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産的“烏克蘭維和部隊”
3月2日,十余個歐洲和歐盟國家,以及烏克蘭和加拿大的領導人在英國倫敦舉行峰會,就烏克蘭危機和歐洲防務問題進行討論
文/方曉志
編輯/黃紅華
俄烏衝突延宕至今,對歐洲安全形勢構成重大衝擊,使得歐洲大陸正經歷着冷戰結束以來最深刻的安全秩序重構,歐洲防務自主意識也不斷提升。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美國“撇開”歐洲,單獨與俄羅斯討論結束俄烏衝突問題,並聲稱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更讓歐洲國家深感焦慮不安。
此種形勢下,3月2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為烏克蘭問題專門舉行的倫敦峰會上,詳細闡述了一份“和平計劃”,包括一個月的停火期以及之後向烏克蘭派遣維和部隊等內容,目的是為烏克蘭衝突的解決提供一項重要的解決方案。但是,受到內部分歧、外部壓力以及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烏克蘭維和部隊”的組建,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從初步探索走向具體實施
構建聯合軍事力量,走向共同防務合作,是歐洲長期以來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歐盟自2004年承接北約在波黑的維和任務以來,就已經積累了大型維和任務的經驗,目前在全球仍部署約3500名軍事人員,其中就包括駐紮在烏克蘭、負責協調軍援和訓練的軍事援助團。
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於2022年3月發布一份“戰略指南針”行動計劃,內容包括組建一支規模數千人的快速反應部隊,除了實戰部署之外,還可參與平息暴亂、應對難民、維護治安以及地區維和行動等。這一計劃成為歐洲構建維和部隊的初步探索。
隨着俄烏戰場陷入僵持,2024年2月,在俄烏衝突兩周年之際,馬克龍首次正式提出“烏克蘭維和部隊”設想。在同年12月7日的美法烏峰會之後,這一設想得到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的認可,並成為除“加入北約”之外唯一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認為“值得討論”的安全保障方案。該設想最初只是被視為一種為了震懾莫斯科,表明“歐洲沒有自設紅線”的政治姿態,但隨着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各方利益的交織,正逐步從模糊的概念走向具體的實施階段。
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馬克龍提出的“烏克蘭維和部隊”是一支與歐盟維和框架類似,得到歐盟軍事援助團支持,但不屬於歐盟體系的維和部隊,主要目的是展示其在俄烏衝突解決議題上的存在感,並幫助穩定烏克蘭局勢和維護歐洲的權益。在結構功能上,這支部隊由英國和法國牽頭,除了監督停火,還將承擔軍事訓練、維修支持、網絡防禦等輔助工作,以幫助烏克蘭軍隊提升戰鬥力。
為盡可能管控風險,該部隊將不包括作戰部隊,而主要由軍事教官和排雷專家組成,同時實現多軍種的力量部署,部署地點將遠離衝突地區。例如,英國將派出戰鬥機駐紮在烏克蘭境外的基地,前往烏克蘭執行空中巡邏任務以實現“戰略威懾”。此外,該部隊還將只以“歐洲”的名義駐紮,避免出現歐盟、北約直接下場的情況。
總體來看,雖然目前歐洲關於“烏克蘭維和部隊”的組建仍處於初期討論階段,各國對於部隊組建的時機、規模和任務等還有很多爭議。但從最初的理念構想到如今的付諸實施,其逐步成形的過程展現了歐洲在安全保障領域的探索與掙扎,也折射出國際社會在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下尋求妥協作出的努力。如果“烏克蘭維和部隊”組建計劃得以實現,則意味着歐洲的對烏戰略出現了根本性的轉向,也標誌着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歐洲焦慮上升推動組建進程
“烏克蘭維和部隊”的組建,是歐洲對特朗普上&後對外政策變化的一種應激反應。特朗普政府上&後,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的立場出現重大轉變。上任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就多次公開表達對俄烏衝突的不同看法。2月12日,特朗普與普京通話。同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説,他同普京在通話中同意就結束俄烏衝突進行“緊密合作”,並派遣各自團隊“立即開始談判”。而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態度則更為直接,其2月12日在比利時出席“烏克蘭防務問題國際聯絡小組”會議時,稱烏克蘭恢復到2014年前的邊界並不現實,美國不會向烏克蘭進行軍事部署,“拒絕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3月3日,在美烏領導人會談破裂後,特朗普宣布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不僅加劇了烏克蘭的困境,也為俄烏衝突的未來走向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此外,美國對歐洲的批評聲調不斷升高。2月14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大批特批歐洲,稱歐洲現在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內部,點名批評歐盟委員會、德國、英國與瑞典等。赫格塞思則&&,歐洲安全已經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北約的歐洲成員國應承擔更多財政責任,以確保自身安全,不能一直指望美國的“保護傘”,更加劇了歐洲對未來長期安全的擔心,美歐裂痕日益加深。
3月11日,俄羅斯遭遇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圖為在俄羅斯莫斯科州東南部,碎片散落在受損住宅樓旁
美國對待俄烏衝突態度變化,讓歐洲國家始料未及,並引發對自身安全和烏克蘭可能將被迫達成不利協議的擔憂。面對這樣的局面,歐洲的焦慮感不斷上升。對此,歐洲多次重申加強對烏克蘭的財政和軍事支持。
2月14日,歐洲領導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警告稱,任何未經烏克蘭參與達成的協議都將無法實施。2月24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問基輔,以示對烏克蘭的支持。3月1日,英國首相斯塔默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22.6億英鎊的貸款,並稱這筆資金是七國集團提供的“烏克蘭特別收入加速計劃”的一部分,計劃的總規模達到500億美元。3月11日,歐盟和北約的32個國家的高級軍事指揮官在法國會晤,討論英法提出的烏克蘭安全保障框架,據法媒報道,除英國和歐盟成員國外,來自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參謀長和北約高級別代表也參加了此次會晤。
歐洲在援助烏克蘭問題上整體表現出積極姿態,表面上是對美國當前俄烏政策發泄不滿,實則仍是擔心自身安全利益受到威脅。作為俄烏衝突中明顯的“凈損失方”,歐洲已經意識到自身防務力量不足的致命弱點,更清楚看到缺乏戰略自主、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嚴重後果,因此對戰略自主的需求和關切程度迅速上升,這些在客觀上推動了組建“烏克蘭維和部隊”的進程。
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儘管歐洲對組建“烏克蘭維和部隊”具有強烈的意願,也對具體方案進行設想,但在實操層面,仍受到多個因素掣肘。
歐洲內部各國對於現在組建“烏克蘭維和部隊”存在嚴重分歧。法國作為歐洲的重要安全力量,是組建“烏克蘭維和部隊”的首倡者和積極推動者。英國是“烏克蘭維和部隊”組建的重要支持者和援助方,由於“脫歐”後對介入歐洲事務缺乏手段和機會,英國視參與“烏克蘭維和部隊”組建為重要機會。英國首相斯塔默多次&&,英國已做好準備,可在必要時隨時派遣地面部隊。
不同於英法,歐洲其他國家看法並不一致。例如,同樣作為歐洲重要安全力量的德國對此並不熱衷,&&現階段討論這個問題“為時過早”,在沒有和平協議的情況下談論維和行動“非常不合適”。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在烏克蘭部署歐洲士兵的假設是最複雜、也許是最不可能見效的,對此我&&懷疑”。保加利亞總統拉德夫公開反對保加利亞以任何形式向烏克蘭派遣部隊,並於2月21日緊急通過了一項“不會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的宣言,以“讓公眾放心”。匈牙利政府也警告歐盟不要採取任何新的舉措,認為維和部隊不僅會增加與俄羅斯直接對抗的風險,而且還會增加本就庫存告急的歐洲軍隊的負擔。
此前在援烏方面頗為積極的波蘭在派兵問題上也態度謹慎。2月15日,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在波蘭國家電視台播出的節目中&&,雖然波蘭支持烏克蘭,但不會向烏克蘭派遣軍隊,“我們只剩2套愛國者防空系統了,我們也要保衛我們自己”。這些分歧反映出歐洲內部對於解決俄烏衝突在立場和利益上的差異,也凸顯歐洲在安全領域當前仍難以達成共識。
此外,“烏克蘭維和部隊”的組建在具體層面也面臨重大阻礙。例如,目前北約在東歐前線面臨燃料供應保障難題,為此北約計劃投資210億歐元建設一條連接德國、波蘭和捷克的軍用輸油管網,但這需要長達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短期內維和部隊的後勤保障仍依賴美國,但美國明確拒絕參與維和,如此,歐洲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來保障維和任務落地,將不得不直接限制部隊的人數規模。
另據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的最新兵棋推演,若要在烏克蘭維持有效威懾,至少需要部署12個機械化旅約10.5萬人,但因後勤保障和指揮協調的實際限制,最終規模只能為3萬人左右。這種縮小化的規模意味着維和部隊將缺乏足夠的威懾力,更多的只是顯示戰略姿態,難以發揮預期的效果。
(作者係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