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歐洲“增長之星”
人們在西班牙馬德里街頭排隊購物
文/《環球》雜誌記者 胡加齊(發自馬德里)
編輯/胡艷芬
中國插畫師章遠剛剛結束為期20天的西班牙旅行,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這個“將藝術注入靈魂”的國家,上一次還是疫情前。“我常常到晚上九十點鐘才回到酒店,因為天黑得比較遲,而且西班牙人很熱情,我十分珍惜在這裡采風的每一天。”章遠説。
根據西班牙旅游局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赴西班牙旅游的中國游客越來越多了。僅今年前兩個月,西班牙就接待了超過10萬名中國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9%。中國對西班牙旅游市場乃至整體經濟復蘇的重要性更趨顯著。
近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西班牙央行的最新數據和相關報告出爐,均顯示西班牙的經濟增長率今年有望超預期,且高於歐盟及歐元區平均水平。尤其是旅游業復蘇強勁。按照目前的增長率水平和未來預期,西班牙當前大有成為歐洲經濟增長“領頭羊”之勢。
西班牙經濟自2008年後出現連續衰退,直至2013年開始復蘇。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2.2%、5.8%、5.5%和5.8%。隨着西班牙經濟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中西經貿科技合作亦亮點紛呈。
在歐洲“遙遙領先”
根據西班牙央行6月11日公布的該國經濟最新季度報告:在2023年經濟增長率高達2.5%的基礎上,今年有望再次超預期,經濟增速由原先預測的1.9%提高至2.3%;明年預計增長1.9%,分別高於歐盟今明兩年的1.0%和1.6%,以及歐元區的0.8%和1.4%。相比之下,IMF對西班牙經濟的預期更高,預測今年增長2.4%,明年增長2.1%。
當前,全球經濟整體增長預期向好,通脹率保持下行態勢,一些經濟體開始降息,國際金融市場前景趨好,歐元區經濟復蘇趨穩。
在此背景下,今年一、二季度,西班牙經濟增長也保持了良好勢頭。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數據,該國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環比增長0.7%,高於預期的0.4%;二季度預計環比增長0.5%。今明兩年通脹率預計將從去年的3.56%分別下行至2.0%和1.8%。
此外,當前西班牙就業形勢逐漸改善,特別是大型公司的就業崗位持續增加;資金流動呈復蘇跡象,私人消費繼續增加,産業投資持續擴大,外貿貢獻率不斷增大;國際旅游增長相當可觀。
領先的原因
西班牙經濟為何能實現快速增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國內消費強勁。與以往危機發生時期不同,西班牙當前強勁的國內消費不依靠借貸。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何塞·博斯卡説:“家庭和企業的負債率處於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通脹率較低。德國《商報》如此分析:西班牙人有能力消費的原因在於,他們動用了部分新冠疫情期間積攢的儲蓄。與此同時,就業形勢較好且通脹率相對較低。牛津經濟研究院歐洲經濟研究負責人安赫爾·塔拉韋拉説:“意外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和較低的通脹提高了西班牙人去年的可支配收入。”
西班牙的通脹率能更早下降,主要是因為能源價格較低:西班牙幾乎不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並在2022年推廣了為發電用天然氣的價格設置人為上限的伊比利亞天然氣價格上限模式。
旅游業繁榮。工業佔西班牙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明顯低於其他國家,佔GDP近13%的旅游業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行業。這种經濟結構在疫情期間堪比災難,在能源危機發生時卻是一種幸運。疫情過後人們強烈的旅游意願給西班牙帶來創紀錄的游客人數和收入。據西班牙工業、貿易與旅游部測算,2023年在8400萬游客的推動下,旅游業收入達到1080億歐元,比此前創紀錄的2019年高出17.4%。
就業市場向好。雖然旅游業去年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巨大支撐,但西班牙的失業率仍達到11.8%,為歐盟國家最高。不過這已經是15年來的最低水平。
歐洲復蘇基金和公共開支。經濟學家博斯卡認為,歐洲復蘇基金促進了西班牙經濟增長,“該基金的資金雖然只能緩慢進入實體經濟,但它確實提供了其他國家沒有的某種刺激”。疫情期間,偏重旅游業的西班牙經濟下滑11.3%,幅度比其他大型工業化國家都大。西班牙也因此從歐洲復蘇基金中獲得了至少1600億歐元的承諾資金,僅少於意大利。
西班牙左翼聯盟政府近年來十分注重利用歐洲復蘇基金推動經濟增長,重視再工業化,推進生態轉型,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數字經濟、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汽車産業等優勢領域。
政府還積極吸引外國投資,增加就業崗位特別是青年就業崗位,提高工資收入,改善住房條件,提高養老金,降低國債水平等。
中西經貿科技合作亮點多、潛力大
在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形勢下,西班牙作為歐洲比較中立的國家,更追求經濟發展,而不是參與拉幫結派搞對抗。近年來,中西關係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這為中西經貿科技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
首先是“義新歐”中歐班列持續發力,推動中西雙邊貿易發展。起點為浙江義烏、終點為西班牙馬德里的中歐班列今年恰逢開行十周年,成為中西經貿關係發展的助推力,被譽為“鋼鐵駝隊”“北半球的金絲帶”。
據統計,十餘年間中國對西班牙出口額從2012年的178億歐元,升至2023年的442億歐元,累計增長近148%;西班牙對華出口也從2012年的37.85億歐元平穩增加,2021年達75.79億歐元,累計增長近100%。
“義新歐”中歐班列對中西貿易貢獻巨大,特別是疫情期間從未中斷往來運輸貨物。此外,山西和陜西也分別在今年3月和4月,首次開行太原至巴塞羅那、西安至巴塞羅那的中歐班列,繼續挖掘西班牙作為中國與亞歐非大陸貿易往來橋頭堡的潛能。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西目前投資合作勢頭良好,雙方可以充分發揮強強聯合優勢。正如西班牙媒體所言,中國在該領域投資態勢強勁,而西班牙作為“太陽能先驅和技術開發國”對外出口先進技術,對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減少氣候變化影響起到關鍵作用。
迄今,中國新能源企業對西班牙市場還處在探索階段。包括三峽集團、遠景科技等中國企業正加快與西班牙在該領域的合作。
截至2023年,三峽集團在不到3年時間內連續出資並購3個項目約37個新能源發電場站,其中包括23個風電場;遠景科技2022年7月與西班牙政府簽署了有關建設“零碳産業園”的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在西班牙西南部開設超大型零排放電動汽車電池廠、綠氫工廠、智能風電廠和數字産品創研發中心。
此外,去年7月,西班牙科學和創新大臣莫蘭特與中國在北京簽署科技創新合作協議。西班牙媒體解讀稱,該協議旨在推動兩國可再生能源和綠氫領域的科研創新項目合作。
中國將西班牙視為歐盟內部電動汽車産業合作主要對象之一,中企正紛紛進軍西班牙,開拓歐洲市場。西班牙作為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産國及世界第八大汽車出口國,其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持積極歡迎態度。
今年4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出席了奇瑞汽車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的合作建廠簽約儀式,稱該項目有利於推進西班牙再工業化,創造就業和財富,表明西班牙致力於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努力成為歐洲電動汽車生産中心。據悉,該合資工廠計劃從今年四季度開始生産電動汽車,2027年達到5萬輛初始産能,2029年增加到15萬輛。
除了奇瑞汽車,比亞迪汽車、北汽極狐汽車、東風嵐圖汽車等中企也紛紛試水西班牙乃至歐盟市場。
西班牙作為歐盟第四大經濟體,相比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具有對華經貿合作的後發優勢。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近期訪西時對中西加強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領域合作寄予高度期望。王文濤在6月1日巴塞羅那舉行的中資企業圓桌會上&&,西班牙去年經濟實現可喜增長,其再工業化計劃與中國推進現代化新質生産力相契合,中西雙方在新興産業均以創新為核心,未來雙方在綠色能源、電動汽車等新領域以及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上具有廣闊合作空間。
中西旅游合作也正翻開新篇章。作為桑切斯首相2023年訪華成果,旅游業成為中西合作新亮點,為彌補中西貿易逆差作出貢獻——中西兩國旅行社積極考察對方旅游市場,成功舉辦中西旅游論壇;中國各大航空公司相繼恢復或增開中西直航航班;中國將西班牙列入普通護照免簽國家,西班牙也積極擴大對華旅游簽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