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新關稅戰”傷害了誰

2025-03-19 09:26:33 來源: 《環球》雜誌

 

3月10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工作

文/馬雪

編輯/馬琼

  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後,不斷揮舞“關稅大棒”,不僅延續了上一屆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是在範圍、力度和針對性上走向全面升級。這一系列政策嚴重挑戰了傳統的多邊貿易體系,更明晃晃地體現出美國通過單邊主義重塑全球産業鏈的企圖。特朗普挑起的“關稅戰”,遭到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眾多國家的強烈反對和反制,對美國自身經濟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露,並開始深刻影響全球貿易環境和供應鏈布局。

“正變成一個孤立的國家”

  3月5日,加拿大全國性報紙《環球郵報》罕見地在頭版開天窗,僅刊登“強大和自由”粗體字,表達對美國發動關稅戰的抗議。

  文章指出,美國發動不合理和不必要的貿易戰,將美國與其他國家割裂開來。為了自身利益,美國正試圖以巨大的代價摧毀這個世界。與“讓美國再次偉大”恰恰相反,事實上美國正變成一個孤立的國家,一個站在一邊旁觀的國家。從關貿總協定到世界貿易組織,美國曾是推動降低關稅的關鍵角色。現在,那些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將不得不負責自己的安全,發展更可靠的貿易夥伴關係。

  美國3月4日開始對多國加徵關稅後,立即引發了反制措施。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當日即&&,加拿大不會在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中退縮。他宣布,加拿大將按計劃對價值1550億加元的美國商品分階段加徵25%關稅。

  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3月4日也&&,墨西哥將採取措施應對美加徵關稅。她強調,美國政府的單邊決定背離了北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阻礙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的努力,並稱加徵關稅將傷害美墨兩國民眾,推高美國家庭生活成本,危及兩國就業崗位增長。“這場爭端沒有贏家!”

  多方較量之下,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6日簽署行政令,調整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措施,對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美墨加協定)優惠條件的進口商品暫緩徵收關稅。

  然而,特魯多3月6日&&,即便針對某些行業的關稅“暫緩”,加拿大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處於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我們的目標依然是取消所有這些關稅。”

  3月9日早些時候,馬克·卡尼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為加拿大執政黨自由黨新領導人,將接替特魯多擔任加拿大總理。卡尼説,他的政府將保持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措施。加拿大要團結起來,不能讓美國總統特朗普得逞。

  3月10日,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正式對向美國三個州出口的所有電力徵收25%的附加費。安大略省長道格·福特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説,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他將毫不猶豫地提高收費,甚至完全切斷電力出口。據測算,這項措施將影響美國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和紐約州150萬個家庭和企業,這三個州的美國人每月電費將多支出約100加元。

“美國優先”作祟

  特朗普2.0關稅戰的政策核心在於通過加徵關稅來實現所謂的“美國優先”戰略。總體上看,其加徵的關稅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關於邊境安全的關稅——以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和解決移民問題為藉口,對加拿大、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加徵關稅,此類關稅被視為一種談判工具和攫取利益的籌碼。

  二是關於地緣政治的關稅,包括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以及特定行業的關稅,例如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美方稱此類鋼鐵和鋁關稅是確保其軍事運輸和硬體生産能力計劃的一部分。

  三是關於維護“貿易公平”的關稅,包括針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單方面強徵的“對等關稅”和“貨幣操縱”指控等,理由是糾正所謂的“不公平貿易”。

  相較第一任期,特朗普2.0關稅戰政策的覆蓋範圍更廣、力度更大。具體特徵主要包括:具有明顯的歧視性,表現在針對特定國家和行業實施的高關稅政策;政策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使得全球貿易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關稅政策與國內政治問題深度捆綁,例如將關稅政策用於解決芬太尼走私和移民問題;封堵漏洞——除直接加稅外,美國要求進口商品提供生産溯源證明,打擊轉口貿易,並擴大對第三方國家(如墨西哥)的關稅範圍。

  當前,特朗普客觀上具備對其實施“關稅戰”的國內有利條件。一方面,關稅政策已獲得共和黨的支持。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國會內部尤其是共和黨議員經常反對他的保護主義政策。但在新任期,共和黨已摒棄自由貿易,改為支持特朗普的全面關稅計劃。他們認為“關稅可以發揮建設性作用,運用關稅是一門藝術”。共和黨贏得在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也給了特朗普政府很大的政策迴旋餘地。

  另一方面,特朗普可以動用緊急狀態經濟權利法。特朗普曾稱,“我不需要國會。我自己就有權徵收關稅”。他在第一任期內,曾利用旨在懲罰不公平貿易做法和保護國家安全的既有法規,即《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再度入主白宮後,實施全面關稅,又轉而引用1977年生效的《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特朗普認為“較為快捷,而且可以全面實施”。

加拿大酒類銷售連鎖商LCBO於3月4日開始撤下安大略省所有門店在售美國品牌酒産品,反擊美國政府向加拿大商品加徵25%的關稅

  不過,特朗普經濟團隊內部對實施關稅仍存分歧。當前美國&&的關稅政策實施的不確定性很高,部分原因就是政府內部不同派系持有不同觀點。

  負責政策的白宮辦公廳副主任斯蒂芬·米勒主張採取更激進、更普遍的做法,對幾乎所有進口産品徵收關稅。財政部長貝森特和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西特等更傳統的經濟顧問,則提倡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做法,或者豁免某些行業,或者逐步徵收關稅,認為一刀切的做法可能會推高通脹,而且對將製造業轉移到美國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原因是許多低成本消費品在國內生産仍過於昂貴。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主張,把實施關稅視為一種談判工具,並認為如果此類貿易協議成功達成,許多關稅最終將會取消。他同時宣稱“可交易的關稅”僅針對美國的盟友和夥伴。

“貿易戰”沒有贏家

  特朗普2.0關稅戰將對美國經濟産生多方面負面影響。

  徵收高關稅,直接推升美國進口商品價格,消費者將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日常用品,勢必進一步加劇通脹。美國消費者在實施關稅前就已感受到價格上漲之痛,美國商店和企業會因關稅預期正爭相預訂囤積不易腐爛的商品。

  比如,當特朗普威脅對加拿大徵稅時,美國企業就開始囤積加拿大木材,額外訂單推高了木材價格,帶來的連鎖反應之一就是,計劃裝修房屋的美國家庭將面臨高額賬單。一些消費者還試圖搶在可能的關稅之前購買新手機等預計會受到關稅影響的商品。

  美國知名零售商塔吉特百貨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賴恩·康奈爾3月4日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節目中説,塔吉特在諸多商品類別上依賴從墨西哥進口,尤其在冬季。他透露,塔吉特最快可能在本週內調高水果和蔬菜等商品價格。

  受美國關稅戰帶來的負面預期影響,美國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顯著下降。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2月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8.3,低於1月的105.3。該研究機構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妮·吉夏爾&&,這是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自2021年8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該指數已連續第三個月走低。

  關稅政策還將增加企業的運營成本,降低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依賴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業,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以汽車製造常用金屬材料熱軋卷板為例,2025年1月美國本土熱軋卷板每噸1150美元,即便加上對從中國進口産品加徵的關稅及運輸成本後,價格也仍比美國本土低18%,每噸不超1000美元。美國企業如果被迫採用本土高價産品,汽車産業採購成本每年將增加逾13億美元。高昂成本壓力下,部分鋼鋁用量大的企業或不得不選擇將産業鏈外遷至墨西哥等拉美國家。

  此外,關稅政策無益於美國的就業。由於企業成本上升和競爭力下降,一些企業不得不削減就業崗位,導致失業率上升。同時,關稅政策引發的貿易戰風險,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進而對美國經濟增長産生負面影響。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到2026年,美國國內生産總值將比原本水平低0.6%,總就業人數減少1%。

  以得克薩斯州拉雷多為代表的邊境經濟區為例,其就業市場正面臨系統性風險。這些地方的貿易往來主要通過卡車過境,同時可為當地提供卡車司機工作崗位。如果關稅政策導致貿易量減少,就會影響這些與貿易相關工作崗位。由於鱷梨、西紅柿、覆盆子、草莓和辣椒等新鮮水果和蔬菜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貿易價值量巨大,因此農業相關就業也將受到嚴重打擊。

  美國西部最大報紙《洛杉磯時報》網站3月5日發表文章説,在美國重要農産品供應地加利福尼亞州,許多農民都是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但他們現在對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帶來的傷害憂心忡忡。

  在加州薩克拉門托谷地種植番茄的農民布魯斯·羅明傑&&,他擔心整個番茄種植業都將受到衝擊。高額報復性關稅會導致加州生産的番茄製品難以出口或被迫降價。許多在大選中支持特朗普的加州農民不願公開談論他們的憂慮,或許是因為他們希望政府能保護農民。

  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美國為保護自身利益通過了著名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該法案大幅提高了美國的進口關稅,試圖通過保護國內産業來緩解經濟危機。然而,這一法案不僅未能緩解大蕭條,反而在多個方面加劇了經濟衰退。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表明,“貿易戰沒有贏家”。

全球貿易格局承壓調整

  特朗普2.0關稅戰將對全球貿易格局産生重大影響。

  2018年以來,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産業鏈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如美墨加協定)和供應鏈“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戰略向中國以外市場轉移,使得東盟和南亞的新興國家成為中低端製造業的重要承接地,形成對中國的競爭壓力。美國通過關稅向中國製造業施壓,增加製造企業的運營成本,目的是削弱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不過,美國減少自中國的進口,但增加了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而這些國家從中國進口的中間投入品也在快速增長。數據顯示,美國市場上進口份額增長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如越南、中國台灣、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和韓國,都增加了與中國的經貿&&。

  美國商務部2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商品進口總額達到新高3.3萬億美元,商品出口總額接近2.1萬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破紀錄的1.21萬億美元,增長了14%。《日本經濟新聞》2月7日報道稱,這一數據比2017年“全球關稅大戰”未開打前還上升了50%。

  美以芬太尼為由對華加徵關稅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脅迫要挾對中國行不通,也嚇不倒中國。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都是機遇而非威脅。中美合作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嚴重干擾全球經濟,破壞了多邊貿易體制,不僅影響全球貿易流向和貿易量,還導致金融市場受到衝擊,加速國際關係的變化。

  3月10日,美國股市三大股指繼續下跌。其中,標準普爾500指數市值自2月19日創歷史高位以來,已下跌約8.6%,市值蒸發4萬億美元。

  路透社報道,投資者擔心美國關稅政策引發美國經濟衰退,是引發美股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

  美國威脅對從歐洲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法國民間近期興起自發抵制美國産品的行動。

  根據法國汽車産業聯合會3月初發布的統計結果,特斯拉汽車2月在法銷量同比下滑26.1%。另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統計,特斯拉1月在歐洲銷量同比下滑50.3%。法國《費加羅報》推測,銷量下滑部分緣於“馬斯克效應”,即這位特斯拉創始人與白宮關係緊密,遭到歐洲民眾排斥。

  關稅政策促使各國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例如,中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區域內貿易額增長迅速——2023年RCEP區域貿易總額達13萬億美元,出口占全球份額的30%,進口占25.8%,部分商品貿易額增長顯著。再如,隨着英國等國家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CPTPP成員國的GDP總和將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15%,相比此前上升3個百分點。

  關稅政策也將加速全球供應鏈的深度重組,形成多中心的供應鏈布局。各國紛紛尋求新的合作方式,通過擴大經貿朋友圈、推進區域貿易自由化來規避衝擊。這種趨勢不僅改變了全球貿易的格局,也促使各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特朗普2.0版的“關稅戰”短期可能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浪潮,長期看或將加速全球經濟多極化進程。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