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字號與冷莊子
文/李寶臣
編輯/胡艷芬
在傳統人情社會中,個人的地域、家世背景、性情、學歷、經歷、文化、審美、階層、名望、財力的現實格局決定了他經常交際的人群。
上流社會存在許多諸如鄉誼(同鄉)、年誼(科舉同科)、姻誼(聯姻)、師生之誼、同窗之誼、世交、金蘭之好(異姓結拜)以及同僚舊部等數不清的關係。每一種關係的維繫既能成為聚會由頭,同時也讓其他各種關係犬牙交錯展現在聚會上。明清上流社會的聚會大都採取宴席加演出形式。
舊日北京餐飲飯莊以承辦巨型宴會的堂字號買賣的規模最大,如大柵欄的衍慶堂、東麟堂,什剎海的會賢堂,金魚胡同的福壽堂,錢糧胡同的聚壽堂、聚賢堂等。這類買賣的院落多重、空間寬敞,最主要的是建有戲&,可以召演堂會。
所謂堂會,係指邀請戲班等演藝團體(主要是京劇班)到家裏或指定場所演出。私人在家廣聚親朋,召藝人演出助興,可謂登堂入室;若不在家裏而在外面,則堂字號是首選的大型聚會公共空間。在堂字號裏召演堂會,兩堂之意可謂契合完整、天衣無縫。
召演堂會,分全堂與半堂。全堂從午後大約一點開演至午夜。半堂晚六點左右開演也是到午夜。如果從佳肴美味品嘗上講,堂字號的巨型宴會可以做到高檔化,但難以做到精細化。
凡是堂會,來賓甚多,譬如做壽,通常要慶祝三天,頭天稱預祝,二天稱正日,三天稱酬客。三天之中迎來送往,基本上是流水席,客人隨到隨開飯。
由於人多,廚房一般採取預製方式以彌補集中供應能力不足的問題。預製菜品除壓桌涼菜以外大都是蒸煮的,放到多層大籠屜裏保溫。需要時迅速翻碗上桌。現炒類菜品相對較少。儘管食材不錯,廚藝也不差,但為了快難免敷衍了事。好在堂會戲因名角薈萃且多反串與多演稀見劇目而令人嚮往。
晚清到民國初期是北京堂字號生意的黃金時代。堂會是上流社會維持體勢、聯絡感情、張揚場面、做足臉面最常用的社交聚會交換方式,高官巨富樂此不疲。1928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堂字號生意走向衰落,不久紛紛關閉。
還有一類社會稱為“冷莊子”的堂字號餐飲買賣,大致分作三類。
一是擁有寬敞廳堂可以容納多人聚會的,但不做散單生意,除預訂包席外,平日不起火不營業,總是冷冷清清的,故得名“冷莊子”,賣的是場所與組織操辦能力。只要有人上門預定,可以按照僱主出資、宴會規模預備酒席;同時也應外辦,即登門操辦宴會。比較有名的,如後門橋義溜河沿的啟華堂、前門外西珠市口的天壽堂、北新橋石雀胡同的增壽堂與天豐堂等。
二是雖然挂“某某堂”字號牌匾,卻無寬敞廳堂,只有門面房二三間,用於接待外聘操廚業務。
三是只在住處的街門上挂“某堂”或“廚行某寓”字牌以為招幌。
相形之下,二三類“冷莊子”要比一類多得多,遍及全城。這也反映出當時平民在家辦喜慶宴會的消費需求旺盛。這類無宴會廳堂只提供外聘操廚服務的餐飲業,時稱“口子攢冷莊子”。無論哪類冷莊子接到大單,臨時約請雇用廚師一般在本堂熟悉的棚口。棚口係指廚行中的“口子攢兒”廚幫,係無固定服務單位的廚師自發形成的行業組織,分清真與漢民兩類。這類廚師俗稱“跑大棚的”,分地界挂靠不同棚口,行規禁止越地界攬活接單,否則必遭同行擠兌唾罵。如今外聘廚師在家舉辦大型宴會的現象在大城市基本消失,但在鄉村仍然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