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何能扛住極限制裁

2025-04-09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1月9日,人們在俄羅斯莫斯科紅場乘坐游藝設施

文/王豫剛

編輯/馬琼

  俄烏衝突於三年前爆發後,美西方國家針對俄羅斯實施一系列極限經濟制裁措施,給俄經濟社會帶來極大影響。但從數據上看,儘管遭受西方一輪又一輪制裁,2024年俄羅斯GDP仍實現了4%的增長,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失業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的2.3%,這是許多歐洲國家都未能達到的成績。

“全球南方”撐起俄外貿

  面對美西方嚴厲制裁,俄羅斯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首先是實施盧布結算機制——自2022年3月31日起,要求“不友好國家”必須通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開設盧布賬戶購買能源。該措施使盧布匯率從2022年3月初的歷史低點顯著回升,2023年平均匯率維持在1美元兌75至85盧布區間。

  其次是深化與非西方國家合作。例如,俄羅斯與印度的能源貿易額從2021年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約450億美元,其對外貿易本幣結算比例從不足15%上升至約40%。

  此外,俄羅斯還在努力填補跨境運輸、油氣深加工的短板。通過成立石油交易機構、組建再保險公司、收購老舊船舶填補海運缺口、改革原油定價方式等措施,構建完整産業鏈,降低對西方國家依賴。

  通過這些具體措施,俄羅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能源利益。加上價格上漲等因素,俄能源出口儘管受到歐美限制,出口額仍創下新高。根據俄羅斯中央銀行統計,2022年俄能源出口總額為3837.3億美元,同比增長57.4%。其中石油出口同比增長7.6%,天然氣下降了25.1%。

  雖然美歐試圖通過限制投資和技術供應來削弱俄羅斯的生産能力,但這些並未在實質上影響俄維持現有生産和供應全球市場的能力。在天然氣、石油和特定礦産及採礦業務領域,俄羅斯依然是全球頂級能源供應國。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王冬等研究人員指出,在經歷了2014年至2015年的制裁困境後,俄羅斯首先調整了債務結構及外匯儲備結構。通過大規模減少公共部門和經濟部門(除銀行外)的公共債務,減少對外部資金依賴,保持良好經濟基本面,避免因債務危機引發更大範圍的經濟混亂。2022年1月,俄羅斯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僅為14.8%。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俄在大幅減少美元儲備的同時增加黃金及歐元、人民幣等非美元資産,以此降低因特定資産被凍結帶來的風險,獲得更多資金緩衝來應對制裁導致的資金流動壓力和匯率波動。

  此外,俄羅斯建立了米爾支付體系以及“俄版SWIFT”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PFS)等替代性金融基礎設施,以減少對境外支付體系的依賴,確保在受到制裁時仍保有一定的國內支付結算能力。俄政府還要求國際支付卡將境內業務轉移到本土系統,以掌握境內交易情況。

  在國際交易方面,俄羅斯積極向貿易夥伴推廣本國支付工具並推進本幣結算,已與歐亞經濟聯盟國家、中國、土耳其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支付系統對接。截至2023年,中俄貿易本幣結算率達95%,歐亞經濟聯盟內部80%的貿易通過盧布進行。

這是3月18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拍攝的克裏姆林宮

  俄方預測,2024年俄羅斯與印度雙邊貿易額或達到創紀錄的660億美元,有望在2030年達到1000億美元。能源合作日益成為雙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俄羅斯油氣在歐洲市場受阻的情況下,印度已成為其主要出口國之一。路透社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印度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同比增長4.5%,日均進口量達176.4萬桶,佔印度原油總進口量的36%。

  同時,以俄羅斯為最終市場的轉口貿易也在增長。2021至2023年間,歐洲對中亞地區的出口量增長了一倍以上,主要包括機械及其他製成品,其中物流行業2023年實現了20%的增長。此外,阿聯酋已發展成為俄羅斯的重要轉運樞紐,當地貿易商採購集成電路、微芯片處理器和控制器、無線電導航設備等電子産品,隨後將這些産品轉口至俄羅斯。正如歐洲經濟政策研究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指出:“新興國家填補了大部分俄羅斯失去的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貿易。”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許文鴻的研究顯示,截至2021年底俄烏衝突爆發前,俄羅斯國際儲備規模已達6320億美元,創歷史峰值。到2022年底,其黃金外匯儲備總量位居全球第四位。分析顯示,俄外匯資産佔比超過75%,黃金儲備佔21.7%,特別提款權佔4%。

  俄羅斯外匯儲備資産中約半數為美國國債和歐洲政府債券等有價證券。自2014年克裏米亞事件後,俄推行“去美元化”戰略,並於2018年轉向歐元。至2022年3月資産被凍結,美元資産僅佔俄外匯儲備的10.9%,歐元資産佔比達33.9%。

最終買單者還是歐洲

  近期隨着美國特朗普政策轉變立場,歐盟不得不調整其過去既期待美國承擔更多責任,又不願與俄羅斯徹底對立的模糊策略。澤連斯基訪美遭冷遇、德國多次宣布提高國防預算、波蘭&&謀求擁核等一系列事件,推動國際商品市場劇烈波動——軍工類金屬價格飆升,黃金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大關;歐洲國防股應聲大漲,以德國軍工企業萊茵金屬公司為例,其股價從2月中旬的750歐元每股攀升至3月14日的1300歐元左右,月漲幅超70%。

  多家歐洲研究機構預測,到2030年,歐洲整體國防開支佔GDP的比重將從目前的約2%提升至3.5%,年複合增長率達7%至10%。

  實際上,歐美出於對國際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顧慮,一直未徹底切斷俄羅斯油氣的出口換匯渠道。例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一直未受到制裁影響,原因就在於歐洲需要通過該銀行繼續採購俄羅斯天然氣。以匈牙利為例,該國嚴重依賴俄羅斯的油氣資源,與俄氣公司簽署有多項供氣協議。如果無法通過該銀行支付能源費用,匈牙利將面臨嚴峻的能源供應問題。

  因此,拜登政府任內一直採取“制裁-豁免”模式,為俄羅斯能源企業保留了一定的出口資金獲取渠道。然而,3月13日美國財政部宣布,今年1月實施的為期60天的豁免期已經結束,該豁免允許涉及受制裁俄羅斯銀行的特定能源交易繼續進行。一旦豁免失效,這些銀行可能無法使用美國的支付系統進行主要的能源交易。這一決定,使得其他國家在購買俄羅斯石油時將面臨更大困難,從而對其全球供應形成限制。

  能源收入是俄羅斯國防支出的重要支撐。在普京第一次總統任期,油氣換來的進賬主要用於擴軍,軍事預算翻了兩番,並一直水漲船高。過去十年間,油氣收入佔到俄聯邦預算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2023年油價下跌和天然氣出口減少,曾導致俄相關收入減少了24%。

  但在過去一年裏,俄油氣收入出現回升。其中,石油和成品油收入佔比約為83%。彭博社根據俄財政部發布的數據計算發現,2024年,俄石油相關稅收上升至9.19萬億盧布(約合894億美元),高於上一年的7.04萬億盧布。

  據《經濟學人》分析,一些國家如印度、新加坡、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在進口俄羅斯廉價燃料供國內使用的同時,也在出口本國更昂貴的非禁運石油至歐盟國家。很大程度上,歐盟國家在為能源價格限令買單。

  總體而言,在俄烏衝突全面爆發之前,歐洲曾試圖構建以俄羅斯油氣能源為基礎,結合歐洲技術和製造能力,利用俄羅斯人才和工業基礎設施,將俄羅斯納入以“石油歐元”為核心的資本與貿易循環體系。然而,這一構想在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之後便已搖搖欲墜,時至今日基本宣告徹底失敗。

  究其原因,核心在於歐洲在國防、科技等關鍵領域嚴重依賴美國,始終未能實現完全自主。或許特朗普的“白宮逐客”事件,會迫使歐洲做出一種出乎意料的抉擇。但無論如何,最終承擔後果的,現在看來仍將是歐洲自身。

  (作者係北京合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