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家眼中的AI與就業

2025-01-24 07:00:00 來源: 《環球》雜誌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屆上合組織國家職工技能大賽在青島市開幕,

來自亞美尼亞的穆罕默德·納西姆在工業機器人操作調整工項目比賽中

文/戴維·卡德

編輯/黃紅華

  技術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是經濟學最古老的議題之一,亞當·斯密時期,甚至更早便有相關研究。

新技術對需求的複雜影響

  過去幾十年,對就業市場的研究形成了一個相對一致的經濟學框架。在這個框架內,我們將經濟視作由許多相關聯部門或所謂“工作”組成的整體。每一個部門或工作對整體産出都有貢獻。

  在這一框架下,技術對人的參與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時候,一項新的技術可以改變我們完成某項工作的方式。例如,農業生産以機械替代手工,但操作機械的人還是需要的。有時候,當新技術可以實現一項工作的自動化,人就被完全替代。例如無人駕駛卡車一旦問世就不再需要司機。

  新技術可以提高人工效率,但對某項工作的總需求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位汽車技術員在用筆記本電腦診斷發動機問題,當單個技術員工作效率提高後,未來我們所需技術員總量就會減少。但在其他情況下,新技術由於降低了某項工作的成本,反而大大提升了對該工作的總需求。拿Uber這種網約車舉例,由於共享出行技術使得叫一輛短途出租車既快速又方便,社會對使用網約車的需求是大幅增加的。

互補性高低影響就業替代程度

  人工智能(AI)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就業市場。AI與人工互補,使得一項工作所需勞動力數量或增加或減少。費爾頓等人對此的研究最為知名。

  他們利用美國勞工統計局開發的O*NET數據庫,列出了每種職業所應掌握的各項技能。研究者將這些技能劃分為十個領域。通過比較AI與合格勞動者的表現,他們發現AI在某些領域的表現接近甚至超越了人工。例如金融分析師、精算師、採購員等職業。與之相比,舞蹈家、健身教練、畫家助手和簡單的建造工作等,則難以轉化為可以通過AI完成的任務,或者説目前的AI技術水平還無法完成,因此這些崗位被取代的風險也較小。

  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皮澤內利等人也就AI與人工的互補性做了研究。該項目同樣使用O*NET數據庫分析工作的各項特徵,包括溝通、責任、重要性、工作條件、教育與培訓要求以及工作常規性等,將這些特徵和AI進行比較,並根據與AI的互補性高低情況按職業分組。

  研究發現,互補性越高AI越不容易取代。在下列這些職業中,例如,醫生、經濟學家、建築工人等,雖然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與AI可以完成的工作十分類似,具備一定互補性,但這些工作中有一些更高級的任務,AI還無法完成,因此這類工作還難以被替代。而目前最有可能因受AI影響而失業的群體,包括計算機程序員、部分金融分析師、採購員等,這些職業中人與AI呈現低互補性特徵。他們的工作基本可以由計算機獨立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預。

  值得一提的是,IMF研究報告列出了幾個國家的情況,其中包括英國、美國、巴西、哥倫比亞、南非和印度。最後發現,在美國和英國,相當一部分工作可能被AI取代,這些工作與AI互補性較低,面臨相當大的風險。而在印度、南非等國家,一些手工勞作使用算法不太可能實現,不容易被替代。

AI對職業內不平等的影響

  作為經濟學研究學者,我們不僅關注不同職業之間的差異,而且研究在同一種職業中,AI如何影響不同類型的勞動者,尤其是AI對技術水平不同的勞動者的影響如何。

  如果AI對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者幫助最大,則有利於縮小從業者之間的不平等。以寫代碼的程序員為例,假設在AI協助下,初級程序員獲得很大的幫助,那麼可能就會縮小他們與高水平程序員在薪酬和發展機會上的不平等。但另一方面,如果AI對技術水平高的勞動者更有利,那麼就可能加劇這些職業內的不平等。這從下面的例子裏可以看出。

  2023年,美國一所大型材料科學實驗室做了一次實驗。實驗組的材料科學家使用深度學習算法協助新材料研究,對照組則繼續使用常規研究方法。研究顯示,引入深度學習模型對發現新材料産生了顯著的積極效果,特別是科學家獲得專利數量顯著增加。但研究發現,水平更高的科學家效率提升得更顯著,從而加劇了不同水平科學家之間的不平等。因此,工作類型不同,具體情況不同,AI對勞動者的影響可能就會有所不同。

1月8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人們在IntBot展區觀看機器人展示

  未來幾年,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將取決於自動化和互補性的共同作用,自動化指該職業消失,完全被計算機取代;互補性則指AI技術使某些職業變得更加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金融分析師、計算機程序員等職業,受自動化影響尤為顯著,這些工作的數量可能會減少。而管道工和簡單手工勞作等工作受AI影響較小。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縱觀歷史,新技術通常對工人不利,但AI的影響卻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對於從事某一職業的群體,例如材料科學家,AI對不同人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可能會縮小差距,也可能會擴大差距。由於現有證據不足,我們還無法確定其具體走向,不同行業可能會有所不同。

  我想説的是,目前的AI與就業關係的研究只針對初期AI的技術,其應用也不過幾年時間,一些可能最具顛覆性的影響尚未被發現。至少截至目前的研究表明,對於勞動者而言,AI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

  (作者係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同獲得者,本文根據其在前期視頻參加蘇州金雞湖經濟論壇時的發言整理)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