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鬥牛禁令落地

2024-09-04 09:55:14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6月26日,人們聚集在哥倫比亞中部城市埃斯皮納爾的鬥牛場看&坍塌現場附近

文/《環球》雜誌記者 韓嘯

編輯/馬琼

  作為一種源於西班牙的古老習俗,鬥牛在哥倫比亞有着深遠影響。然而,今年5月,哥倫比亞通過一項全國性法令,全面禁止鬥牛活動;7月22日,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在波哥大正式頒佈這一禁令,至此全球範圍內允許鬥牛活動的國家減少至僅7個,即法國、葡萄牙、墨西哥、厄瓜多爾、秘魯、西班牙和委內瑞拉。

  此舉標誌着面對鬥牛與現代社會動物權益保護意識的衝撞,哥倫比亞正向現代化文化實踐和與全球動物權利標準接軌的方向轉型。

  “謹此祝賀致力推動不再以死亡為表演內容的人士。”古斯塔沃·佩特羅&&,“那些以動物死亡為樂的人,最終也會以人類的死亡為樂;正如那些焚燒書籍的人最終會焚燒人類一樣。”

  在眾多動物權利倡導組織的支持下,哥倫比亞的反鬥牛運動已持續了近30年。支持鬥牛競技的群體認為,這是一門藝術,也是鬥牛飼養員、競技場周邊商販等的重要收入來源,鬥牛産業不僅代表着一種文化遺産的傳承,而且涉及許多相關工作崗位和經濟活動。而動物保護人士批評,這種活動血腥野蠻,文化傳統應適應現代社會的倫理要求。

象徵勇氣與榮耀

  鬥牛起源於古代伊比利亞半島的宗教和軍事傳統,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的競技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鬥牛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儀式和娛樂活動,尤其在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貴族階層展示其勇氣和榮耀的方式。

  到18世紀,鬥牛的形式逐漸固定,成為一項組織嚴謹、規則明確的表演活動。鬥牛比賽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騎馬鬥牛、步戰鬥牛和致命一擊。在騎馬鬥牛階段,鬥牛士騎馬使用長矛削弱公牛的力量;在步戰鬥牛階段,鬥牛士手持紅布和短劍與公牛正面對決,展示其技巧和膽識;最後,鬥牛士通過精準的一擊結束比賽。

  鬥牛比賽的勝利,不僅依賴於於鬥牛士高超的的技術與策略,更在於其與公牛之間微妙而複雜的互動與默契。觀眾通過歡呼和鼓掌來表達對鬥牛士表現的認可和讚賞。

  鬥牛士作為鬥牛場上的主角,一向被認為是崇高的職業,象徵着勇氣與榮耀。著名鬥牛士如弗朗西斯科·羅梅羅、胡安·貝爾蒙特等,不僅推動了鬥牛藝術的發展,還在社會文化中樹立了鬥牛士的英雄形象。“這是傳統,是人類與野獸的對抗。”一名鬥牛士説。

  16世紀,隨着西班牙征服者來到拉丁美洲,鬥牛被引入哥倫比亞。自那時起,鬥牛逐漸在哥倫比亞的許多城市和鄉村流行起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鬥牛在哥倫比亞蓬勃發展,尤其在大城市如波哥大、卡利和麥德林,建起了多座鬥牛場,它們不僅是鬥牛表演的場所,也是舉辦其他文化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地點。

  哥倫比亞的鬥牛活動,在繼承西班牙鬥牛傳統的基礎上,還融入了豐富多元的本土文化元素,使其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鬥牛節不僅展示鬥牛士的風采,也成為展示哥倫比亞音樂、舞蹈和美食的舞&。節日期間,傳統的哥倫比亞音樂如瓦萊納托(vallenato)和庫姆比亞(cumbia)在節日中隨處可見,使整個活動充滿濃郁的民族色彩。

  哥倫比亞作為鬥牛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舉辦了許多著名的鬥牛比賽。例如,1957年舉辦的首屆卡利鬥牛節,是哥倫比亞最著名的鬥牛節之一,邀請了來自西班牙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頂級鬥牛士,吸引了大量觀眾。這些著名的鬥牛比賽不僅展示了哥倫比亞鬥牛文化的豐富多彩,也反映了鬥牛藝術的高超技藝和鬥牛士的勇敢無畏。“鬥牛節——你的體內裏流淌着這種血液。”在每場鬥牛節上,這是鬥牛士和粉絲之間的最佳默契。

動物權益保護運動興起

  然而,隨着全球動物權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鬥牛這種以動物死亡為結局的活動越來越受到批評和抵制。許多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呼籲禁止鬥牛活動,認為這是一種殘忍的娛樂形式,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道德標準。

  波哥大大學社會學教授馬裏亞諾·托雷斯指出:“鬥牛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興衰反映了社會對暴力和動物權益的態度變化。”

  一些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如全球知名的善待動物組織(PETA)以及哥倫比亞本土的保護團體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呼籲公眾抵制鬥牛活動,倡導更人道的娛樂方式。這些組織通過媒體、教育和法律手段,努力改變公眾對鬥牛傳統的看法,並推動立法進程以保護動物權益。

  隨着動物權益保護運動的影響日益擴大,全球許多城市和地區此前已經立法禁止鬥牛活動,例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在2010年通過立法,成為西班牙首個禁止鬥牛的地區。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這些動物是我們不認識的受害者。”英國非政府組織動物保護者協會拉丁美洲協調員愛德華多·佩納對此評論,“人類對生命死亡的狂歡顯然是錯誤的。”

禁令發布之後

  相關人士認為,如何更有效地將鬥牛這一文化遺産更好地融入哥倫比亞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是當前政府和相關組織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持續的探索和不懈努力。

  回溯2012年,波哥大出於多方面考量暫停了鬥牛活動,然而這一決策在2017年被最高法院推翻。對此,哥倫比亞議會議員安娜·羅赫利亞·蒙薩爾維強調,鬥牛禁令將直接影響以此為生的從業者及其家庭的生計,給國家帶來失業問題。

  當前頒佈的禁令由7項核心條款構成,倡議“基於對動物生命的承認和尊重”,在全國範圍內全面禁止所有形式的鬥牛活動,包括鬥牛表演、訓練等,鼓勵地方政府和相關組織提供替代性的文化和娛樂活動以取代鬥牛。為確保禁令的平穩過渡,自法律正式生效之日起,設立為期3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政府將特別關注那些長期以來依賴鬥牛活動為生計的家庭,為他們提供勞動力轉型計劃。此外,政府還將採取措施將鬥牛場改造成文化空間。

  愛德華多·佩納指出,鬥牛被禁止後,哥倫比亞需要探索新的文化和娛樂方式,以填補這一禁令帶來的空白。他認為,文化傳統應隨着社會的進步而演變,鬥牛禁令正是這種進步的體現。“倫理學要求我們尊重生命,我們不應以文化傳統之名繼續這種殘忍的行為。”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