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漲軍費 美歐鬧風波
2024年10月1日,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北約新一任秘書長馬克·呂特(左)和前任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握手
文/季澄
編輯/黃紅華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在2024年12月舉行的北約外長會議上,部分北約歐洲成員國考慮將各自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由目前規定的2%提高至3%,並計劃在2025年6月舉行的北約海牙峰會上通過該新目標。
相較於北約擬定的新標準,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卻要求北約成員國將現有標準提高足足一倍以上,達到GDP的5%。特朗普甚至將此作為美國留在北約並繼續對成員國提供安全保護的前提條件。
在全球加速進入新一輪地緣政治動蕩與衝突頻發期,尤其是歐洲地區安全走勢因烏克蘭危機持續延宕仍晦暗不明的背景下,美國與北約歐洲成員國在國防開支問題上的紛爭,恐將導致跨大西洋關係在特朗普第二任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北約成員國以犧牲民眾社會福祉為代價,強行追加軍費的做法,也將對美歐自身、跨大西洋地區乃至全球更大範圍內的和平、穩定與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或將成為歷史
事實上,這已不是美歐雙方首次因國防開支問題産生齟齬。早在2014年北約威爾士峰會期間,北約就明確要求各成員國停止削減並逐漸增加國防開支,以便在未來10年內將國防開支提高至本國GDP的2%。鋻於種種原因,北約各成員國對於實現該目標意願並不強烈,致使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內多次誘壓盟國追加國防開支。然而隨着2022年初烏克蘭危機升級,以及受到北約在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上將2%由“上限”標準調整為“基線”標準等因素驅動,無論從整體還是單一成員國維度審視,北約增加國防開支都已清晰呈現由“小步快跑”到“大步躍進”的趨勢。
北約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9月至2024年3月,北約盟國(注:美國除外)僅額外國防開支總計就高達6000億美元。2023年一年,北約31個成員國(注:瑞典當時尚未加入北約)的國防開支總額達1.1萬億美元,佔全球年度軍費總額的55%。其中,絕大多數北約歐洲成員國均大幅提升國防開支,約佔北約年度軍費總額的28%,創10年來新高。另據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透露,北約已有23個成員國軍費達到或超過佔GDP2%的既有標準。而在2014年和2018年,“達標國”數量僅分別為3個和6個。此外,在將本國國防開支的20%用於主戰裝備生産和尖端武器研發方面,“達標國”數量亦由2014年的7個躍升至當前的28個。
從成員國層面看,在“達標國”中,波蘭2023年度國防開支為316億美元,同比激增75%,漲幅居北約歐洲成員國之首,國防開支佔GDP的比重甚至超過美國。波蘭總理圖斯克在2024年8月&&,為確保國家安全,波蘭2025年國防開支佔GDP的比重將進一步由目前的3.8%上升至4.9%,成為北約成員國中首個突破4%的國家。
英國、法國、德國等老牌北約盟國也紛紛上調國防預算。英國2024年國防開支佔GDP的比重為2.3%。未來一年,斯塔默政府擬將該比例提高至2.5%。同期,法國國防開支為497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7.5%,創冷戰後新高。德國2024年國防開支為734億美元,首次邁過2%“門檻”。德國國防部&&,未來不排除視情將該比例提升至3%~3.5%。
芬蘭作為北約新成員國,2023年國防開支較2022年大幅增加54%,達到GDP的2.4%,實現“入盟即達標”。該國用於採購新式戰機和防空系統的費用也在2023年實現翻番。而那些尚未達標的國家也並未選擇“躺平”。例如,意大利政府不惜違反歐盟公共赤字規定,承諾在2028年將國防開支佔比提高至達到GDP的2%。
由此可見,儘管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開支的具體漲幅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呈現“普漲”“快漲”勢頭,集體突破2%既定目標將只是時間問題。
美歐較勁
表面上,美歐在確保國防開支持續增長上抱有一定共識,僅在具體漲幅上存在分歧。但背後折射出的卻是雙方基於各自利益考量,圍繞地區安全、經濟利益、戰略自主等議題展開的一系列混合博弈。
一方面,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深度安全憂懼,以及由此引發的歐洲“安全觀”的根本性轉變,促使其普遍意識到增加國防開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北約在2024年3月發布的新版《年度報告》中,將俄羅斯界定為“對歐洲-大西洋地區和平穩定最重大且最直接的威脅”,敦促成員國持續增加國防開支,強化軍力建設和集體防禦態勢。北約新上任的秘書長馬克·呂特渲染、挑動北約與俄羅斯的集團式對抗氛圍,鼓吹北約正面臨“自成立以來最糟糕”的安全形勢,俄羅斯正在對北約全體成員發動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對抗”。呂特呼籲歐洲國家轉向“戰時思維”,將部分民眾養老金和社會福利補貼用於武器研發和生産,並明確&&北約國家軍費開支應超過GDP的3%。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秘書長首次提出將民生資金投向軍事事項。
另一方面,歐洲國家試圖通過增加防務開支,強化歐洲國家集體防禦與軍事威懾力,“抱團”應對特朗普“2.0政府”對歐洲安全承諾與投入的潛在不確定性。北約在2023年維爾紐斯峰會上提出的所謂“新防禦計劃”目前已進入落地實施階段,該計劃旨在為北約實現集體防禦現代化搭建基本框架,其在武器採購、兵員招募、軍事基礎設施建設等事項上設定了高標準,均需大量資金作為支撐。
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估計,這要求北約成員國將各自國防開支比例提升至GDP的3%。此外,考慮到特朗普對“無限制”投資歐洲安全事務感到反感和厭惡,歐洲國家或將被迫擔負更多自衛責任,歐洲國防工業在軍事援烏進程中暴露出的“産能不足、價格過高、交付過慢”等短板將被進一步放大,亟待通過追加資金投入等舉措予以解決。
相比於歐洲,美國則以退出北約相要挾,在國防開支問題上對歐洲極限施壓,試圖以此為突破口構建一種以權責更加均衡為基本特徵、以服務“美國優先”為最終目標的跨大西洋關係。在特朗普眼中,國防開支上“不給力”和經貿議題上“佔便宜”,是美國遭受北約歐洲成員國“不公正待遇”的“最真實”寫照。其在當選後首次接受美國電視採訪時抱怨,美國在為歐洲國家提供安全保護的同時,輸往歐洲的商品卻遭到冷遇,這對美國是一種“雙重打擊”。對此,特朗普明確提出要將歐洲成員國提高國防開支與美國向其提供更加優惠的貿易條件挂鉤,迫使歐洲單方面對美國“讓利”。
此外,美國希望通過敲打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開支,在歐洲地區安全事務上承擔更多義務和責任,來配合美國加快完成全球地緣戰略重心和軍事布局調整,重塑美國全球霸權地位。
從目前多方披露的信息看,特朗普在拋出“不會放棄烏克蘭”論調基礎上,&&不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且不會對烏方提供與拜登政府時期足額等量的軍事與財政援助。但與此同時,特朗普卻鼓動歐洲國家承擔更多保衛和支援烏克蘭的責任,慫恿歐洲國家向擬議中的俄烏軍事緩衝區派駐軍隊,以監督俄烏未來可能達成的停火協議的執行情況。特朗普這種強行要求歐洲國家“既出錢又出力”的“脅迫式”外交方式,將使美國的北約盟國難以在短期內擺脫被美戰略捆綁與束縛的不利處境,並間接影響歐洲的戰略自主進程。
影響外溢不得不防
隨着特朗普即將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倘若美歐雙方仍無法在國防開支的具體漲幅問題上達成基本共識,北約歐洲成員國恐面臨來自美國更為持久且強大的壓力。
對歐洲來説,過度增加國防開支,將在各自國家內部進一步打破民生議題與安全議題之間的脆弱平衡。目前來看,“增稅、借債、降福利”是歐洲國家滿足特朗普設定的國防開支新標準的三條主要途徑。結合歐洲國家現有國情政情,通過犧牲民生福祉為額外國防開支融資,或成為唯一選項。但類似“要大炮,不要黃油”,可能給歐洲長期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埋下隱患。
對美國來説,北約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起到鏈結協調跨大西洋關係的“紐帶與橋梁”作用,美國也正是憑藉由北約編織而成的軍事同盟網絡享有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影響力。一旦放棄北約,美國將會淪為實質上的“西半球國家”。北約秘書長呂特曾在特朗普發出退約威脅時警告稱,“如果華盛頓方面退出北約軍事同盟,美國將面臨在‘一個嚴酷、不妥協的世界’中被孤立的風險”。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處於孤立無援狀態的美國非但無法成為一個大國,甚至可能無法生存”。
最後應指出的是,北約成員國強行推高國防開支,將給全球其他地區國家造成十分負面的示範效應。美歐妄圖通過片面追加國防開支來疏解安全壓力的做法,在對自身造成傷害的同時,其外溢效應也會加劇全球安全與發展困境。近年來,北約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防務安全合作同步深化,受此影響,上述國家在增加國防開支問題上紛紛跟風、效仿乃至向北約看齊,蓄意散播安全焦慮,惡化地區安全環境,增加地區國家間爆發軍事摩擦與衝突的風險,相關動向值得各方高度關注和警惕。
(作者係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