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親:當中式浪漫遇見法式浪漫

2024-05-06 07:52:38 來源: 《環球》 雜誌

2023年9月27日,模特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恭王府服飾秀”上展示設計師勞倫斯·許創作的恭王府系列高定服裝

文/徐菡 范大祺

編輯/吳美娜

  左手紫禁城,右手凡爾賽。

  4月2日一早,文華殿內人潮涌動,“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的首個開放日在這裡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等機構的約200件文物精品匯聚文華殿,面見觀眾。

  1.2萬公里之外,“甲子情深——中法百姓故事展”正在位於法國巴黎的歐洲時報文化中心舉辦。

  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內容豐富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精彩不斷,持續吸引着全球目光。

  中國和法國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攜手共度的60年,既凝聚了向上力量,也氤氳着浪漫柔情。中法各自創造出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如同兩顆璀璨的明珠,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當中式浪漫遇見法式浪漫,彼此欣賞、雙向奔赴、互相成就,成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典範。

文化親近

  “當你去過中國,你思考中國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年初在巴黎一場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活動中&&,長期與中國各界交往中,他發現兩國人民有相通的精神特質,這種共性使得文化交流成為兩國合作的關鍵領域之一。他呼籲利用建交60周年的重要契機,進一步加強兩國文化互動和人員往來。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被認為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回顧17、18世紀中法交流史,凡爾賽宮文物部負責人、“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的法方策展人瑪麗-洛爾·德羅什布呂訥説,法中雙方“彼此欣賞、互相好奇”,“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與中國有着如此特殊的關係。雙方都希望加強交流、增進了解。”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郭福祥介紹,除了物與人的流動,信息傳播在文化交流中也佔據重要地位。有關中國的信息向法國傳播,使得中國文化對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産生了一定影響,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是互相學習與交往,這在中法交往歷史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此次展覽上的展品,多數收藏於凡爾賽宮和故宮博物院,涵蓋瓷器、繪畫、書籍等多種類型。“會説話”的展品生動地告訴人們,清代宮廷內有許多帶有法國技藝印記的器物,而中國文化也影響着法國的藝術時尚,比如,對中國瓷器的仿製成為當時法國“中國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美與共

  2023年夏天,塞納河畔,一群身着中國莨綢時裝的法國專業模特正在巴黎街頭走秀。莨綢又名香雲紗,是一種距今有2000餘年歷史、須經30余道繁複工序、由純手工製成的中國非遺環保面料。

  通過中國品牌梁子·天意TANGY的多年深耕和保護,莨綢在法國掀起一股東方氣韻新風尚。以莨綢設計的服裝,傳遞出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中式美學意趣。從盧浮宮走秀開始,到成為法國時裝學院的品牌案例與教材,最後將莨綢體驗空間落戶巴黎左岸,梁子·天意融中國工藝、生態智慧與國際時尚於一體,獲得法國時尚界的喜愛與認可。

  高級定制(簡稱高定),或許是浪漫的另一個代名詞。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郭培在1997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工坊——玫瑰坊。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禮服的設計師,也是第一位被法國高級定制時裝聯合會邀請在巴黎高定時裝周展示個人作品的中國設計師,擅長用中式刺繡輪廓演繹法式禮服的優雅與浪漫,特別是通過盤扣、刺繡、雲肩等經典手法呈現中國文化,將中國與法國服飾文化完美融合。

  在影像跨文化交流領域,法式浪漫與中式邏輯應怎樣“合拍”?中國第一部中法合拍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拍攝的奇幻兒童片《風箏》,這是西方電影工作者首次介入中國電影創作,講述了法國男孩比埃羅通過一隻漂洋過海而來、繪有孫悟空形象的風箏,與中國的小朋友結下友誼的故事。《風箏》後來被列為法國學校的兒童電影教材,孫悟空的形象由此走出國門,為法國民眾所熟知。

  65年後的2023年12月19日,由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法國國家電視集團、法國10.7製作公司、法國LVMH集團聯合出品的中法合拍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後的秘密》,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超前首映式,這是中法在文化遺産紀錄片領域頗具開創性的合作,為科學發掘和國際合作作出了“中法貢獻”。

4月1日,觀眾在北京故宮參觀“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 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

  建築是物質生活的載體,戲劇是真實生活的縮影。在建築與戲劇的共生發展之路上,中國烏鎮戲劇節與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遙相呼應、相映成趣。阿維尼翁戲劇節旨在推動法國文化藝術的復蘇與發展,讓高雅的戲劇走入民間,將20多處歷史古跡和戶外地點改造成環境優美的演出場所,在建築風格與容客率方面都非常多樣化,從50到2000個座位不等,真正實現了建築與戲劇兩大藝術元素的完美調和。

  烏鎮同樣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建築景觀,戲劇文化創意生態落地千年古鎮、蓬勃生長。烏鎮戲劇節已成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正如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OFF單元組委會主席皮埃爾·貝菲特所説,“當整個烏鎮都沉浸在戲劇節當中時,像極了阿維尼翁”。

雙向奔赴

  牛皮封面、飄口燙金、書口刷紅、染紋紙環襯……這是一本富有法國啟蒙時期書籍裝幀特徵的古老典籍——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2019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作為國禮將其贈送給中國領導人,在兩國傳為佳話。

  法文本《論語導讀》是歷史上首部將一整套儒家經典翻譯成法文的譯著,一經問世便在法國掀起一股討論中國思想的熱潮。法國人看見了“另一種文明的樣式”,逐漸走出歐洲單一文明觀。

  法國由此成為西方漢學的誕生地之一。1814年12月11日,法國法蘭西學院任命漢學家雷慕沙為“漢、韃靼、滿語言文學教授”,標誌着“西方專業漢學”誕生。與美國將“漢學”嬗變為“中國學”不同,法國是真正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古典語言、文學、思想産生興趣並願意深入研究的西方國家。

  中法兩國作品的互譯互介,架設起“領略人類文明”的一座橋梁。就法譯漢來説,由法國駐華大使館資助的傅雷翻譯出版獎,從2009年起每年通過獎勵中國大陸譯自法語的中文譯作,來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傳播。漢譯法方面,1981年,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其出版被稱為“法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

  新時期漢譯法和國際傳播事業亦如火如荼。2023年6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法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發行,國內外反響熱烈。同年4月,由中國外文局主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承辦的“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在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亮相,《中國關鍵詞·文明互鑒篇》漢法對照版圖書作為重要展品吸引了法國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濃厚興趣。中國翻譯研究院旗下的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每年推出漢語與法語等10個語種的雙向互譯,評選出全球大批傑出翻譯人才,35年來矢志不渝地推動中法文化的翻譯與傳播。

互相成就

  在南京訪學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像一個普通的南京市民一樣,獨自乘坐地鐵,在校園裏騎自行車,去小賣部買水果。

  法國19世紀作家賴高德曾説,Le temps confirme l'amitié(日久鑒真友)。勒·克萊齊奧與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華譯學館館長許鈞是40餘年的摯友,二人的真摯友誼成為中法文明對話的情感紐帶之一。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南京市獲得“世界文學之都”稱號,成為中國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勒·克萊齊奧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寫的推薦信,起到了助力作用。

  中法友誼源自兩國民眾對彼此傳統文化的相互欣賞與理解。2004年,在第100屆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由中國外文局精心組織的“燕京八絕——中國文化展”引起轟動。那些原本屬於宮廷重器的雕漆、宮毯、花絲鑲嵌、金漆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京繡薈萃鋪陳,駐足參觀的歐洲人為之驚嘆。由此,中國外文局與巴黎博覽會所在的法國高美艾博展覽集團結下了深厚友誼,20年間持續不斷地向法國民眾展示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的中國文化。

  過去60年來,聚焦文化領域,中法兩國有很多創舉和互動,如在對方首都互設文化中心,中法文化年則開啟了中國與外國互辦文化年的風氣之先。跨入下一個60年,可以預見,中法關係將繼續向上向善的力量與柔情,進一步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引領中歐關係行穩致遠,讓平等、包容、合作的人類文明之光永恒閃耀。

  (徐菡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長略智庫副總經理;范大祺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