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的“瘋狂地下城”

2024-04-18 08:16:55 來源: 《環球》雜誌

1月3日,行人走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的街頭

文/《環球》雜誌記者 陳靜(發自赫爾辛基)

編輯/林睎瑤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地底深處,隱藏着一座“地下城”。除了大家熟悉的地鐵線路外,還有停車庫、健身房、游泳池、博物館等各類設施。這些地下空間並非人人可及,而且還隱藏着更為神秘的場所。

“向地下要空間”

  赫爾辛基的城市結構緊湊,規模相對中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並不多見。作為一座“低層城市”,赫爾辛基慣常在地下做文章,有效利用多層次的地下空間。

  自上世紀80年代起,赫爾辛基便開始建設其龐大的地下設施網絡,且一直持續至今。目前,赫爾辛基擁有大約400個獨立的地下設施和隧道,最深處可達海平面以下100米,相當於海平面下有一棟倒置的33層高樓。

  在赫爾辛基,地下資源主要用於公共服務,包括人們聚集的場所,以及城市龐大的供熱和供冷網絡等公共設施。後者目前總長度達1350公里,並且還在不斷擴建。

  發展地下空間與赫爾辛基的城市特性有關。儘管芬蘭是一個人口稀少、國土相對廣闊的國家,但位於半島上的首都赫爾辛基,因為臨海,城市發展空間受限。

  赫爾辛基的海域面積為500平方公里,但陸地面積僅約214平方公里。這裡居住着150萬人,是芬蘭人口最多的城市,約佔芬蘭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幸運的是,該市坐落在深厚的基岩之上,並且一些基岩露出地表。赫爾辛基能夠利用這些基岩進行挖掘,創建地下城市。

  芬蘭的“救援法”在很多方面推動了這些大型多功能地下設施的建設。根據規定,在芬蘭,任何永久佔地面積超過1200平方米的建築都必須建造應急避難所。這意味着大部分建築必須提供一個地方,供人們在戰爭期間或者如疫情大規模爆發情況下居住和避難。這些空間通常位於地下,平時還需發揮其他作用。

  據統計,赫爾辛基目前有90個地下空間具備雙重功用,既滿足日常用途,又可以應對“特殊時刻”的需求。例如,如有必要,一個運動場可以在72小時內轉變為安裝有淋浴和廁所設施的避難所。

  此外,作為全球最北端的城市之一,赫爾辛基冬季氣溫較低,向地下要空間也有助於人們躲避嚴寒。

類型多樣的地下空間

  赫爾辛基的地下空間和設施大致分為三類:面向所有公眾開放的、需要授權進入的以及謝絕參觀的。

  位於老城區的岩石教堂,於1969年開放,是在世界各國游客中較為知名的景點之一,也是芬蘭最受歡迎的建築地標之一。教堂由一對建築師兄弟設計,在一塊誕生於20億年前的巨大岩石中開鑿,並被周邊居民樓圍繞;教堂內部可見粗糙的岩壁,上面留有人工鑿孔的痕跡;教堂大廳位於岩石內部,但又不是完全位於地下,其頂部有個華麗的銅頂,這有助於增強場地的聲音效果,另外還有180個天窗,無論是陰天還是晴天,自然光都可以照進教堂。在岩石教堂,全年都有導覽和音樂表演。

  對不少本地居民來説,藏身赫爾辛基東部一座岩石洞穴的It?keskus游泳池是深受歡迎的健身娛樂場所。這座泳池的入口位於地面之上,但要真正到達泳池,還要沿着蜿蜒的樓梯下行大約100米。這座地下游泳池設有游泳和健身設施,分佈在兩層樓,可同時容納約1000名顧客。1993年開業以來,這裡每年吸引約40萬名顧客光臨。作為雙重用途設施的典型代表,It?keskus游泳池也是首都地區最大的岩石庇護所之一,緊急情況下可容納近4000人,甚至可以抵禦核爆炸危險。

  在赫爾辛基市中心地下,有一條3公里長的服務隧道從東向西橫穿城市,這就是被稱為市中心服務隧道的Kehu隧道。該隧道服務於該地區的商店、餐館、辦公室和酒店等,方便大型服務車輛通行,車輛不再堵塞地表道路,從而使街道更加適合行人和騎行者。此外,Kehu隧道還可用作地下停車庫,以及作為連接多個場所的通道。

  除了Kehu隧道,赫爾辛基外海還有一條並不對外開放的海底隧道。在赫爾辛基外海的一串小島上,坐落着芬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芬蘭堡。它建於18世紀中葉,曾是一座堡壘,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如今島上仍生活着數百名本地居民。一年四季,居民和游客想要登島,都要乘坐渡輪。但實際上,芬蘭堡有一條地下服務隧道與赫爾辛基相連。這條隧道長1300米,寬、高4米,足以容納緊急救援車輛通過,它還為該島嶼提供供暖、供水、污水處理、電力和數據支持等服務。

  更加鮮為人知的,大概就是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地標公園地下的人工湖。赫爾辛基市一家名為海倫的能源公司,負責為該區域內住宅和辦公樓供熱和供冷。該公司在埃斯普拉納迪公園的地下50米處,建了這座長約81米、寬9米、深39米的人工湖。它的容積約為3000萬升,被用作區域供冷系統的冷卻蓄能器,該系統可將冷水輸送到建築物的冷卻設備。

  這個供冷系統還能産生熱能,當供給建築物的冷卻空氣再次變暖時,系統便將室內空氣中的熱與水一起送回到人工湖旁邊一個洞穴中的熱泵廠。據統計,熱泵廠每年可為赫爾辛基減少超過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靈活利用地下設施

  位於地下的教堂、健身房、冰球場、跑道、水處理廠、購物中心、公交車站……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赫爾辛基城市規劃者們看來,這座城市未來還可以更加靈活地做各種規劃,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赫爾辛基中央醫院將地下停車場轉換成臨時新冠患者病房,使醫院能更加從容地應對疫情。

  多年來,赫爾辛基發展了很多地下設施,而且還在不斷擴建。2010年12月8日,赫爾辛基市議會批准了赫爾辛基首個地下空間綜合規劃。

  據介紹,該市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有地下空間分配計劃,但這個綜合規劃更全面,且具有法律約束力,不但能提升地下設施的質量,而且便於各類設施協調配套。綜合規劃涵蓋新的地下岩石設施、交通隧道和它們之間的連接位置,以及用於運輸、體育、水電供應、停車、廢物管理等各種設施的空間分配,目標是盡可能地綜合利用,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支持。

  不可否認,近年來赫爾辛基的地下空間利用也遇到一些爭論。比如,對於是否應該花大筆錢修建地下隧道,讓汽車可以進入市中心或穿越市中心,就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儘管人們普遍認為行人在城市核心地帶的通行權很重要,但市政府對斥資修建地下機動車通道仍有顧慮;商店和餐廳老闆也對讓汽車遠離市區的計劃持保留態度,因為這可能會減少顧客流量,影響他們的銷售額。

  2019年,赫爾辛基市議會以成本為主要考量否決了一項主題為“由北到南橫跨赫爾辛基半島的地下高速公路”的提案,該高速公路本計劃在市中心設置多個&&口。雖然當時的市長積極推動這一提案,但未能在市議會獲得多數支持。

  儘管如此,赫爾辛基對發展地下空間依然很有信心。赫爾辛基戰略城市規劃負責人&&,未來,在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各類車輛、行人和騎行者的交通條件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市中心地下區域的技術維護和物流解決方案將是下一步的發展規劃重點。他還提出,赫爾辛基將通過地下空間的開發,以及地熱資源的利用等,提供越來越環保的能源解決方案,助力赫爾辛基到2035年成為碳中和城市。

  赫爾辛基這座城市地下,隱藏着發展的無限可能,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地下空間的魅力和潛力。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