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再建一個新加坡

2024-04-18 08:16:14 來源: 《環球》雜誌

2013年2月5日,在新加坡海底世界的海底隧道,一名游客拍攝“水底財神”

文/《環球》雜誌記者 黃紅華

編輯/馬琼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有“花園城市”之美譽,新加坡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對此功不可沒。數十年來,為在有限的領土空間為國民打造一個宜居的環境,新加坡政府可謂絞盡腦汁。尤其是近年來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成為新加坡城市規劃藍圖上的點睛之筆。

國家發展所迫

  作為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土地向來是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其國土面積只有733.2平方公里(2022年),人口密度卻已接近每平方公里1萬人。根據新加坡政府發布的《人口白皮書》,2030年新加坡的人口規模將可能上升至650萬~690萬人。

  由於空間匱乏,新加坡一直以來靠“向上”和“向海”的方式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向上建高層建築,向海填海造地。

  統計數據顯示,自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從建國初期的581.5平方公里擴大到733.2平方公里。在過去近60年間,新加坡填海擴土約150平方公里,整個國家的面積增加了約25%。

  然而,隨着填海工程向更深的水域推進,填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因環境問題,過去向新加坡出售沙子的國家已經停止出口,填海工程難以為繼。

  因此,在釋放空間和保證經濟發展雙重壓力下,開發地下空間勢在必行。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先後建設了地鐵、地下商業街、地下停車場、地下管網系統、地下儲存庫、大型地下公共空間等一系列地下空間工程。2002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在地下再建一個新加坡”,此後成立跨部門的地下空間總體規劃負責小組。

一批地下項目橫空出世

  截至2019年,新加坡已挖到地下80米,地下規劃甚至達到100米。新加坡規劃部門計劃將部分公用事業、運輸、倉儲和工業設施修建於地下,以便騰出更多的地面土地。

  新加坡城聯廣場(CityLink Mall)地下街是新加坡第一個地下購物商城。作為一條地下“大動脈”,它連接地鐵站與周邊的購物商場、酒店和寫字樓,同時,擁有超過50家商店,約5500平方米的零售樓面。據了解,每年約有1200萬人次進出該地下購物商城。

  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開始設想建造一條地下“高速公路”——深層隧道排水系統(DTSS)。DTSS是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構思並實施的一种經濟高效和可持續的污水系統解決方案,以滿足未來新加坡對廢水收集、處理、再生和處置的需求。

  DTSS第一期工程於2008年竣工,估計耗資34億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約合5.35元人民幣),包括一條48公里長的深層污水隧道、一座污水集中處理廠,以及兩條5公里長的深海排污管和60公里長的污水接駁管。第二期工程於2017年11月破土動工,預計2026年完工。

  此外,新加坡打算在西部科學園區地下打造相當於30層樓高度的地下科學城,供生物醫藥産業和生命科學使用。科學城位於新加坡西南部肯特崗公園地區地下40米的沉積岩地帶,設計為5~6層,用作辦公室和實驗室。科學城的面積約4046.86平方米,可以容納4200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肯特崗公園內到處自由生長着熱帶闊葉樹林,地下科學城的營建將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為開發和研究活動提供寶貴的空間資源。

  為應對可能遭遇的石油危機,新加坡還於2016年在其西部裕廊島建成一個大型地下儲油庫(“裕廊岩洞”),該儲油庫位於海床以下距地表約150米處,共有5個單獨的儲油空間,可儲存147萬立方米的液態碳氫化合物,容量相當於600個奧運會游泳池。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新加坡現有法律允許地面土地的擁有者同時擁有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間,因此,為更好地規劃地下空間,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新加坡律政部將就地下空間的擁有權及其相關領域進行商討,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法律框架,以保證新加坡地下空間能被充分合理地使用。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