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組織:新變化、新布局、新路數

2024-05-02 07:49:45 來源: 《環球》雜誌

3月23日,人們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郊“克羅庫斯城”前祈禱

文/李琦

編輯/吳美娜

  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檢方4月12日説,3名青少年涉嫌策劃恐怖襲擊,已被警方逮捕。被捕青少年為兩名女孩和一名男孩,年齡十五六歲,居住在北威州不同區域。檢方在一份聲明中説,他們涉嫌策劃一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式的恐怖襲擊。

  北威州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州。據德國媒體報道,3月22日俄羅斯莫斯科音樂廳襲擊事件發生後,德安全部門認為德國遭遇“伊斯蘭國”恐怖分子襲擊的危險性“極高”。北威州內政部長赫伯特·羅伊爾説,北威州隨時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靶子”。

  距離巴黎奧運會開幕還有不到100天,法國總理阿塔爾3月24日晚宣布,鋻於法國面臨的恐怖襲擊威脅上升,法國將反恐安全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級。

  一段時間以來,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表明在地區衝突持續的大環境下,恐怖主義活動並未偃旗息鼓,反而在一些地區捲土重來。極端組織正在展開一些新布局、採取一些新路數,恐怖襲擊使國際安全形勢愈發嚴峻。

受全球安全形勢刺激

  恐怖主義形勢的變化與全球安全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尤其是地區安全熱點問題的變化。從當前看,無論是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還是外溢效應明顯的巴以衝突,都對恐怖主義態勢産生深刻影響。俄烏衝突造成的安全真空和糧食危機,大國反恐戰略的轉變以及巴以衝突引發或加劇的民族宗教矛盾等,都不同程度助長了國際恐怖勢力的氣焰。

  一定程度上,恐怖活動目前處於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建立的所謂“哈裏發國”覆滅後的一個“回潮”期。

  與此同時,在地緣政治競爭激烈的當下,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及其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和夾帶私貨,也讓國際反恐合作陷入困境。

  2022年10月12日,拜登政府發布新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延續了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反恐讓位於大國競爭的態勢,將恐怖主義同氣候與能源安全、大流行病和生物防禦、糧食安全、軍控與核不擴散等一起列為需“合作應對的共同挑戰”,置於大國競爭之後。

  在此戰略指導下,美國收縮全球反恐布局,以超視距空襲、向有關國家提供情報等非接觸方式打擊極端組織。作為大國,美國的合作反恐意願減弱,反恐動力不足。

  2023年6月,美國對外公開發布的解密版《美國國際反恐政策備忘錄》也證實了美國在未來將扮演的反恐角色——將反恐目標盡可能縮小至本土防禦為主。這既不利於全球反恐合作,同時給了極端組織可乘之機。

組織形態悄然變化

  統計數據表明,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極端組織正謀求“復興”,導致全球恐襲事件增多、烈度增強。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伊斯蘭國”成員多達5000至7000人,其中約一半是武裝人員。2023年全年,該組織在敘境內發動的恐怖襲擊事件數量同比增長4%,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也呈逐年增多的態勢。

  在襲擊對象的選擇上,“伊斯蘭國”將重點轉向軍警人員,以造成更大影響。同時,該組織發動暴恐襲擊的烈度也在上升。2023年2月,“伊斯蘭國”極端分子在敘利亞霍姆斯東部沙漠中的一次襲擊,導致53名正在採摘松露的平民喪生。整個松露採摘季(2月至4月),共有206名平民被該組織殺害。

  “伊斯蘭國”還設法“營救”被關押在監獄中的武裝人員,以此擴充組織人員並彰顯自身能力。該組織極端分子曾於2022年1月20日在敘利亞哈塞克省首府哈塞克市一所監獄外引爆裝有炸彈的汽車,炸毀監獄大門後協助多名“伊斯蘭國”囚犯越獄。在襲擊中,他們挾持700名兒童作為肉盾,與看守僵持多日。此外,聯合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伊斯蘭國”試圖推行“哈裏發幼崽”計劃,即在敘利亞東部的沙漠中,利用從難民營裹挾來的青少年進行組織擴充。

  從地區層面看,極端組織正加速向反恐能力較差的國家和地區流動,各地分支逐漸發展壯大。這其中,在南亞,“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趁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未穩之際,與其他恐怖組織合作,招募對政局不滿的人員,不斷擴充實力,企圖以阿富汗為中心將南亞和中亞連成一片,近期該組織異常活躍,主動“認領”各類襲擊事件。

  在非洲,從極端組織“博科聖地”“變身”而來的“伊斯蘭國”分支“伊斯蘭國西非省”“伊斯蘭國中非省”等迅速壯大,其接受“伊斯蘭國”總部的資金、武器和人員援助。“伊斯蘭國西非省”在尼日利亞、乍得,“大撒哈拉伊斯蘭國”在馬裏、尼日爾、布基納法索實施的恐襲事件持續增加。此外,大量曾經的“伊斯蘭國”戰鬥人員不斷流竄,使非洲地區成為了新的恐怖主義“風暴中心”。

  另外,“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近來也異常活躍。其已經在也門東南部建立起局部的地方政權,並通過提供安全和服務擴大民意基礎,廣泛收買人心,目的在於強化自身“政府”屬性,通過不斷“洗白”謀求政治合法化。

大量運用社交媒體和新技術

  更具時代色彩的是,極端組織利用地區衝突製造矛盾,不斷在網絡空間掀起極端思想傳播的高潮。去年10月爆發的巴以衝突加劇了全球範圍的激進化現象,全球恐怖主義抬頭之勢更加明顯。極端組織借助巴以衝突開展極端思想宣傳,以挑起仇恨,招募人員,甚至以資助支持巴勒斯坦事業為藉口開展暴恐融資。

  比如,“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就以衝突為由,在全球範圍煽動獨狼式恐怖襲擊,並恢復散播極端思想的雜誌的出版,發布對組織頭目的採訪,在宣傳方面加強與“基地”組織的協同等。

  當前,社交媒體使個人可以更加容易地獲取有關衝突的最新情況,慘烈的畫面在極端組織的宣傳渲染下更容易挑起種族、宗教矛盾,這也導致西方仇恨犯罪激增,為極端組織的捲土重來提供土壤,使衝突地區域內外力量圍繞反恐的矛盾鬥爭進一步加劇。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極端組織企圖利用新興技術和裝備策劃恐襲事件的圖謀愈發強烈。一些極端組織不斷嘗試將新技術和新裝備用於恐怖襲擊,多種“科技與狠活”加持下,極端組織策劃和發動恐襲變得更不易被察覺。比如,加密通信技術的應用和暗網的存在,使組織成員預謀策劃恐襲更難被監測;恐怖組織在暴恐融資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加密貨幣和虛擬貨幣,暴恐資金鏈更難被斬斷;由於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交通、醫療、工業等眾多行業將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這種變化在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將給極端組織提供機會,極端組織目前正在尋求通過侵入網絡對智能設備進行控制和攻擊的技術,例如攻擊醫療設備、無人駕駛汽車、危險行業的智能化設備等,這些都直接威脅着現實世界人們的生命安全。

加大聯合反恐力度勢在必行

  面對新形勢下的反恐難局,國際社會該怎麼辦?需在哪些方面着重發力?

  目前看來,更要強調全球合作仍是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必由之路。恐怖主義是全球性問題,不少國家深受恐怖主義之害,對這一人類社會的公敵,合力打擊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目標上,注重標本兼治。軍事打擊只能治標,去極端化和共同發展才能治本。這方面,中國提出的“三大倡議”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反恐理念,特別是《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共同安全,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的反恐需要和安全關切,堅持聯合國在反恐國際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為國際反恐合作指明了方向。

  範圍上,重視打擊與恐怖主義相關聯的跨境犯罪,如跨境販毒、走私軍火(特別是輕武器和小武器)、洗錢、核生化材料走私等。

  手段上,加快建立全球網絡規範和人工智能治理規則,以應對網絡恐怖主義的蔓延和消除人工智能被恐怖組織利用的風險;以反恐技術援助、情報共享等方式,加強相關國家的反恐能力,幫助相關國家切斷恐怖主義融資渠道。

  (作者係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涉外安保學院境外安全風險管理教研室主任、國家安全戰略與反恐怖研究中心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