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導,實力幾何
2020年1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摩托車隊在共和國日閱兵式上表演
文/任友總 孫純 俞俊
編輯/黃紅華
據印媒《印度時報》近日報道,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在奧迪沙邦的發射場進行了AD-2反導系統試驗,成功攔截了1枚模擬敵方遠程導彈的目標彈。印度國防部隨即宣布:“印度有能力攔截射程為5000千米的敵方核導彈。”
反導,是指以攔截導彈通過在空中(太空)碰撞的方式,摧毀敵方來襲彈道、巡航導彈的行動,它需要先進技術和強大軍力作為後盾。1996年8月,印度國防部首次提出發展反導系統,2001年正式開始研發。經過20多年發展,印度目前已初步具備中近程反導能力,並正在發展遠程反導能力。
“一石多鳥”
20世紀90年代,在冷戰結束、世界趨於和平的國際形勢下,印度卻啟動了反導系統建設,其背後有“一石多鳥”的綜合考量。
謀求大國地位。反導是現代戰爭中一項複雜的軍事行動,涉及戰略預警、遠程偵察、導航定位、動能殺傷等多項技術,同時也是陸、海、空、天、網多個作戰域聯動一體的行動,體現着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當今世界,僅有少數國傢具備這個能力,如美國擁有全世界起步最早、規模最大的反導體系,是其“頭號軍事強國”的重要支撐。印度從獨立伊始,就謀求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因此,在印度看來,發展反導系統、提高導彈防禦能力也是大國地位的重要標誌。
應對導彈威脅。上世紀80年代,巴基斯坦“哈塔夫”導彈的射程從100千米提升到最大2000千米,基本能覆蓋印度全境;與此同時,全球有近百個國家(地區)擁有了導彈。為應對威脅並形成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優勢,印度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大力發展反導系統。2002年11月,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禁止彈道導彈擴散國際會議上,印度不僅拒絕簽署旨在反對彈道導彈擴散的《國際行為準則》,而且對外聲明:印度將調整國家安全戰略,積極研製開發反導系統。
換取美國支援。冷戰結束後,印度開始尋求美國的支持援助。2001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發表了關於導彈防禦計劃的演講,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教國家的反對。然而,印度為贏得美國好感,卻發表聲明稱“印度對美國全面啟動國家導彈防禦計劃&&理解”,這對美國來説可謂“雪中送炭”。有評論認為,印度發展本國的反導系統,既能應對威脅、提升地位,同時也附和並支持了美國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這又可推動美國向印度提供軍事技術援助,促進以色列向印度出口武器裝備。
“兩步五彈”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印度制定了反導系統的體系性發展規劃,採取“兩步走”戰略、共發展5種型號的攔截彈,逐步生成和提供導彈防禦能力。
第一步:發展3種型號攔截彈,形成近中程反導能力。2002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正式開始在“大地”近程彈道導彈基礎上進行研製,並由以色列提供支持導引頭和彈頭控制技術,法國提供支持火控系統,以攔截敵方近程、中程導彈為目的,先後研發出3種型號的攔截導彈。
一是“先進防空導彈”(AAD),採取單級火箭、固體燃料推進劑,飛行中段為慣導制導,末段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制導,在2007~2012年進行了5次攔截試驗,最大攔截高度30千米、最遠攔截距離50千米,具有對近程導彈(射程1000千米以內)的攔截能力。
二是“大地防空導彈”(PAD),採用兩級火箭,第一級為液體推進劑,第二級為固體推進劑,在2006~2008年進行了2次攔截試驗,攔截高度50~90千米、最遠攔截距離約為100千米,理論上可攔截射程為2000千米的中程導彈。
三是“大地防禦系統”(PDV),由於“大地防空導彈”攔截高度、距離未達到預期要求,印度於2009年開始研發“大地防禦系統”,該攔截彈採用兩級火箭、固體燃料推進劑,中段為慣性制導+遠程跟蹤雷達修正,末段同樣是主動雷達制導,最大攔截高度為150千米、最遠攔截距離可達150千米,理論上可攔截射程為2500千米的中程導彈。到2020年,“大地防禦系統”基本成熟並列入採購議程,這也標誌着印度成功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研發出了由“先進防空導彈”+“大地防禦系統”構成的近中結合的雙層反導系統。
第二步:發展2種型號攔截彈,形成對遠程導彈的攔截能力。2021年,印度進入反導系統研發的第二個階段,計劃研發AD-1(AD直譯為“先進防禦”系統)和AD-2兩種反導系統,形成遠程導彈的攔截能力。
2022年11月2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在奧裏薩邦海岸附近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進行了AD-1型反導攔截彈的首次飛行試驗並取得成功。從印度公布的情況看,AD-1型反導攔截彈採用兩級火箭、固體燃料推進劑,末段改為紅外制導,攔截高度為80~150千米,最遠攔截距離推測為200千米。印度稱AD-1型可攔截射程為3000千米的彈道導彈,按印度分類方法,射程超過3000千米的導彈為遠程導彈,即AD-1型反導攔截彈可攔截遠程導彈。
2024年7月24日,印度首次試驗了AD-2型反導攔截彈。據報道,此次試驗的目標彈於當地時間16點20分從奧迪沙邦塔姆拉導彈發射場的四號發射&發射,陸基和海基預警探測系統發現目標後,AD-2型攔截彈於16點24分從昌迪普爾綜合試驗場三號發射&發射,最後攔截彈摧毀目標。從印度官方宣布可攔截射程5000千米的導彈等信息分析,AD-2型攔截彈依然採用兩級火箭、固體燃料推進劑,體型應比AD-2型略大,最大攔截高度估計為80~150千米,攔截高度應達到300千米以上、攔截距離應達到500千米以上。
從反導系統發展周期以及印度以往情況看,印度反導目前處於“第二步”的初期階段,後續還將進行多次試驗。
鮮明的印度特色
印度是當前世界為數不多的擁有反導裝備的國家之一,在作戰體系、近程反導能力方面具有特色優勢。
一是完整構建了反導體系。要實現對來襲導彈的攔截,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攔截系統是“拳頭”,預警系統是“眼睛”,指控系統是“大腦”。經過20多年發展,印度反導體系的三大系統已經完整構建。
在預警系統方面,從發展反導體系伊始,印度就積極從國外引進先進遠程雷達。2001年10月,印度正式向以色列提出購買2套EL/M-2080陸基“綠松”預警雷達;2022年,從以色列引進了7套海基“巴拉克”預警雷達;2008年,又從以色列引進3架“費爾康”預警機,首次形成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預警體系。
指控系統方由任務控制中心、發射控制中心組成。任務控制中心負責協調整個反導系統的工作,預警系統接收信息並由計算機同步處理;發射控制中心接收預警信息後,分析判斷目標性質、飛行方向等信息,並評估攔截概率等;最後,由任務控制中心下達攔截命令。今年7月的攔截試驗後,印度媒體指出“包括攔截彈、任務控制中心、遠程探測系統以及通信系統都得到了驗證”,也反映出印度反導體系的完整性。
二是近程反導能力相對較強。印度反導規劃第一階段歷經近20年發展,研發出“先進防空導彈”+“大地防禦系統”高低搭配型反導系統,從技術參數看,對射程1000千米以內的近程導彈、火箭彈具有相對較強的攔截能力。“先進防空導彈”使用切尖三角形的主彈翼和尾舵,飛行速度4~6馬赫,採用塔塔公司的8×8卡,機動速度快,整體性能上與以色列“箭”-2攔截彈水平相似。“大地防禦系統”既能在大氣層內也能在大氣層外通過動能撞擊進行攔截,整體性能可能達到以色列“箭”-3攔截彈水平水平(印度聲稱達到美國“薩德”攔截彈水平)。
從本質上看,印度這兩款反導系統核心技術來自以色列,從實戰情況看,以色列對火箭彈、近程導彈的攔截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印度這兩型攔截彈過去10多次攔截試驗多數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是前沿技術運用不夠。反導技術屬於軍事高科技技術,背後反映的是整體科技實力和軍工製造水平。印度採取了引進與自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但目前對核心技術掌握不夠,例如印度防務研究所主任桑塔南曾透露,攔截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陀螺儀等關鍵零件在印度無法生産,這導致印度反導系統整體水平不高。
在預測探測方面,因缺乏天基預警系統,反應時間被大大縮短,且幾乎無法攔截射程超過5000千米的導彈;最先進的陸基“劍魚”雷達仍為頻率較低的L波段雷達,探測距離只有800千米,沒有X、C波段雷達;只掌握熱發射技術,導彈維護保養難度大、生存能力相對低;火箭推進劑較為落後,僅相當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未掌握丁羥推進劑等高性能燃料;攔截方式為破片殺傷,尚不具備直接碰撞殺傷能力。這些表明,印度不僅持續提升中近程反導能力困難重重,要形成對遠程、洲際導彈的攔截能力,更是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克服各種困難。
(任友總係陸軍指揮學院在讀碩士,孫純係陸軍指揮學院助教,俞俊係陸軍指揮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