産出僅1%,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底端。以2023年為例,非洲區域內貿易額僅佔其貿易總額的約16%,與之相比歐洲內部貿易額佔比高達68%。非洲有超過50個國家,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所佔份額僅與德國相當。

  尼日利亞前財長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曾在2019年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儘管非洲資源豐富,但貿易額和製造業産出長期停滯,佔全球總量比例微乎其微。跨國公司通過複雜的會計手段轉移利潤,導致非洲稅收流失,又不斷攫取經濟發展所需資源。這種掠奪與剝削的惡性循環,使非洲人均收入從上世紀80年代僅為發達國家的12%進一步降至如今的8%。非洲的財富未能帶來當地發展,反成外部勢力的牟利工具。

  非洲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弱勢還體現在吸引投資的能力不足上。目前僅有博茨瓦納和毛裏求斯擁有投資級信用評級,這限制了非洲國家在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使其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非洲國家因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損失相當於5%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加泰特指出,在2015年至2022年間,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總額高達10萬億美元,非洲僅獲得其中的2%。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靠從非洲國家抽血造就自身繁榮,非洲人民卻長期處於貧困。對此,加泰特説,真正的賠償,意味着非洲的資源必須首先為非洲服務,在非洲國家建立加工廠,延長産業鏈。

尋求賠償,更要團結發展

  為促進歷史創傷的癒合、實現公平正義以及對非洲人民權利和貢獻的承認,非盟提出了一系列賠償方案,涵蓋歷史承認與記錄、經濟賠償、土地歸還、文化保護與恢復、政策改革、國際問責、社區賦權以及持續倡導與教育等領域。

  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大學教授、曾任非盟經濟顧問的科斯坦蒂諾斯·貝爾胡特斯法在接受《環球》雜誌記者採訪時指出,非盟要求西方殖民者賠償的做法是“勇敢和值得讚揚的”,這顯示出非洲各國在國際舞&上的團結。

  尋求賠償的同時,各國領導人還圍繞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非洲公民免簽自由流動、建立非洲信用評級機構等議題展開討論,為加速非洲大陸一體化進程積極謀劃。這些舉措展現出非洲國家追求經濟自立自強的決心。

  此外,各國領導人還審議討論了《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該協定對促進非洲工業化、創造就業和投資意義重大。非洲擁有約15億人口,各國GDP總計超過3萬億美元。世界銀行估計,到2035年非洲大陸自貿區將使300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創造約4500億美元實際增長,使非洲出口總量增加近29%。

  非盟官方數據顯示,目前超過50%的非洲國家對大多數非洲公民實施簽證要求,這阻礙了勞動力遷移、商業貿易、技能交流和創新發展,拖慢了非洲的整體發展進程。前不久,非盟與非洲開發銀行共同舉辦了主題為“加快免簽進程、促進非洲一體化”的高級別戰略對話,旨在減少人員流動障礙,推動非洲大陸早日實現人員自由流動。

  針對三大評級機構對非洲存在的偏見,前不久舉行的非盟峰會還專門設置了關於設立本土評級機構的領導人餐會。非洲信用評級機構預計將於今年6月正式啟動。分析人士認為,當這些行業巨頭評級時,非洲國家需要根據自身的方法論進行核查、質疑,確保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獲得更公平的對待。非洲國家形成一個聲音,會在國際市場上轉化為一種集體議價能力,更好幫助非洲人及其後裔爭取權益。

  通過推動一體化進程,挖掘非洲擁有巨大市場和豐富資源的潛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發展,非洲將能夠更加合理地配置産業資源,發展本地區價值鏈,確保原材料在本地加工,進而提升工業化水平,創造就業機會,增強全球競爭力和吸引力,在減少對外部市場依賴的基礎上,增強經濟韌性和發展自主性。

  埃塞俄比亞政策研究所顧問巴萊烏·德米西還同時強調非洲思想獨立的重要性。“獨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非洲國家需要形成自己的想法,並以團結一致的姿態去思考問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