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調治快速城市化後遺症
在巴西裏約熱內盧,一名商販搬運蔬菜
文/《環球》雜誌記者 趙焱(發自裏約熱內盧)
編輯/劉娟娟
走在裏約熱內盧城中,你不時會看到佈滿密密麻麻房屋的小山,它們就是裏約著名的法維拉(Favela),即人們稱作貧民窟的地方。
貧民窟是拉美國家快速城市化的産物,如今也成為城市治安的巨大威脅。巴西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國家。巴西歷史上走了一條快速城市化路徑,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了85%。這既是城鄉差距過大迫使農村居民進城謀生的結果,也因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嚴重不協調,衍生出了嚴重的城市貧民窟問題。目前巴西72%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
儘管特殊時期的不當政策帶來的貧民窟等後遺症根深蒂固,解決起來難度非常大,但巴西政府始終在採取一系列措施,試圖平衡城鄉差距,探索城鄉良性發展的新路徑。
貧民窟裏的大菜園
羅斯·羅德里格斯和羅伯托·納西門托從苗床中採摘芝麻菜、香菜、卷心菜、菠菜和茄子,將葉子捆在一起並放在手推車中。每週三早晨,兩人都會穿過裏約熱內盧北部的曼吉尼奧斯貧民窟,將採摘所得分發給社區居民。
曼吉尼奧斯社區有大約4萬居民,和裏約眾多貧民窟一樣,這裡的許多小巷潮濕且骯髒,還有黑幫“紅色司令部”的窩點,甚至能看到毒販們用舊水泥塊搭建的路障。但也是在這裡,有一片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菜園,就是羅德里格斯和納西門托摘菜的地方。
這片菜園建於2013年,佔地面積相當於4個足球場。當時裏約市政府決定將這片土地納入“裏約菜園”項目,讓這片位於高壓線正下方“城中村”裏的土地成為城市變革的典範。
農學家巴羅斯自2006年以來一直負責“裏約菜園”項目,他認為設置城市菜園可謂一舉多得:恢復被認為已經消失的城市空間,創造就業機會,生産低價健康的食品,甚至幫助青少年接觸自然並學習健康飲食方式。
目前曼吉尼奧斯社區菜園共有22名工人,包括14名女性和8名男性,大多數人年齡較大,主要是退休後沒有收入的居民。
“菜園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72歲的迪奧內·達席爾瓦退休前在一家公共機構裏做清潔工,她是和家人從伯南布哥州來到裏約的。“與土地和植物打交道對我有好處。這就像治療一樣,我也能回歸我的根,因為我的家人都來自農場。如果沒有菜園,我就會待在家裏,無事可做。”
“裏約菜園”項目的菜園每月生産約82噸有機食品,在新冠疫情期間還有不少産品被捐贈給了最需要的人。該項目於2019年獲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發起的“米蘭城市糧食政策公約”會議特別獎。
與“裏約菜園”計劃類似,2018年,裏約南區羅西尼亞社區的居民、社會企業家弗拉維奧·戈麥斯發起了一項名為“貧民窟菜園”的項目,將社區內的閒置空間改造成菜園。戈麥斯教社區裏的兒童堆肥、種植,在貧民窟的屋頂上建起了4個菜園和一個堆肥箱,並將更多貧民窟閒置區改造成菜園。
“公交都市”
巴西南部巴拉納州的首府庫裏蒂巴是巴西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裏很多設計成圓筒形的公交車站非常引人注目。這些車站不只為城市增添了美感,這座城市沒有出現大量貧民窟也與之有重要關係。
庫裏蒂巴交通便捷有序,公交車到站準時,搭乘公交可以前往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雖然庫裏蒂巴的家庭汽車擁有率在巴西處於前列,平均每3到4人就擁有一輛車,但公交出行率達到70%以上,大部分人選擇乘坐公交而不是自駕車上下班。這樣的成就歸功於其公共交通系統與城市規劃的完美契合。
在巴西亞馬孫州首府馬瑙斯附近一處原住民聚居點,當地居民參加表演
早在20世紀70年代,庫裏蒂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系統,成為舉世聞名的公交都市。1990年,庫裏蒂巴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城市,與溫哥華、巴黎、羅馬、悉尼一起成為首批聯合國評選出的“最適合人類居住城市”。1994年庫裏蒂巴又被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推薦為公共交通示範城市。
庫裏蒂巴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宜居城市”。事實上,它的城市發展模式經歷了一個長期探索和演變的過程。從1693年建城到20世紀70年代,伴隨着人口的快速增長,庫裏蒂巴也與巴西其他城市一樣染上了“城市病”,産生了諸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失業率增長、貧民區蔓延等一系列問題。
1971年,建築師出身的雅伊梅·萊內當選為庫裏蒂巴市長。那時大部分巴西城市都在建設快速路、高架路,以便利小汽車快速通行。但是萊內力排眾議,認為城市建設需要優先滿足大眾出行需要,規劃的核心是強化中心城區及其放射線型軸線,反對為小汽車快速通過中心城區提供交通便利。他還要求限制機動車進入城市核心區和歷史建築街區,將中心城區作為交通樞紐和終點,提倡步行和進行公交換乘,把小汽車的出行便利性降低到次要位置。
庫裏蒂巴的公共交通將商店、工作場所和住宅等順暢連接。政府要求,在市區任何地方建造住房,都必須首先考慮交通問題。任何經營者想要得到或延長營業許可,也必須對建築項目對交通的影響進行評估,考慮停車需求。
此外,政府採取一些針對性措施鼓勵人們選擇公共交通:65歲以上的老人和5歲以下的兒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費;有工資收入的庫裏蒂巴市市民,在公共交通支出上超過工資6%的部分將由政府補貼;住在貧困地區的人,可以用清掃垃圾來換取公共汽車票,不僅改進了庫裏蒂巴的城鄉衞生環境,還降低了貧困地區的出行成本。
目前,庫裏蒂巴一體化公交網絡由300多條線路、1000多輛車構成,每天客運量約60萬人次,其中很大部分來自大庫裏蒂巴鄰近地區。這300多條線路覆蓋了庫裏蒂巴市的1100公里道路,市民走出家門,在500米範圍內即能找到公交車站,極大提升了城鄉可達性。這一模式不僅縮短了市民的通勤時間,還引導城市沿交通走廊有序擴張,避免了城鄉接合部的無序蔓延。
世界銀行認為,庫裏蒂巴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世界上最好、最實用的城市交通系統,其示範性不僅對發展中國家適用,對工業發達國家也有借鑒性。如今,巴西很多其他城市,以及拉美地區其他國家,甚至歐美很多城市,都效仿庫裏蒂巴建立了自己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統。
原住民村與城市
伊雷米力·圖卡諾出生在亞馬孫州的一個原住民村,現正在巴西利亞大學旅游專業學習,雖然他跟隨家人到首都巴西利亞已經十多年,卻仍不習慣城市生活。好在在聯邦政府的支持下,巴西利亞大學擁有這座城市唯一一處倣原住民房屋風格的原住民村,同時有一些項目幫助原住民學生完成學業,或是支持他們更容易地融入城市生活。
但伊雷米力畢業後不想留在巴西利亞,他説:“我來這裡是為了向首都的國會眾議員、參議員以及各行精英學習非原住民法律。我想把這些知識帶回家鄉。”
像伊雷米力這樣到大城市學習的原住民越來越多,他們回到自己的村落後也逐漸改變着當地人民的生活。《環球》雜誌記者在馬托格羅索州一個波洛洛族村莊裏看到,村民們用上了洗衣機,公共區域安裝了無線網絡,小朋友們拿着父母的手機拍照、上社交媒體沖浪……
除了到大城市學習的原住民,一些原住民社區附近的城市還建有“原住民之家”,方便到城市領取貧困補助或者就醫、購物的原住民居住。巴西北部帕拉州阿爾塔米拉市的“原住民之家”,不但佈置得與原住民社區很相似,還安裝有電台,方便在這裡居住的原住民與自己偏遠、沒有網絡的村子裏的家人&&。
這樣,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進入了城市。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202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居住在巴西城市地區的原住民數量超過了農村地區。
巴西國家教育促進委員會&&,儘管原住民涌入城市是為尋求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研究顯示,即使在城市地區,原住民的居住衞生條件也低於平均水平,而且原住民的文盲率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為此,巴西國家原住民秘書處團隊在巴西利亞組織了原住民社區人權講座。北裏奧格蘭德州政府還制定了針對原住民的教育計劃,在原住民聚居的孔塞桑馬爾克斯的市立學校提供夜間課程,包括識字及小學、中學課程,鼓勵原住民完成學業,加強原住民文化認同,促進村莊自治和原住民充分行使公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