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經貿“強鏈”記

2024-05-06 07:52:54 來源: 《環球》雜誌

一名來自法國的美食主播在第五屆進博會的對接會現場直播美食製作

文/《環球》雜誌記者 胡艷芬(發自北京)  《環球》雜誌記者 唐霽 劉芳(發自巴黎)

編輯/吳美娜

  從法國里昂飛行至中國廣州,是一段約1萬公里的漫漫航程。但一道中法合璧的點心或菜品,就能將這兩個遙遠的城市快速拉近。品一品個中滋味,能感受到更豐富的涵義。

  新鮮的食材,比如法國明星海鮮皇禦生蠔;口感豐富的特産,比如法國里昂的奶酪……如今,這些在廣州的超市裏都能買到。於是在早茶時光,“老廣”們便可享受一道加入了里昂奶酪的牛肉燒麥。

  中法緣何能實現無國界的美食碰撞?除了有運輸物資的航線,還有一條“隱形的線”——兩國共同打造的“從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的全鏈條快速協同機制,最快只需48小時,法國的農産品就能端上中國人的餐桌。

  近年來,中國和法國在農業食品領域的經貿合作越來越多,法國已成為中國在歐洲的主要供應方。

  除了農業食品,中法建交60年來,兩國還在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傳統合作領域,以及服務貿易、綠色發展、高新科技等新領域不斷探索,並持續強化着彼此間的經貿“鏈結”。

  與1964年建交時相比,中法雙邊貿易額增長了800多倍。如今,中國已成為法國在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貿易夥伴;法國也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國。

從“能源鏈”到“綠鏈”

  中法兩國能源合作源遠流長,尤其在核能領域,已有40多年的合作。從最早的大亞灣核電站,到中法兩國企業共同建設採用歐洲第三代壓水堆技術(EPR)的&山核電站,均展現出中法雙方共同推動核電技術研發、裝備製造和産業鏈發展的高水平合作。

  就在4月16日,法國電力代表團到訪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核建)所屬成員單位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中國核建董事長陳寶智回顧法國電力與中國核建的合作歷程時談到,中法合作的40年,帶給中國核建不間斷的核電工程建設經驗,尤其是各種代際、各種堆型的核電建設技術能力。

  據悉,此次中法雙方會面,正是為了加快落實法國電力與中核集團“全面合作協議”(CCA),促進雙方繼續深化合作內容、擴大合作領域、優化合作模式。

  “過去40年,我們每年投資幾十億元人民幣。”法國電力集團可再生能源公司亞太區副總裁帕特裏克·沙裏尼翁説,“中國低碳能源裝機容量世界領先。中國一直支持我們開展能源投資項目,中國出色的供應鏈完全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設備需求,我們決心未來幾年繼續甚至加快在中國的投資。”

2021年10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在聖埃蒂安市視察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

  隨着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實現“雙碳”目標正呼喚世界經濟向新的模式轉型。特別是在歐洲推進能源轉型進程中,中法兩國的能源合作正從油氣、核能等傳統領域,拓展至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車等新興領域;在綠色經濟方面,中法同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和維護者,均是踐行節能減排承諾的行動派,正積極拓展在綠色領域的合作,從清潔能源項目到綜合智慧能源,從低碳能源服務到碳資産管理,均顯示出雙方能源合作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武漢市郊蔡甸區用10年時間,打造了一座生態新城,如今已成為中法兩國政府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城。它見證着中法兩國追求綠色發展、倡導低碳生活的共識。

  經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中和認證的光控特斯聯武漢智慧産業園,是中法生態城探索零碳産業園區的樣板之一。在這座産業園內,你會發現“智慧”無處不在:太陽能光伏板發電、安防機器人園區“跑腿”巡邏、5G監控系統對園區水電進行智慧管理……産業園技術工程師楊士波説,通過“光儲直柔”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自發電可滿足園區20%的用電量。在雙碳智慧展廳大屏上,光伏系統、儲能系統、電網系統、電力負荷等實時數據一覽無余,實現能源按需分配。

  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的誕生故事要從2014年3月26日説起。當天,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簽署了《關於在武漢市建設中法生態城的合作意向書》。10年過去了,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已累計完成投資727億元,招商引資總額103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成為國際合作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典範。

  3月20日上午,在武漢舉辦的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活動現場,58個聚焦生態環保、綠色經濟和城市建設等領域的項目現場簽約,簽約金額606億元,其中法資項目11個。

  此外,近年來,在代表綠色産業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中法合作也日益彰顯活力。

  《環球》雜誌記者日前在廣東深圳寶安區調研時看到,在百年法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法雷奧的全球標杆工廠——法雷奧(深圳)智能製造中心內,隨着一台&高度自動化的智能製造設備轟鳴啟動,激光雷達、控制模塊、通信模塊等汽車電子配件從這裡生産下線,走向世界各地車企的廠房。

  法雷奧預測,深圳法雷奧未來5年銷售額將保持每年20%以上的高增長率。法雷奧中國總裁周松説,深圳擁有較為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基礎。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的價值構成中約有30%來自信息産業,這可以與深圳的電子信息技術産業進行有效銜接。

  不少法國企業&&,吸引它們在中國扎根、向中國投資與中國合作的,不僅僅是“中國市場”創造的海量需求,還有“中國創新”和“中國製造”的硬實力。當下的中國,已成為在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智能車聯網領域創新最多的國家之一。這些法國企業看重的正是中國的創新力量,和中國強大的供應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無論是從貿易與投資,還是從企業設立的角度來看,中法經貿都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023年,中法雙邊貿易額達789億美元,中國自法國進口增長5.5%,雙邊貿易平衡狀況進一步改善,雙向投資和新興領域合作蓬勃發展。

  截至2021年底,法國在華累計設立企業6000多家,投資存量180多億美元,並積極拓展在華創新業態,眾多法企都在華設有研發中心,通過與合作夥伴或初創企業合作等模式,投資創新生態系統。

  中國在法國的投資也創造了當地就業,尤其是在航空、汽車製造和科技領域。法國商務投資署發布的《2021外商對法投資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對法投資和創造就業的第一大亞洲國家。2021年中國企業在法國進行了53項投資,創造並保留了2169個工作崗位,同比增長28%。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生態背後,是中法之間“高互利性、高互補性、高互促性”的經貿合作模式。

  産業方面,中國在製造業、電子産品、機械設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優勢明顯,法國則在航空航天、核能、高端消費品、農産品等方面具有傳統競爭力;産供方面,中國具有龐大的市場和強大的購買力,巨大的市場紅利為“法國製造”提供更多機遇。同時,隨着中國大力提升新質生産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中國企業的市場活力持續釋放,法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高質量産品和設備,以及在服貿、初創、數字科技等領域的有益經驗,也將為中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這是廣東&山核電1號機組核島施工現場(資料照片)

  在航空領域,自1966年中法兩國正式開通航線以來,無論是在華投資建立總裝線,還是簽署飛機大單、互推適航取證,兩國在該領域的合作持續深入。

  “未來全球航空市場的最高增速在中國,所以我們選擇在中國上海設立新工廠。”專門從事航空設備製造及服務的法國德定安航空集團銷售及市場總監紀堯姆·朱斯塔蒙&&,雖然其間遭遇了疫情,但從決策到落成,上海工廠項目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除了大型企業對中國青睞有加,法國創業公司也十分看重中國市場和産業鏈。總部位於法國的普諾飛思(Prophesee)是一家神經擬態視覺領域創業公司,其中國總部也設在上海。談到中國市場對普諾飛思的戰略地位時,該公司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楊雪飛的回答是:“第一位”。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市場和供應鏈的支持。中國擁有最大的移動設備市場,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完善的上下游供應鏈在全球範疇對我們而言都極其重要,因此中國市場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戰略投資和業務拓展方向。”楊雪飛説。

  中法在農業食品方面的合作空間也在不斷拓展。尤其是,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食品進口國,以中國美食之都廣州為例,其正在依託南沙港的超級“大冰箱”——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沙冷鏈項目,以及上海陸空全方位的助力,打造國際食材之都,而法國的優勢農産品、高端食材,正在跨越山海來到中國。

  借助與法國育種公司的合作,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孟集鎮生産的朗德鵝肝,目前除了銷往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還走出國門,熱銷至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國際市場,甚至朗德鵝原産地法國的客商也前來採購鵝肝。

共同游向産業鏈頂端

  近年來,法國在科創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將數字科技、人工智能、智慧節能等視為驅動未來經濟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標準制定、前置監管、規則推廣等方面,法國佔據優勢,走在了歐盟國家前列。

  而中國經濟也在不斷釋放創新活力,新産業新動能迅速成長,中法雙方在新興領域、高新産業,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空間很大。利用彼此的資金或技術、人才或裝備等優勢,中法雙方正共同聚焦尖端科技的研發和突破。

  法國第一大養殖業疫苗和醫藥研發生産企業詩華動物保健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普日卡斯基&&,詩華2002年進入中國,現已在北京、浙江擁有生産基地,業務量連年穩定增長。普日卡斯基格外重視中國的研發能力。“我們在中國與至少8所大學合作,正在進行非常有趣的本地創新,未來希望將這些技術應用到中國以外地區。”

  今年以來,中法還在微生物測序層面開展合作,以研究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與慢性疾病的關係。華大智造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雜誌記者,2月5日,華大智造與法國MetaGenoPolis研究基金會達成合作。根據協議,MetaGenoPolis將正式引進華大智造的超高通量測序儀,以支持法國微生物群研究項目的相關樣本測序工作,並為“百萬微生態”(MMHP)中的其他研究人員提供服務。

  MMHP於2019年啟動,這項多國參與的全球最大國際微生態研究計劃,旨在對來自腸道、口腔、皮膚、生殖道和其他器官的100萬個微生物樣本進行測序和分析,形成人體微生物組圖譜,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人類微生物組數據庫。

  在人工智能領域,法國在數字和計算神經科學等領域具有較強實力,人才儲備雄厚,法國總統馬克龍曾提出,未來將把法國建設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強國。中國則在大數據和商業模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涌現出一大批具備自主研發技術的科創企業,正在努力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領先的國家,雙方在該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4月8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中國商務部“投資中國”法國企業圓桌會上,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總經理埃瑪紐埃爾·佩雷斯指出,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為兩國促進相互投資、鞏固夥伴關係提供了良好契機。“相互投資不只是金融往來,也是創新合作和戰略夥伴關係的象徵。”

  回望過去60年,中法經貿合作的意義,早已超出中法、中歐等雙邊範疇。它不僅為國家之間的互利互惠、互信合作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也為人們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獲得確定性,找到合作發展互利共贏、共同改善全球治理的希望和信心。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