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環的邏輯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朋友在印度尼西亞買到一件貝殼雕刻品。它一個巴掌大小,像一把被從兩頭擰彎的直尺,擰彎處捲曲成兩個尚未閉口的圓環,但大小略有差別,並不完全對稱。它的中部鑲着三排小貝殼,每排四個。看得出它是一件細心打磨、精心裝飾的裝飾品。
朋友告訴我,它來自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是當地阿斯瑪特族人佩戴的鼻環。
這麼大的鼻環!我驚呼。這鼻環大得和鼻子不成比例,我拿着它,幾次放到鼻子旁,很難想象它穿透鼻腔、挂在鼻中軟骨上,在鼻下晃動的樣子。
阿斯瑪特族以狩獵和捕魚聞名,由動物牙齒或貝類製成的鼻環在其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成人儀式上,佩戴鼻環標誌着一個人在部族中地位的變化,象徵其擁有勇氣與力量;在婚喪儀式和慶典中,佩戴鼻環代表個體與神靈或祖先的&&。據説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阿斯瑪特人會將敵人的骨頭磨製成鼻環佩戴,象徵對後者徹底的征服。
如今,鼻環和羽毛頭飾、野豬牙挂串一起,出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人招攬游客的表演中,曾經代表着原始、傳統、野性和力量,如今成了獵奇者們爭相觀賞的文化奇觀。
像佩戴鼻環這樣,通過改造、扭曲,甚至是傷害自己的身體來創造和傳遞某種特殊含義,古今中外都並不少見,比如染發、紋身、扎耳釘、穿舌釘、裹小腳等,甚至今天被一些女性反對的穿高跟鞋也有這樣的意味。
阿斯瑪特人戴上這樣巨大的鼻環,顯然不能用“醜”和“美”、“文明”與“荒蠻”等類似這樣簡單的兩分法來評判。這鼻環應該被置於佩戴者所處的生存環境中去審視。今天年輕人戴鼻環是追求時尚、彰顯個性,但在險象環生的原始森林,阿斯瑪特人與野獸,與其他部族的敵人可能隨時相遇相爭,鼻環帶來的視覺上的震撼,可以轉化為心理上的震懾,潛&詞似乎就是:“我對自己的身體都能下此狠手,更不用説對你的身體了。”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和權力的博弈——雙方狹路相逢,一個鼻環仿佛將他們提前送上談判桌,開戰之前就勝負已分,頗有些“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智慧與趣味。
阿斯瑪特人的鼻環讓我想起埃塞俄比亞摩爾西女人的唇盤。那些用木頭或泥土製成的圓盤裝飾有鮮艷的花紋和斑點,直徑可達十幾厘米,從小被塞入女人們的下嘴唇中。嘴唇不斷撐大,大到竟可包住臉。
一種説法是,當年阿拉伯人來到埃塞俄比亞挑選奴隸以出海販賣,一些摩爾西族女人為了躲避抓捕便佩戴唇盤,將下唇撐大,將自己“變醜”逃過一劫。於是,嘴唇越大,被劫掠為奴的可能性就越低,也就越安全。久而久之,摩爾西族便“以唇觀人”,最後以佩戴唇盤為美,嘴唇越大越美。
從鼻環到唇盤,在旁觀者看來或許是原始、怪異、殘忍,背後卻可能隱藏着維繫生存的獨特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