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對“三道裂痕”
2月9日,在德國柏林, 德國社民黨總理候選人、現任總理朔爾茨(左)與最大在野黨基民盟總理候選人默茨參加電視辯論,
雙方在移民、經濟、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等問題上分歧明顯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正式宣布統一,意味着德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狀態,也象徵着冷戰時期歐洲格局的重大變遷。統一後,德國在經濟上成為歐洲的關鍵力量。
統一近35年來,德國內部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層面進行了廣泛的融合,但從近年來政壇的極化趨勢,到東西部發展的落差,再到移民融入的困境,不難看出,德國社會在看似穩固的表象之下,有三道明顯裂痕,彌合這些裂痕是德國當前的重要使命。
重建共識,彌合政治裂痕
德國戰後長期依靠主要政黨聯合執政,試圖通過政治共識維持穩定。然而,近年來,這種政治模式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極端政治勢力的崛起讓德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德國選擇黨的崛起是德國政治裂痕的重要體現。在2024年地方選舉中,選擇黨在多個聯邦州成為主要政治力量,尤其在東部地區表現突出。該黨利用民眾對移民政策、歐盟整合和經濟不穩定的焦慮情緒,成功吸引了大量選票。在德國東部,選擇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經濟困境中的中下階層,他們認為政府的移民政策和環保政策損害了本國公民的利益。而在西部大城市,左翼勢力主導了政治話語,他們強調民主價值、社會包容,並視選擇黨為極端主義威脅。選擇黨代表的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與左翼政治力量之間的對峙愈演愈烈。
與此同時,傳統大黨正在經歷信任危機。社民黨和聯盟黨長期主導德國政壇,如今卻逐漸失去吸引力,而綠黨和自民黨在聯合政府中的表現亦飽受質疑。特別是在應對經濟衰退、能源危機及俄烏衝突問題上,由社民黨、自民黨、綠黨組成的“交通燈”執政聯盟內部矛盾頻發,政策搖擺不定,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安。
2024年11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解除財政部長林德納的職務,後者所在的自民黨隨即宣布退出本屆聯合政府,“交通燈”執政聯盟解體。12月,朔爾茨未能通過德國聯邦議院發起的信任投票,執政聯盟徹底宣告落幕,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宣布提前舉行聯邦議院選舉。
今年1月底,在距離選舉僅3周之際,領先民調的聯盟黨候選人默茨發起收緊針對移民的庇護政策提案,儘管左翼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對此都不支持,然而在75名選擇黨議員和80名自由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下,該案仍以348票贊成、345票反對、10票棄權的微弱優勢通過。
提案的通過引發輿論譁然,德國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極右翼、反納粹游行。在柏林、漢堡和慕尼黑等城市,數十萬名示威者走上街頭,譴責默茨接受選擇黨的幫助,抗議選擇黨的極端立場。這些抗議不僅反映了公眾對右翼勢力的警惕,也突顯德國社會對待移民態度的兩極分化——一方面是對人道價值的堅守,另一方面是對通過政治變革改變現狀的渴望。
面對不斷擴大的政治裂痕,德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努力尋找應對之策。司法系統加強了對仇恨言論和極端主義犯罪的懲罰力度,聯邦政府也在推進更嚴格的選舉法,以防止極端政黨利用民主機制操控選舉。同時,許多公民團體和媒體機構也力圖通過教育和宣傳,增強公眾對民主制度的信任。
抹去東西德隱形“分界線”
儘管德國已統一近35年,但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差距依然明顯。東部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後,企業總部、科技創新資源仍主要集中在西部,而東部的人口外流和老齡化趨勢卻在不斷加劇。
德國聯邦政府2023年發布的《德國統一狀況年度報告》寫道:“即使在重新統一33年後,德國分裂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很多東德人和西德人看待這個國家的態度並不相同,這也體現在一再掀起的有關東德及其地位的辯論上。德國統一的結果仍然以特殊的方式困擾着很多人。”
30多年來,德國聯邦政府通過徵收“團結稅”提振東部經濟。可以説,西部承擔了統一進程中的經濟壓力,而東部則承擔了社會壓力。儘管資本從西向東流動,但通過託管和私有化改造東德企業等方式,生産資料所有權的流動卻是逆向而行。
2024年12月21日,警察在德國馬格德堡發生襲擊事件的聖誕市場警戒
德國聯邦統計局每年發布的國內生産總值分佈圖清晰顯示,原東西德的邊境線幾乎就是如今德國經濟實力等級的分界線。1991年,東德經濟總量為西德的43%。2023年,這一比例升至82%,差距仍接近20個百分點。聯邦統計局數據還顯示,2023年,東部與西部全職就業人員月均收入差為824歐元。左翼黨議會黨團主席索倫·佩爾曼説,在過去的10年裏,東西德人均月收入差距始終穩定在800歐元以上。
在德國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問題更嚴重。2022年底,德國18歲至64歲人口約為5140萬,其中只有720萬人生活在東部各州(不包括柏林)。據聯邦統計局預測,未來20年,東部各州這一年齡段人口減少量約在56萬至120萬之間。雖然西部適齡勞動人口預計也將下降,但因移民比例較高,降速要緩慢得多。
經濟實力相對落後往往意味着在社會地位和話語權上的弱勢。在東德長大的萊比錫大學日耳曼文學教授迪爾克·奧施曼甚至認為,所謂德國統一實際上是西德“接管”了東德,並將後者打造成一個西德的“低配版仿製品”。他認為,“東部人”是一種被塑造的身份,被賦予了懶惰、愚蠢、無能、膽怯、不負責任、不擅打扮、不會説話等特質。媒體在關聯東部社會的報道中多有貶義,而很多記者對東部了解甚少,而且“極不願意接近並了解我們。”
事實上,從客觀角度看,兩德統一後,東部在經濟領域是受益的。雖然東部經濟目前落後於西部,但在全歐洲範圍內仍處於較高水準。此外,未來幾年,東部經濟增長或許還會超過德國整體水平。據德國IFO經濟研究所2024年報告,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選擇在東部落戶。當年8月,&積電德累斯頓(德國東部城市)廠正式動土,對德國來説,這是歐洲達成“芯片自主”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特斯拉也在德國東北部的勃蘭登堡州開設了在歐洲的第一個生産基地。
彌合社會裂痕,融合多元文化
除了政治與地域的對立,移民問題也是導致德國社會産生裂痕的重要因素。2015年,默克爾政府決定大規模接納難民,這一政策雖然體現了德國的人道主義精神,但也讓社會的不滿情緒迅速發酵。極右翼勢力借機擴展影響力,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在德國的大城市,移民群體的增加導致了一定的文化衝突。一些地區形成了封閉的“平行社會”,犯罪率、就業問題和社會融入難題成為主流輿論爭議的焦點。本土德國人與移民群體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身份認同問題也隨之浮現。傳統社會對“德國人”身份的理解,正受到日益多元化的人口結構的挑戰。
2024年12月20日晚間,一名外來移民駕駛汽車衝入馬格德堡的聖誕市場發動襲擊,造成6人死亡、近300人受傷。事件發生後,“馬格德堡襲擊”話題迅速衝上德國社交媒體&&熱搜榜,高讚留言紛紛要求無差別遣返移民和外國人,評論區充斥着藍色愛心的表情——這正是選擇黨的代表色。總理朔爾茨發推文&&關切,卻受到無情嘲諷。
跨年夜,一名外籍網紅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畫面中,他對着柏林的一間公寓燃放煙花。後續報道稱,煙花落入了一間兒童臥室並燃爆,所幸未造成傷亡。今年1月底,又一名外籍男子在巴伐利亞州阿沙芬堡的公園內製造持刀襲擊事件,造成一名幼兒和一名男子死亡,另有3人受重傷。
即使是《世界報》等主流媒體的評論區,也充斥着德國民眾的怒火。有關阿沙芬堡襲擊事件報道的下方,一條高讚評論寫道:“每次,我們都會看到政客們震驚的表情,看到他們冷淡地宣稱要與遇難者家屬一起哀悼,並祝願其他受害者早日康復,然後(又發生類似事件)再次受到沉重的打擊。但這有什麼用呢?什麼用都沒有!”
在此背景下,聯盟黨候選人默茨也宣布,如果他贏得選舉,將下令對所有德國陸地邊境實行永久管制,一切非法入境企圖一律拒絕。上文提到的收緊庇護政策的動議,也是對此事的回應之一。在現實中,數十萬德國民眾參加游行反對極右翼;而在網絡上,網友則留言反問:“魏德爾(選擇黨黨主席)怎麼説的?遣返移民!即使沒人願意聽,但她是對的。德國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面對日益緊張的移民、難民問題,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然而,這些措施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仍面臨挑戰。阿沙芬堡襲擊事件的肇事者此前已被要求離境,但顯然未聽從該指令。德國聯邦政府和巴伐利亞州政府代表互相指責,聲稱嫌疑人沒有如期離境是對方的責任。
社會組織和學界也在積極尋找緩解矛盾的方法。一些專家建議,加強移民的職業培訓和就業支持,減少社會福利的依賴;鼓勵更多移民參與社區活動,增進文化融合。
然而,移民問題同樣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隨着地區衝突導致的難民不斷增加,德國仍需面對這一長期挑戰。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同時,保持德國社會的人道主義傳統,將是未來政府需要處理的一個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