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清潔城市”如何煉成

2024-04-30 07:52:11 來源: 《環球》雜誌

印多爾市政府人員正在檢查垃圾回收情況

文/唐璐

編輯/胡艷芬

  印度城市一直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既有多姿多彩的一面,也有臟亂差的一面。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後,致力於改變這種固有印象,於是發起了“清潔印度”運動。也是從那時開始,印度啟動了對所有城市的清潔度排名。排名基於實地驗證、公民反饋、垃圾處理、創新方法、財務可持續性、源頭隔離等諸多標準。

  10年中,一些城市在榜單前列載沉載浮,但清潔效果始終不盡如人意。直到一座城市的脫穎而出,讓人們看到了清潔制度在印度有效執行的可能性。這座城市就是印度中央邦最大商都印多爾。

  在首次印度清潔城市排名中,印多爾還排在第149位,2年後即攀升至第25位,2017年首次登上印度清潔城市排名榜首,此後連續7年再沒有其他任何城市超越它。不僅如此,2022年,它還成為印度首個獲得七星級認證的無垃圾城市。2023年,印多爾在印度首次全國清潔空氣城市(100萬以上人口)排名中,高居榜首。

從公共垃圾場到零垃圾城市

  印度儲備銀行前行長拉詹在其專著《第三支柱》中如此描述印多爾:“人們把這裡當成一個巨大的公共垃圾場。在著名的薩拉法(Sarafa)食品市場,顧客用從攤位上買來的紙盤子吃完食物後,會隨手把盤子和殘渣扔在地上,生活垃圾也是隨處傾倒。在滿是廢棄物的垃圾箱附近,流浪動物肆意游蕩,啃食垃圾,並將它們的排泄物加入垃圾中。一些沒有廁所的窮人在空地上或公共排水溝附近隨地便溺……”

  這些描述已然成為了歷史,如今造訪印多爾的人恐怕會對這裡的清潔狀況大為驚嘆。很多游客&&,在印多爾看不到公共場所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以及在印度最常見的戶外便溺現象。這裡沒有垃圾場,道路上幾乎不見塵土,也沒有流浪動物在街頭游蕩。

  幾位德里學生在印多爾最著名的美食購物街Chappan Dukan接受當地記者隨機採訪時&&,這裡每個商鋪前都放置有標明乾濕分類的垃圾箱,本地人都會把垃圾扔進那裏。其中一個男孩談到,他在家鄉時經常隨地扔垃圾,但到印多爾後養成了和當地人一樣的好習慣;坐在旁邊的女孩講述了當地回收垃圾的另一個細節:“印多爾的垃圾回收車播放的音樂非常吸引人,當垃圾車從街道的一端移動到另一端,聽到特定音樂後,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倒垃圾。”

  一直從事大城市固體垃圾處理工作的普什卡拉在公民事務網站上對印多爾垃圾管理方式總結道,印多爾市政公司(IMC)(注:印度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設立市政公司,其職責相當於市政府)成功地開發了一個可持續的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和處置系統,該系統首先確保所有從家庭和商戶處收集的垃圾都能進入分類垃圾箱中,然後這些垃圾會被分別裝在不同容器中運往相應的乾濕垃圾處理設施。濕垃圾被轉化為有機堆肥和沼氣,幹垃圾被進一步分類、清潔、打包並送往回收站。這一綜合系統,靠着民眾支持,使得印多爾逐漸成為全印度最清潔城市。

公眾積極參與,從源頭收集垃圾

  印多爾人口大約350萬,每天至少産生1200噸垃圾,這裡無論家庭還是商業機構,都是從源頭收集垃圾。

  每天,市政府把850輛垃圾回收車派往全市各個街區挨家挨戶收集垃圾,值班人員則坐在指揮中心大屏幕前,實時監控這些車輛的運行軌跡。所有垃圾回收車均進行了合理化設計:裝載GPS,便於定位追蹤行程;車身低矮,方便市民傾倒垃圾;分門別類,垃圾隔離箱清晰標注幹、濕和家庭危險廢物;揚聲器播放特定歌曲,提醒市民垃圾回收車到戶。不僅如此,每輛車都配有一名司機、助手和一名社區代表,作為家庭與市政當局之間的溝通橋梁。

印度新德里一男子坐在垃圾堆旁的板車上

  據報道,印多爾打造清潔城市始於2015年,針對印多爾的臟亂不堪,市政府當時重點考慮從3件事入手:如何使城市無垃圾桶、無灰塵、無垃圾。受命擔任市政府清潔城市顧問的廢物管理專家瓦爾希博士為此制訂了一項計劃:讓公眾接受乾濕垃圾分類,實現100%挨家挨戶垃圾收集,從而實現源頭收集垃圾。

  上門收集垃圾計劃於2016年啟動,市政府要求居民對垃圾乾濕分類。但起初並不順利,大多數居民不理解也不願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所以當垃圾回收車挨家挨戶移動時,並沒有多少人響應。

  “我們耐心向居民解釋為什麼要進行乾濕垃圾分類,並懇求他們準備兩個垃圾桶。對始終拒絕提供分類垃圾的居民,我們會通知部門主管並對這些家庭進行處罰。”一位垃圾回收車司機向當地媒體&&。

  《印度快報》講述了有關印多爾居民的有趣故事。吉裏是住在貧民窟的一位拾荒者,通過社區培訓他自覺購置了兩個垃圾桶。每天早上7點,只要垃圾回收車揚聲器傳出寶萊塢歌手的熟悉歌聲,吉裏就會快速跑出去在垃圾車的乾濕隔間裏清空垃圾桶。“以前我經常把垃圾扔進下水道。現在拾荒者家裏的垃圾竟然也有人回收了。”吉裏感嘆道。

  據報道,印多爾的拾荒者曾認為政府的垃圾回收計劃“破壞”了他們的財源,導致他們失業,因而一度成為印多爾垃圾處理計劃的阻力。為增強環衛隊伍力量,市政府乾脆把1000多名拾荒者都收歸為負責收集和運輸垃圾的政府新清潔工,昔日被社會邊緣化的拾荒者如今身穿制服並配有徽章,成為印多爾清潔運動的主力軍。

強制與處罰

  印多爾共有80多個商業區。市政府規定,菜市場和餐飲店的所有店主及供貨商都必須強制設置垃圾箱,容量取決於商鋪産生的廢物量,但不得低於12升。如果缺少垃圾箱,將會受到高額罰款。與此同時,政府宣布禁止市場出售聚乙烯袋,僅設立出售布袋的櫃&,以便未準備自帶包的顧客購買使用。

  與印多爾市政府合作多年的Basix市政廢物風險投資公司主管賈格塔普告訴《印度教徒報》,“我們經常提醒店主,如果市場保持乾淨,將會有更多顧客前來購物。且從第二年開始我們就對違反規定的店主執行罰款250盧比(1盧比約合0.087元人民幣)的處罰。”賈格塔普説,他們對清潔工也有明確要求,垃圾不允許堆積,每3個小時市場裏必須清除一次。

  為確保清潔工定時清除市場廢物,市政府在一些較大的菜市場、餐飲中心都建立了現場堆肥設施,以輕鬆快速地處理垃圾。在某個有機廢物收集中心,每天晚上,負責堆肥的運營團隊會對從各餐飲店收集的分類垃圾稱重,産生的食物浪費量也都被記錄下來,寫在每位店主的小冊子中,商鋪根據自己産生的垃圾重量支付費用。對餐飲店所有者來説,清晰地了解這些食物浪費量也能幫助他們重新核算成本並減少浪費。

  除展開宣傳攻勢外,印多爾政府部門對違反規定的行為不僅進行罰款,還將當事人名字公之於眾。印多爾前市長馬利尼·高爾曾向《印度快報》解釋説,“其他阻止慣犯的努力過去都沒有奏效。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公開名字的方式起到威懾作用。”

垃圾變黃金

  “未分類的垃圾只是垃圾,一旦被分類,就變成黃金!”印多爾一家廢物管理公司負責人對垃圾分類行動如此評價。

  在乾濕垃圾分類已普及的基礎上,印多爾市政府已在引導市民把垃圾分類擴展到六大類:幹、濕垃圾,塑料垃圾,家庭危險材料,衞生廢物,電子垃圾。在印度許多城市,垃圾收集多由外包機構負責,而印多爾的垃圾全部由市政人員收集,這樣不僅高效也確保“肥水不外流”。

  在印多爾一座幹垃圾處理設施內,72種不同物品名稱及其由市政府確定的銷售價格被清晰地標注在展板上。濕垃圾被送去堆肥或運至生物壓縮設施,轉換成生物CNG(壓縮天然氣);出售橡膠、塑料鞋底、燈泡、牙刷、紙板、金屬、玻璃和紙張所賺來的錢則進入市政金庫,用於保持城市清潔。

  在今年1月印多爾第7次獲評印度最清潔城市後,印多爾市政副專員賈因向媒體披露,該市每年在廢物管理上花費約20億盧比,這筆支出中的部分資金來自垃圾處理。

  例如,2022年,印多爾政府向印度最大規模生物CNG工廠提供濕垃圾,該企業則向市政府交納2520萬盧比特許權使用費;市政府還向另一家加工廠提供幹垃圾,每年可從中獲得1430萬盧比特許權使用費;此外,市政府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碳信用的年收入為9000萬盧比。

  除了有直接經濟收益,垃圾處理還為印多爾帶來其他諸多好處。例如印多爾在一座大型蔬菜市場附近建立的生物CNG工廠,每天利用市場濕垃圾所産生的生物液化天然氣,不僅可用於運行15輛公共汽車,還可以作為烹飪燃料出售給酒店和大學。塑料垃圾收集中心收集的塑料廢物在處理後,一部分出售給水泥廠,另一部分用於當地農村道路建設。

  印多爾在垃圾處理方面所取得的持續成功已成為專家的研究案例。供職於政府智庫的城市化問題專家迪拉吉在The Dailyo網站發文指出,印多爾現在可以在一天內處理約1200噸的全部日産垃圾,意味着該市已不再有垃圾堆。

  眼下,印多爾已成為“把城市從垃圾山中解放出來”的典範,每天前往那裏考察和取經的印度各地官員絡繹不絕。

  據報道,北方邦政府將在整個北方邦城市機構中引進“印多爾模式”;孟買市政府年初宣布,將依據“印多爾模式”對孟買市政官員以及衞生工作者進行多輪分期培訓,以解決長期困擾孟買的垃圾填埋場的處理問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