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穆文化節:感受斯瓦希裏文明的脈動
2024年11月29日,拉穆居民在肯尼亞東部印度洋上駕駛獨桅三角帆船比賽。這種帆船曾是東非海洋貿易的主要交通工具
文/《環球》雜誌記者 韓旭(發自內羅畢)
編輯/胡艷芬
近來,中國與非洲之間的文化和旅游交往日益密切,以往不被中國人所熟知的非洲文化節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比如一年一度在肯尼亞拉穆古鎮舉行的拉穆文化節,就吸引了《環球》雜誌記者一行前去體驗。而這一場充滿活力的文化盛宴,也讓參與其中的人充分領略了斯瓦希裏文明的深厚歷史和獨特傳統。
節日期間,古鎮街巷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人們的臉上洋溢着純真而質樸的笑容。在這裡,《環球》雜誌記者沒有遭遇在非洲許多其他地區常見的“異樣目光”或刻意搭訕,這讓記者一行的拍攝和採訪更加順利。而這份自在與坦然,也讓記者感受到一種深度融入其中的奇妙體驗。對於常駐非洲的記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段獨特而難忘的時光。
拉穆古鎮作為斯瓦希裏文化發源地和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拉穆文化節亦始於同年,旨在展示和弘揚東部非洲斯瓦希裏傳統文化。
承載文明與歷史
拉穆古鎮居住着約2萬名居民,沿海有該鎮唯一一條主街道,其餘區域則由錯綜複雜、如同迷宮的狹窄巷道構成。古鎮坐落的拉穆島靜謐而古老,曾是非洲東海岸的一顆明珠,是阿拉伯人最早在東非建立的貿易港之一,承載着千百年海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厚重歷史。
“斯瓦希裏”一詞在阿拉伯語里正是海岸的意思。古鎮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築,甚至每一次海浪的拍擊,都見證着斯瓦希裏文明的興衰起伏。
斯瓦希裏文化由非洲本土的班圖文化與阿拉伯、波斯、印度等異域文化融合而成。如今,斯瓦希裏的文化版圖從索馬裏南部往南一直延伸到莫桑比克北部,覆蓋大部分東部非洲沿海地區,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0世紀前。
拉穆文化節曾因新冠疫情被迫取消兩屆,2024年的第22屆拉穆文化節為期3天,主題是“慶祝遺産、團結、創新與經濟發展”。
如今的拉穆文化節正如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橋梁,將這座島嶼與世界連通,呈現着斯瓦希裏璀璨的文化,續寫着非洲文明向全球講述自身悠久歷史的重要篇章。
傳統的獨桅三角帆船比賽是拉穆文化節上最具史詩感的項目之一。幾百年前,拉穆曾長期處在繁忙的奴隸、象牙等各種貿易中,獨桅三角帆船是當仁不讓的運輸“主力”。這些帆船不僅見證着拉穆的航海史,也體現了當地居民的智慧和技藝。
今天,雖然發動機已經普及,拉穆人還是以駕駛這種帆船為榮。事實上,“駕馭獨桅三角帆船並非易事,需要水手對風向有精準把握,還需要團隊密切配合,調整那龐大而沉重的三角帆”,拉穆居民阿卜迪·奧馬爾對記者説。
這些古老的帆船如同穿越千年的時光機,帶領人們回顧拉穆深厚的海岸文化和航海貿易史。拉穆當地的水手們在碧海藍天下手動駕馭這些帆船,演繹一場場速度與智慧的較量。這些帆船曾是對外貿易和交流的生命線,連接起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洋的遙遠彼岸。
“平靜的海洋不會造就一個熟練的水手”,比賽選手易卜拉欣·賽義德如此説,眼神中透露出對這項古老技藝的深刻理解與敬畏。
驢行古鎮,原生態
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拉穆古鎮也幾乎沒有汽車通行。除了經濟原因外,還因為那些只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巷道。因此,驢自古以來一直是拉穆島上極其重要的交通工具,騎驢比賽也是每年拉穆文化節上的標誌性項目,很多游客來到拉穆文化節,首要目的就是觀看騎驢比賽。由於參賽者眾多,騎驢比賽往往持續數天直至文化節結束。
隨着發令聲響起,島上的驢子馱着主人、邁着強勁有力的步伐穿越古老街道,向終點奮力衝刺,蜂擁在賽道兩旁的觀眾們用熱烈的吶喊與掌聲為他們加油,笑聲與歡呼聲交織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項活動的參賽選手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小夥子,他們“人驢合一”,身姿敏捷,力量感十足。這項賽事不僅是對島民傳統交通工具的禮讚,更象徵着當地人與驢之間長久以來的緊密關係,代表着拉穆人樸實的生活方式,還體現了當地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
9歲的卡蒂賈·特瓦哈來自肯尼亞沿海城市蒙巴薩,2024年是她第4次來到拉穆體驗文化節,她特別喜歡騎驢比賽,雖然這是一項屬於男人的運動,但這種人與動物之間默契配合的互動畫面,深深吸引着卡蒂賈。
文化節上還有少年游泳比賽、斯瓦希裏詩歌大賽、指甲花手繪以及傳統手工藝品展、傳統音樂舞蹈表演等豐富內容。
以拉穆文化節為契機,每年,世界各地的游客、學者與歷史愛好者聚集於拉穆古鎮,共同探尋斯瓦希裏文明的起源、發展與變遷,感受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