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高水平均衡發展的城鄉
這是2023年9月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的韋爾海姆拍攝的日出時分的農場
文/於曉華
編輯/胡艷芬
德國作為歐洲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以經濟發達、收入差距較小、社會福利高而著稱。
2024年德國的城市化率約為78%,22%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另有數據顯示,德國僅有1.2%的人口從事農業。換句話説,農村居民中95%的人口從事的是非農相關工作。農村地區已成為很多人的居住選擇,而非謀生之地。
儘管由於歷史原因,原東德和西德地區在合併之後仍存在明顯的收入差異,原東德地區人均工資比西德仍低15%左右,但同地區內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已不明顯,這主要得益於德國長期實施的一系列經濟和産業政策、財政和社會發展政策,以及相對均衡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産業在城鄉間均衡布局
首先,德國經濟政策注重産業均衡布局。經濟發展離不開産業和實業的支撐,在廣大農村地區,如果沒有非農産業的支撐,農村人口很快就會流向城市,農村社會很快就會衰落和解體。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允許各州擁有一定的經濟決策自主權。不同於其他國家人口向一兩個超級城市聚集的模式,德國採取“多中心城市化”模式,形成了柏林、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多個區域性中心城市,避免了資源過度向某一地區集中。
德國的很多小城市和集鎮還孕育出“隱形冠軍”企業,從而對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支撐。德國中小企業廣泛分佈於農村和小城鎮,為本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大大減輕了農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壓力。
一些世界知名企業的總部就分佈在德國一些小鎮。比如世界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總部就設在巴登-符騰堡州一個人口不到2萬的小鎮蓋林根;歐洲最大零售商施瓦茨集團旗下擁有利德爾(Lidl)和考夫蘭特(Kaufland)等著名超市品牌,其總部也在巴登-符騰堡州一個人口2.5萬的小鎮內卡蘇爾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其次,德國先進的農業與農村經濟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德國農業現代化程度高,農業生産效率也高;德國農民受過良好教育,農場經營規模較大,機械化、數字化程度高,農業收入相對穩定;另外,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化,除農業外,德國農村地區還擁有製造業、旅游業、可再生能源産業(如風能、太陽能)等,都為農民創造了額外收入。
財政與社會福利政策注重公平
由於農業和農村在經濟發展中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市場機制下,資金和人才等必然向城市聚集。為了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歐盟及德國政府都實行了強有力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首先,德聯邦政府非常注重區域財政均衡機制:各州之間的收入差距基本由財政轉移支付系統調節,從而使貧困地區的公共財政得到保障。
其次,歐盟採取共同農業政策,對歐洲農業給予大規模支持和進行補貼。事實上,歐洲農民的主要收入就來源於農業補貼,共同農業政策的一個隱含目標就是減少區域間收入差距以及均衡工業和農業的收入差距。
長期以來,共同農業政策支出在歐盟預算中所佔比例最大,即使最近幾年支出減少,目前也仍佔到歐盟總預算的1/3左右。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由兩大支柱組成:糧食安全政策和農村發展政策,糧食安全補貼佔共同農業政策的80%左右,農村發展補貼佔20%左右。德國政府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社會保障進行財政支持,使農村居民享有較高的公共服務水平。
歐盟在1991年就設立了支持農村發展的專項資助項目,這就是著名的LEADER系列計劃(農村經濟發展聯結行動)。該計劃旨在促進歐洲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鼓勵農村社區利用本地資源,通過創新、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促進鄉村經濟和社會進步。
德國自1991年以來一直積極參與LEADER計劃,並成功實施了多個農村發展項目。其關注的重點包括:促進農業和非農産業的多樣化;支持農村旅游、可再生能源和手工業發展;保護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産;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
LEADER計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強調地方發展戰略,由當地社區主導。由農民、企業、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組成地方行動小組,決定資金分配和發展策略。為了激發項目受益人的參與熱情,受益人也要投入一部分自己的配套資金,與歐盟資金共擔風險。
此外,德國擁有高水平的社會福利體系。德國強制執行全民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從而降低了地區間的生活成本差異。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補貼之外,德國聯邦政府的配套補貼資金主要用於支付農民的退休金。此外,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實現了城鄉全覆蓋,大大抑制了農村貧困問題。
城鄉基礎設施均衡發展
在德國廣大農村地區,政府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強調醫療資源公平分配,並注重城鄉教育的均等化。學校大部分教師屬州政府公務員編制,他們之間基本不存在收入上的差距,在鄉村工作的教師收入也不會比城裏老師低。
德國鄉村地區擁有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雙元制)體系使農村學生更容易獲得高薪的技術職業,並且教育經費完全由財政負擔,不存在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的情形。
醫療政策是社會保障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德國一直強調醫療資源公平,全民強制參保。儘管大城市醫療資源較為集中,但鄉村地區也有家庭醫生、醫療合作網絡,可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
德國交通與通信技術發達便利。德國基本實現了城鄉交通一體化:農村地區的公共交通系統發達,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區域公交系統等連接城鄉,降低了地理差距對收入的影響。德國政府還投資推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促進遠程工作和農村數字經濟發展。
為確保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德國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經濟和産業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社會發展政策等。在這些制度網絡嚴密監管下,德國城鄉收入差距基本不大。
從德國的經驗來看,要促進農村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首先要鼓勵在農村和小城鎮地區分散創辦企業;其次,政府增加農業補貼,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發展多元化,以提升農業效益,通過增加農民收入消弭城鄉收入差距。
(作者係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