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科:中東變局新勢
文/《環球》雜誌記者 吳美娜
編輯/馬琼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圍繞多個熱點問題,地區國家立場和“隊列”調整的同時,域外國家也紛紛應時而動,個別大國戰略調整等很受關注。
針對一些熱點問題,《環球》雜誌記者專訪了資深外交官吳思科,他曾任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司長、中國駐沙特大使、中國駐埃及大使兼駐阿拉伯國家聯盟全權代表、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現為外交部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更多國家站在了公平正義一邊
《環球》雜誌:如何定位中東地區當前在全球的角色?熱點問題如何看待和理解?
吳思科:中東地區&&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是東西方交通樞紐,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各種力量的鬥爭與博弈成為中東歷史的重要特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中東更是國際風雲變幻的晴雨表。複雜的民族宗教問題也吸引着世界關注。當下中東國家總體戰略自主意識增強,正加快實施發展規劃,探索實現創新發展、自主發展的新路徑。
中東長期是熱點問題集中的地區,其中延宕最久的巴勒斯坦問題是對中東地區有着全局性影響的核心問題。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巴以衝突劇烈升級,在加沙地帶已導致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目前戰火仍在延燒,各方推動停火止戰的努力一再受挫,令人憂心痛心。地區一些國家的內部衝突也牽動人心,像蘇丹、也門、利比亞的國內矛盾衝突也亟待解決。
《環球》雜誌:目前的中東局勢反映了怎樣的國際認知,特別是認知差異?
吳思科:目前中東局勢集中反映了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矛盾,是重視聯合國的作用,還是拋開聯合國另搞一套?大多數國家主張聯合國在解決中東問題上發揮引導作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中東問題的各項決議應得到落實。但由於美國的阻撓,聯合國和安理會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袒護下無視聯合國及安理會的決議,持續在加沙以及約旦河西岸開展軍事行動,人道主義危機正在加劇。
早日停火止戰,是絕大多數涉事方及國際社會的主要訴求。6月4日,斯洛文尼亞國民議會投票批准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希望此舉有助於制止加沙地帶的暴力衝突。5月22日,挪威、西班牙、愛爾蘭分別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在此之前,巴巴多斯、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哈馬等國也紛紛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美國從中作梗,巴勒斯坦建國進程長期受阻,近期這波“承認潮”,再次反映出更多國家站在了公平正義一邊,體現了國際社會人心所向。這波“承認潮”被視為有利於挽救“兩國方案”,將推動更多有意向的國家“向前邁一步”。
美國霸權越來越不得人心
《環球》雜誌:如何看待國際力量在中東的影響,主要脈絡是什麼?
吳思科:中東是歐洲的近鄰,近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這裡是英法等歐洲強國的勢力範圍。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這裡是美國和蘇聯爭奪全球霸權的前沿陣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主導中東事務。進入新世紀,美國把中東作為“反恐”主戰場,在此發動了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對中東進行所謂“民主改造”,造成地區長期戰亂的局面,同時也嚴重耗損了自身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
近年來,隨着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相對減少了對中東的投入。但其不會完全抽身,為了繼續掌控中東,美國在中東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這是中東地區動亂不止的主要外部原因。
隨着新興經濟體崛起,中東國家戰略自主能力增強,多元外交成為地區國家的普遍選項,美國逐步失去“一超獨霸”的主導地位,對中東的掌控力在減弱。但中東仍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支點,美國在中東保留多個軍事基地和數萬軍事人員,以維護其影響力。
聯合國國際法院5月16日在荷蘭海牙開始就南非請求制止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
軍事行動舉行為期兩天的聽證會,圖為當天在荷蘭海牙,國際法院法官參加聽證會
目前俄羅斯受俄烏衝突掣肘,投入到中東的精力相對有限。不過,其相關舉動也持續受到關注。
《環球》雜誌:近年來,日本、印度等國也成為中東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其各自側重點或特點是什麼?影響幾何?
吳思科:日本、印度作為中東能源的重要消費國,一直重視發展與中東國家關係。對日本來説,中東還是一個大市場。近年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持續加大對中東的關注和投入。印度作為中東的近鄰,在謀求成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同樣把中東作為一個重要區域,還與阿聯酋、以色列等國家一起提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劃。
我認為對中東國家而言,日本、印度的作用目前主要在於經濟領域的合作方面,兩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有限。
《環球》雜誌:總體上你如何評價所謂的“中東大棋局”,其背後又是怎樣的形與勢?
吳思科:中東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不僅符合地區各國的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像美國這樣的大國不應該在中東搞“零和游戲”。可惜美國為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在中東問題上總是不顧國際關係規則,奉行雙重標準,導致聯合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準則和大國集體安全機制一次次遭到嚴重破壞。
近期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連美國的歐洲盟友也與它拉開距離,美國的霸權行徑在地區和國際上越來越不得人心。然而在當前中東和歐洲兩處戰火還在延燒的情況下,美國還千方百計在亞太地區煽風點火,挑起爭端,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對話交流推動和平與發展
《環球》雜誌:在巴以問題上,中東地區以及國際層面對中國有何期待?
吳思科:中國同中東地區國家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鑒,是中國同中東國家關係的突出特點,雙方間關係可用歷久彌堅來形容。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深受歡迎,中國所提出的三大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對解決中東的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特別有針對性。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中方同有關各方開展密切溝通,積極參與聯合國安理會磋商,全力勸和促談,推動局勢降溫。從呼籲人道主義停火,到推動通過對話政治解決,再到反復強調巴以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落實“兩國方案”,中國關於解決巴以衝突的邏輯一以貫之,那就是捍衛人道與和平,秉持公道和正義。
中方認為,巴以衝突這場悲劇延宕至今,是對人類良知的考驗,國際社會必須有所作為。戰爭不能再無限繼續,正義也不能永久缺席,“兩國方案”更不能任意動搖。中方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支持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支持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會。
當前加沙地區的局勢不可持續,無條件立即停火是國際共識,改善人道主義狀況是當務之急,無辜平民的生命不應再繼續受到傷害。中國將繼續同阿拉伯國家堅定站在一起,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決。
推動對話交流的道路不會平坦,和談不會一蹴而就。接下來,中國將會繼續同地區各國以及各方保持&&,更多參與推進解決地區問題。
《環球》雜誌:中東地區熱點不斷,戰火難熄,帶給世界哪些啟示?請結合你的親身經歷等談談。
吳思科:中東本應是一片發展的沃土,卻戰火不斷,令人痛心。謀和平,求發展,改善民生,是中東地區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新型國際關係的構建、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間的互動,應該以此為基本導向,緩和或化解矛盾與衝突,共同攜手前行。
西方奉行的某些中東政策,如通過利用民族分歧操控地區局勢,通過經濟手段強迫改變政權,利用所謂“民主”手段在一些中東國家推行多黨制、私有化等等,給當地帶來的往往是動蕩和災難。中東地區已多年蒙受苦難,證明上述道路是走不通的。中東各國只有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取得成功。
對於地區爭端,中國一直主張通過對話的方式實現政治解決。在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我同中東各方打交道,勸和促談,這也是中國中東外交的基本內容。對彼此之間存在矛盾和紛爭的國家,我們更是持之以恒做勸和工作。我特別高興看到去年沙特和伊朗兩個地區重要國家在中國的推動下實現和解,帶動中東地區國家的“和解潮”,為期盼穩定發展的中東地區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