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蝴蝶
2021年8月31日,觀眾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觀看蝴蝶標本
文/李朝暉
編輯/胡艷芬 實習生 李學佳
這個夏天,英國又開展了一年一度的“蝶口統計”,以便了解蝴蝶生存狀況,以及氣候變化對蝴蝶遷徙的影響。
據悉,從2010年開始,野生動物保護機構“蝴蝶保護”每年都會組織這項統計蝴蝶數量的活動。該機構邀請英國各地公眾選擇一個陽光充足的地方待上15分鐘,記錄下這段時間裏看到的蝴蝶數量和種類並上報。專家&&,這項活動將幫助科學家了解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昆蟲,並從以前沒有記錄的地區收集數據。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能觀察到的蝴蝶種類中,約有80%出現數量減少。“蝴蝶保護”工作人員丹·霍爾博士説,“這告訴我們環境正在發生什麼變化”,如果研究人員獲得相關信息,就能找出解決辦法,重塑更好未來。
英國昆蟲學家戴夫·古爾森估計,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昆蟲種群數量減少了90%至95%。不僅稀有物種瀕臨滅絕,正常的蝴蝶也是如此。蝴蝶與人類有何關係?蝴蝶的消失意味着什麼?
蝴蝶與人類
蝴蝶被認為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蝴蝶是一個較大的動物類群,它的種數是陸地鳥類的兩倍,是哺乳動物及爬行等動物的3倍,是陸地節肢動物多樣性評估和監測的最好類群,也是種群及生態系統水平研究的極好材料。
蝴蝶體型小,生活周期短,屬日出性,易觀察及捕捉,分佈廣泛,具有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由於它是變溫動物,食性專一(一般只取食一類甚至一種植物),因此,對不斷發生的細微環境變化十分敏感並能做出快速響應。
另外,已有90%的蝴蝶類群被描述,對其開展調查和觀測具有簡單、快速、實用、成本低、易普及等特點。因此,研究人員能通過蝴蝶種群及生態系統水平準確反映氣候變化等環境脅迫的生態效應。
蝴蝶的種類組成、分佈、種群數量及群落結構等特徵可直接反映棲息地的適宜性、生態系統健康及生物多樣性狀況,以及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土地利用、景觀改變、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風險評估與預警等,其監測數據在許多國家被廣泛使用在生態環境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利用規劃等方面。
蝴蝶還是環保宣教的“代言人”。正如哺乳動物中的大熊貓、鳥類中的丹頂鶴,作為大自然的舞姬、會飛的花朵、昆蟲的“形象大使”,蝴蝶在政府環保政策制定、教育、科研及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等方面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蝴蝶開始減少
五彩斑斕的蝴蝶以其無與倫比的觀賞價值,自古以來就被文人墨客所喜愛。從杜甫的“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到楊萬里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再到歐陽修的“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等,蝴蝶翩飛的美麗瞬間,印刻在文人的眼中,通過由景生情的催化作用,結成余韻悠長的文字,千百年來被世人傳誦。而詩意以外的現實情況是,蝴蝶數量的減少往往意味着生態系統“惡化與崩潰”的開始。
蝴蝶作為寶貴的環境指標,既是氣候和棲息地等環境變化的靈敏指徵,也是其他野生動植物多樣性變化的標誌。現有調查數據顯示,蝴蝶與鳥類和植物相比,是種群數量下降最快的類群。
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Bees,Butterflies and Blooms》(譯為《蜜蜂、蝴蝶與花》或《花引蜂蝶》)記錄了英國鄉村的現狀。現代農業為了適應人類的需求已經把農村改造成了野花的禁地。據估算,英國已失去了98%富含野花的産地,對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依賴更讓問題雪上加霜。以蜜蜂、蝴蝶為代表的廣大傳粉昆蟲正在逐漸消失,這支昆蟲大軍如果消失了,我們喜愛的大部分食物也會隨之消失。
眾所周知,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産者,是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石”。大量植物包括人類生存所需的各類經濟作物,如果離開了蝴蝶、蜜蜂這些傳粉昆蟲的支持,就無法從開花進入結果的昇華階段。
拯救蝴蝶的行動
蝴蝶觀測既是科學家開展的專業工作,也是熱愛大自然,熱心環保事業的廣大公民樂於參與的活動。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實施大規模的蝴蝶監測項目。
2016年我國生態環境部也啟動了中國蝴蝶多樣性觀測工作,以蝴蝶為指示生物類群,建立了首個國家級的蝴蝶多樣性觀測網絡。目前,全國蝴蝶觀測網絡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完成了117個標準化觀測樣區、629條標準化觀測樣線,樣線累計長度達1200千米,年度觀測數據超過20萬條。
僅靠科學家專業隊伍一年幾次的觀測,是無法全面掌握蝴蝶多樣性對環境産生的動態響應的。因此,有必要積極開展覆蓋全社會的蝴蝶科普宣教,發動廣大市民,特別是對蝴蝶世界興趣濃厚的青少年,開展可持續的公民科學行動。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帶上手機或相機,在科學家的指導下,以“隨手拍”(隨機觀測)的形式,結合定點觀測與樣線觀測,提交蝴蝶觀測數據,為環境保護事業出一份力。有了廣大公民科學志願者的參與,蝴蝶觀測會越來越細化,環境變化結論也會更加精確。
2009年啟動的江蘇蝴蝶觀測活動,在2016年升格為江蘇蝴蝶觀測大賽,目前已普及到該省各個地市,參與的中小學校超過百所,參與的青少年學生有上萬人次,累計提交有效觀測信息數萬條。
絕大多數蝴蝶都是植食性昆蟲,它們的幼蟲以特定的植物(寄主植物)為食,長大後的成蟲會訪問各類植物花卉(蜜源植物),吸取花蜜。因此,要保護蝴蝶,就要維繫好這兩類植物的生存環境。
無論是寄主植物還是蜜源植物,絕大多數是野草野花。但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産生了一種錯覺,認為野草野花代表臟亂差,急於追求整齊劃一的美。於是,原來的野生植被,被大量人工栽培的植物甚至非本土植物所取代;綠油油的草坪上不允許夾雜一朵野花,道路清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路邊的雜草,在人工成本不斷提升的當下,除草劑被“明正言順”地廣泛使用。而這一切直接導致蝴蝶種群數量大幅下降。
部分蝴蝶的寄主植物被人類當作農作物或行道樹,但人類對葉片上的小毛蟲似乎完全無法容忍,農藥、殺蟲劑被廣泛使用。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城市裏滿眼皆是寂靜的人工綠,蝴蝶越來越無跡可尋。
事實上,只要不是蟲害惡性爆發,我們應該接受“有蟲無害”的情況。因此,在城市各處,適當留下一些野花野草生活的“百草園”;在道路清理時,適當預留野生空間,減少除草劑、殺蟲劑的使用,維繫好蝴蝶生存的最後堡壘。
(作者係南京曉莊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