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極霸權”難解紅海通航危局

2025-04-24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這張2024年4月27日發布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疑似被胡塞武裝擊落的美國MQ-9無人機殘骸墜落到也門北部薩達省的山區內

文/麥春萍

編輯/吳美娜

  3月15日以來,美軍對胡塞武裝發起大規模空襲,胡塞武裝隨後對美航空母艦及其編隊發動打擊,紅海局勢驟緊。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方在特朗普今年1月就任總統後,擴大了對也門軍事打擊的範圍,除“哈裏·杜魯門”號航母編隊自紅海水域發起打擊外,美軍還調遣“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前往中東地區。另外,從衛星圖像看,美軍向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調派了幾架B-2隱形轟炸機,似為打擊胡塞武裝做準備。五角大樓還下令把兩個“愛國者”防空導彈營和一套“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即“薩德”反導系統)部署到中東地區。

  一些軍事分析師説,從過往經驗看,美軍部署“雙航母”,通常意味着即將動武。美軍調動這些戰略資産,可能不只是為了打擊也門胡塞武裝,還可能大規模空襲伊朗,摧毀伊朗核設施。

  這一系列行動背後,隱藏着複雜且深刻的地緣政治意圖,牽涉美國在全球貿易、地區權力平衡以及國內政治等多層面的戰略布局。

美國力保航運要道“把關權力”

  紅海-曼德海峽位於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承載着全球12%的貿易量,在全球貿易中的戰略意義可與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比肩。

  紅海航道連接印度洋與地中海,是亞、歐、非三大洲貿易往來的核心通道,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每年,海量的原油、各類工業製成品等重要物資經此運輸,一旦受阻,將嚴重擾亂全球貿易運轉。

  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至今,胡塞武裝為聲援巴勒斯坦,開始對紅海航道上與以色列相關或其認定為支持以色列的商船進行襲擾。商船為躲避襲擊不得不繞行非洲好望角,導致航程大幅拉長,運輸時間顯著增加,航運成本飆升。航運公司為降低風險,不得不提高保險費用,進一步加重了貿易成本負擔。

  據統計,2025年初以來,航經紅海的貨運量大幅減少了70%。這種情況嚴重衝擊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使得紅海航道的安全問題成為2025年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

  長期以來,美國將紅海航道視為其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掌控該航道既能穩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又能保障盟友利益,這對美國維持全球經濟霸權意義重大。美國此輪高調對胡塞武裝發動空襲,核心目的在於維護其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權。美國企圖通過摧毀胡塞武裝位於也門沿海地區的導彈基地和雷達系統,打通紅海航道,恢復正常航運秩序,更借此向世界彰顯其對全球貿易動脈的絕對控制權。

  然而,攻擊效果並非總如美國所願。胡塞武裝採用靈活的遊擊戰術,將軍事設施分散部署在內陸山區,並利用沿海民用設施作掩護,使得美軍先進的技術優勢難以轉化為實際作戰成果,無法實現持久勝利。大量平民特別是婦女兒童的傷亡,也進一步激化民眾的反美情緒,為胡塞武裝的報復行動贏得支持。

背後折射美伊地緣博弈

  美國此番紅海軍事行動,直接目標是也門胡賽武裝,本質上也是對伊朗的戰略遏制之舉。胡塞武裝被美國視為伊朗領導的“抵抗之弧”的先鋒力量,打擊胡塞武裝實則是對伊朗“精準放血”。特朗普政府宣稱,“每一顆射向美軍的子彈都將算在伊朗頭上”。

  美國擔憂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擴張會打破現有地區權力平衡,損害美國及其盟友在該地區的利益。伊朗長期以來支持胡塞武裝,為後者提供軍事技術和資金援助,這被美國視為對其地區霸權的挑戰。美國將紅海危機與伊核問題緊密關聯,試圖復刻2018年美方撕毀伊核協議後的極限施壓策略,迫使伊朗在核問題和地區影響力方面作出讓步。

  不過,面對美國試圖重構地區權力秩序、對伊朗的重重打壓,伊朗從經濟、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發起反擊,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身壓力。

2023年12月12日,也門海岸護衛隊在紅海南部的曼德海峽附近巡邏

  經濟層面,儘管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實施近乎“窒息式”制裁,但印度等國通過“影子船隊”及貨幣互換協議等方式,在2023~2025年為伊朗保留了日均百萬桶的石油出口窗口,使伊朗經濟不至於被完全封鎖,得以維持一定運轉,也使其有能力繼續支持地區盟友。

  軍事層面,伊朗向胡塞武裝轉讓無人機技術和導彈部件,使得胡塞武裝具備強大的“非對稱打擊能力”。美航母編隊在紅海遭頻繁襲擾,就暴露出美軍在該區域的防禦體系存在漏洞。3月10日,胡塞武裝宣稱使用無人機成功突破美軍航母戰鬥群防空系統,對航母周邊的一艘驅逐艦造成損傷。

  外交層面,俄羅斯與伊朗在能源領域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進一步提升了伊朗在國際能源市場的地位。伊朗在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非但未因制裁減弱,反而通過與周邊國家合作得到鞏固。

單極思維無法解困

  這場“紅海危機”,深刻揭示出美國單極霸權在全球治理複雜性面前的力不從心。

  長期依賴軍事和經濟優勢主導全球事務的美國,面對胡塞武裝這樣的非傳統對手時陷入困境。美國試圖通過軍事手段解決“紅海危機”,卻引發更多的反抗和國際譴責,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布局也受到衝擊。軍事威懾無法掩蓋美國經濟影響力衰退、盟友體系因利益分歧逐漸瓦解的趨勢。

  沙特、阿聯酋等美國中東盟友對紅海行動態度模糊,甚至私下與伊朗接觸,尋求獨立立場,導致美國盟友體系出現裂痕。伊朗石油繼續通過多種渠道持續流向亞洲市場,也表明美國制裁未達預期。歐洲企業為規避風險加速推進“供應鏈區域化”,全球經濟格局愈發趨向多元化。全球範圍內,美國以“航道安全”之名行“霸權護持”之實的行徑,遭到眾多南方國家抵制。

  (作者係北方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