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走出去,非遺在躍遷

2025-02-07 16:25:48 來源: 《環球》雜誌

 

這是1月22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拍攝的中國春節慶祝活動上的文藝表演

文/朱剛

編輯/吳美娜

  十二生肖交班處,萬象更新又一春。與往年有所不同,中國蛇年春節前夕,“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繼2023年12月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後,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代表之一,有了更加廣泛的國際性。與此同時,非遺保護在國際社會中成為普遍共識,反映出人類認知層面的“整體躍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春節,在中國農曆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標誌着新一年的開始。在這時,人們會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是迎接新年,祈求好運,慶祝家庭團聚,促進社區和諧。這種慶祝的過程被稱為‘過年’(跨越一年)。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開始打掃房子,貼春聯和年畫,儲備糧食並準備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熬夜迎接新年。在節日期間,人們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並向長輩、親戚、朋友和鄰居致以新年的問候。節日活動包括社區舉辦的廟會、社火和燈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這是中國申遺文本對“春節”的闡述。

  文本特別強調,“‘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性。這一項目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多種社會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它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點點滴滴與春節相關的文化符號具有吉祥、和諧、美滿的寓意,蘊含着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次申遺,申報團隊以中國傳統的民俗時間為界定依據,對作為民俗過程的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過程漸次加以描述。如此,一方面真正“如其所是”地描述該項目在時間維度的各種傳統性規定;另一方面,也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非遺公約》)鼓勵的文化對話精神,讓處於異文化中的受眾能夠更容易從自身的經驗出發,以共情的眼光欣賞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

  春節申遺成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又增添一個新的成功案例。它表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春節所彰顯的人類文化的普遍性——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基礎上,以辭舊迎新為核心的、嚮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

  春節,不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還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表面上看,申遺成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特定組成部分再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上獲得國際性確認,實則是中華文化傳統所投射的人類文化普遍性進一步獲得認可。成為非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有助於促進不同文化之間對話,加深不同群體之間相互了解和尊重,從更多維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遺産觀的重大變革

  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非遺公約》,它被認為是近幾十年來在文化領域發展最迅速、影響最深遠的國際法。《非遺公約》與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世遺公約》)相比具有不同的保護宗旨,它發展和完善了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核心的國際文化遺産保護框架,使得人類文化遺産的話語和實踐體系不再因“非物質”要素的缺席,而被動呈現為獨尊“物質”的“跛足”之相。

  從物質到非物質,意味着人類社會的遺産觀發生了重大變革。如果説1972年《世遺公約》崇尚物質遺産,主要是按照歐洲中心主義的評價標準,打造了“歐洲人”心中的世界遺産名錄;那麼到了2003年《非遺公約》,1972年《世遺公約》以物質為中心、以專家為準繩的評價體系,已轉變為以非物質為中心,由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為依據的多元化保護框架。

  由此引發的深刻變化主要有二:第一,不具物質外形的非物質形式如社會實踐、口頭傳統、製作技藝等,當與教堂、巨石陣、紀念碑等凸顯宏大敘事的物質遺産等量齊觀,皆為人類文化創造力的典型表現形式;第二,不論物質或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一旦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文化遺産名錄體系,表明其具有被全人類共享並進一步激發文化互鑒、對話的潛力,可在促進、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上作出貢獻。

  在這種維度下,春節進入代表作名錄,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而是本身承載着更宏大、更深遠的文化意義乃至責任擔當。

1月22日,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來自中國的演出團體在“歡樂春節”文藝演出上表演舞蹈

  人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它反映了一種最基本的認知取向——看重物質(即有形),看輕非物質(即無形)。非物質文化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國際社會獲得認可和重視經歷了一個長期而艱難的智力摸索與協商過程。換句話説,非遺的出現,正是人類社會不斷反思並取得認識提升的一種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推廣非遺保護範式的過程中,不論其在不同時期採取何種具有特定目標的技術路線,其一以貫之的指導精神,都主要落腳於提升非遺在全球範圍的可見度,以及提高民眾關於非遺重要性的意識。

同頻共振,大道無形

  非遺保護的重要責任或目標之一,在於拓展人類既有的遺産觀念,促使人類不斷反思自身的文化,特別是從非物質的層面深入挖掘人類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創造力。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典型的文化符號,申遺的基礎也就在於,中國民眾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在世代相傳過程中適應周圍環境以及在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創造和再創造出來的文化表現形式。

  這種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取態,從觀念、實踐、信仰等非物質層面反觀傳統的視角,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以他文化成員視角呈現本土文化的技術路線,不單為中華文化走出去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中國民眾重新認識春節傳統提供了全新維度。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全世界範圍內歷史最為悠久、傳承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節慶儀式,春節其實也為2003年《非遺公約》及其實踐框架在全球的進一步普及提供了有益&&。

  這些事實,生動地圖解了非遺的本質,即大道無形——物質雖可擁有但易逝,非物質無形卻更恒久且人所共享。不論是散居在祖國各地的中華兒女,還是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普羅大眾,在時間制度(本土或全球)的框架內舉行相關社會實踐以確保新舊時序之間的平穩過渡,或許也是身處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社會成員最能産生共振的特定時刻之一吧。

“美美與共”,民心相通

  相比物質意義上的實際擁有,即某種財富或財産實際所有權的讓渡或轉移,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情感上的共振,像極了處於不同地點的電腦同時接入某個服務器而彼此互聯。只不過這種文化上的聯通,並不一定需要物質作基礎。只要有文化上的同理心、認識上的好奇心,同時能夠以文化多樣性的原則作為彼此尊重的道德基礎,就能通過“美人之美”而實現民心相通。這也正是春節作為非遺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共鳴的原因所在。

  而隨着春節申遺成功,中國已有44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名冊,總數量居世界第一。

  所有這些項目都部分承載着人類文化的普遍性特徵。作為代表,在維持和促進人類文化多樣性上作出了基於中華文化的特殊注解。非遺不是競爭或“選美”,“各美其美”是基礎,“美人之美”是途徑,“美美與共”是目標。

  循此邏輯,中國的申遺實踐,始終以追求人類文化的最大公約數為最重要的旨歸,絕非借助國際舞&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要能夠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文化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就實現了初衷。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使用了全新設計的申報表格。最大變化在於,過去強調申遺項目有助於促進文化對話、維護文化多樣性,而現在更強調申遺項目與可持續發展的關聯。

  以“春節”為例。作為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帶來的節日經濟有助於與春節相關的其他非遺項目的持續發展,同時,廣大傳承人在春節期間通過參與、展示一些非遺項目,或者進行生産、再創作後,能獲得實際效益。這就印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讓項目本身,以及參與項目的團體、個人與當下社會文化産生更多關聯。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春節申遺團隊成員之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