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茨廠街
茨廠街步行街
文/《環球》雜誌記者 毛鵬飛 許馨予(發自吉隆坡)
編輯/樂艷娜
從古色古香的中式牌樓走進步行街,建於上世紀初的建築呈現獨特的南洋風格。各式旅游紀念品、小商品、小吃沿街售賣,人流不斷、熙熙攘攘。一些房屋年久失修,白色外墻表皮剝落,雜草從磚縫中鑽出頭來,透出穿越世紀的滄桑。
從某個攤販旁邊拐彎進去,古老的建築內部卻是裝修精緻的咖啡店、茶餐廳。穿堂而過到另一面,鮮艷活潑的壁畫、風格現代的設計酒店又賦予了這個老街區新的時尚氣息。視線越過屋頂,附近的默迪卡118摩天大樓高聳入雲,藍色玻璃外觀和奇特的造型極具都市感。
這裡是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旅游勝地茨廠街。它位於吉隆坡老城區,也是吉隆坡華人早期的聚居地,但如今,人們在這裡,感受的是“老”與“新”碰撞的奇妙體驗。
城市記憶
茨廠街是吉隆坡最早出現的街道之一。19世紀80年代,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當地領袖)葉亞來在這裡開辦茨粉(木薯粉)廠,這條街因此得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聚集着茶樓、飯店、書局等各式店舖,是遠近聞名的商業區,流傳着“五洲四界三香二園一成”的説法。這“五四三二一”代指茨廠街最具代表性的15家店舖,有着不同的版本。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對此做過溯源——“五洲”指五洲藥房、亞洲茶室、廣州市場、新洲旅館和瀛洲旅館;“四界”指世界書局、世界茶室、世界旅館和新世界旅館;“三香”指南香雞飯、荷香茶室和廣香茶室;“二園”指樂園茶室和新公園茶室;“一成”是成記酒樓。
茨廠街附近的鬼仔巷內,游客與壁畫合影
這些店舖曾是吉隆坡市民生活、休閒的地標,見證了茨廠街曾經的輝煌與繁榮。然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着吉隆坡市中心的改造,居民紛紛外遷,昔日風光的茨廠街因人口流失而逐漸沒落。
黃國東是這條街上的“原住民”,現在依然在這裡經營着他太爺爺於1893年創辦的茶室。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的茨廠街熱鬧繁華,“小時候,農曆新年氛圍很濃烈,張燈結綵,以前辦年貨一定要來茨廠街的”。
那時,茶室生意興旺,家裏的孩子都要在店裏幫忙。然而,隨着茨廠街人氣衰落,茶室經營難以為繼,2000年時只得歇業。
回想起當年歇業,黃國東頗為惋惜,“那時候有點不甘心,我總覺得可以做好的”。
原住民的流失,讓這個承載着吉隆坡華人開埠歷史的老街區一度被乞丐、流浪漢等佔據,成了詐騙、毒品滋生的地方。馬來西亞-中國總商會副總會長黃錫琦形容彼時的茨廠街:像一個人慢慢老化,生命力漸漸流失。
文化重生
隨着吉隆坡現代化的商場越來越多,茨廠街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視野,留下的多是裁縫、磨刀等傳統行業店舖,黃錫琦説,“年輕的一代沒有繼承了”。
2000年後,當地政府對茨廠街進行改造,將其打造成以售賣旅游紀念品為主的觀光步行街,原生文化的空間被一步步擠壓。
如何在城市現代化飛速發展中保留住城市的記憶和文化特色,讓茨廠街重新成為有活力的歷史文化街區?這成為城市管理者和當地商業界共同面臨的考驗。
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陳國偉幾十年來見證了茨廠街區域的浮浮沉沉,他對記者説,茨廠街區域曾經因為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而沒落。“這裡見證了吉隆坡的歷史發展,古老的建築風貌、文化傳統都是很寶貴的財富,關鍵就是如何用新的創意和現代的方式讓它煥發活力。”
黃錫琦是這一區域改造計劃的推動者之一。他認為,關鍵在於“以商業養文化”,打造一批年輕人喜歡的品牌,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自然會吸引更多商家和消費者。
兼具傳統特色與現代感的業態已經在這裡萌生。一家酒店的品牌設計總監劉詩偉對記者説,“要先做一家像樣的酒店,不一定要挂大紅燈籠才有中國特色,要做年輕人喜歡的”,他將吉隆坡的歷史濃縮成24幅圖案,融入酒店現代舒適的裝修風格中,“我希望用一個比較舒服的方式來讓人接觸這個地方”。
一些滿載茨廠街回憶的百年老店也重新開張。
茨廠街附近品泉茶室店內裝飾一角
黃國東在茶室歇業後,沒有放棄祖輩傳下來的手藝,在無力承擔高昂房租的日子裏,他以擺流動攤或租用檔口的方式售賣糕點。
2020年,他的店舖重新選址開張,吸引了許多老街坊前來捧場。“很多老人家應該有八九十歲了,坐著輪椅來也硬要上樓”,這讓黃國東深受感動,今年他將茶室搬到了十幾米外更大的店面,吸引了更多顧客。
新店的外墻被刷成明黃色,成了倍受年輕人歡迎的拍照背景。店舖招牌沿用了1957年老照片中的字體,店內裝飾極具中式復古風格,深棕色的實木櫃子上擺放着老式檯燈、鐘錶,墻上懸挂着記錄老店歷史的黑白照片和舊報紙。
據黃國東介紹,店內的大部分點心仍然保留着傳統的烹飪方式,如作為招牌的品泉蛋撻還在使用父親傳下來的配方,盛放糕點的碗碟是頗具特色的印花瓷盤。
在保留老味道的同時,他也在産品中加入許多年輕人喜愛的元素,比如榴蓮口味的蛋撻就廣受好評。他還發現,年輕人對來自上世紀的傳統味道倍感新奇,“因為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我是用回以前我爺爺那年代的東西,反而變成創新”。
老街新貌
隨着茨廠街近年來的蛻變,很多商家紛紛進駐,消費者也顯現出回流趨勢。當地“80後”市民董女士認為,現在的茨廠街和以前相比變化很大,更像旅游景區,但她仍願意時常約好友來這裡喝咖啡、曬太陽。她説,“吉隆坡全都是高樓,有時候我們想要放鬆、喝咖啡,就會來這邊。”
在各大社交媒體中,茨廠街常在旅游攻略中被列為吉隆坡“必去”打卡地。在小紅書等中國社交&&上,這裡以“唐人街”的稱號和各式美食聞名,糕餅、瓦罐咖啡、海南雞飯、煎蕊等,都是各種旅游攻略常常推薦的美食。
當地導游郭先生介紹,這裡有吉隆坡最古老的關帝廟,小巷中還可以找到咖喱面、叻沙、豬腸粉等傳統美食,正因如此,中國游客在此常有熟悉之感。
除了各類美食,這裡的街頭藝術也極具魅力。
古老建築的外墻,隨處可見風格各異、顏色活潑的壁畫與塗鴉,游客打卡最多的當屬鬼仔巷內的壁畫。不同於其他壁畫活躍的風格,鬼仔巷內的壁畫還原了以前華人在店屋中生活的場景:站在窗邊的女人,蹲在地上彈玻璃珠的孩童,坐在板凳上歇息的老爺爺……巷內播放的老歌營造出老式唱片機效果,氛圍悠閒和諧,復古風格的畫作和音樂使人身臨其境。
兩位歐洲游客對記者説,他們從社交媒體上得知了茨廠街,這裡像是城市中的畫廊,多元文化的藝術作品讓他們感到十分驚喜。
如今的茨廠街依然在轉型中不斷摸索,有人喜歡它的老街風情,也有人質疑它過度商業化,但多數人有一個共識,就是要讓這條見證了吉隆坡歷史的街區再次繁華起來。在黃錫琦看來,茨廠街的創意改造依然面臨着管理困難、設施陳舊等諸多挑戰,但他相信,這條老街將在“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中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