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舞者”馬拉霍夫:用芭蕾講好中國故事

2024-04-15 16:54:21 來源: 《環球》雜志

馬拉霍夫在劇場指導排練

文/《環球》雜志記者 馬瓊

編輯/吳美娜

  弗拉基米爾·馬拉霍夫,是當今國際舞蹈界的知名舞蹈家之一,被西方媒體譽為“世紀舞者”“芭蕾王子”。

  身為舞者,他曾在歐美亞舞臺上留下無數輝煌印記;作為舞團管理者,他一手開創柏林芭蕾舞團,並使其躋身世界最具影響力舞團之一。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頭銜——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係主任。4月3日下午,在眾多媒體與舞蹈界人士的熱切關注下,馬拉霍夫從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手中鄭重地接過聘書,開啟了新的藝術征程。

世界級舞者

  1968年出生于烏克蘭的馬拉霍夫,自幼便展現出對舞蹈的濃厚興趣和天賦。他10歲開始學習芭蕾,18歲成為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最年輕的首席演員。上世紀90年代初,馬拉霍夫移居奧地利,這也為他打開了更廣闊的舞蹈天地。

  此後,馬拉霍夫被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加拿大國家歌劇院、美國芭蕾舞劇院等西方各國家級舞團爭相邀請,長期擔任首席演員。1992年至2006年,他多次擔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舞蹈編導及主演,同時他還曾出任貝努斯、維也納等多個世界知名芭蕾舞大賽的評審委員會主席及委員。

  馬拉霍夫作為舞者斬獲了瓦爾納、莫斯科和巴黎等幾乎所有世界知名芭蕾舞大賽的金獎。同時,他還致力于舞蹈編創,由他改編的《睡美人》《天鵝湖》《仙媛》等古典芭蕾作品成為世界多個知名院團的保留表演劇目,他還創編了多部現代作品,成為歐洲極具影響力的芭蕾舞編導大師。

  而且,馬拉霍夫的才華不只在舞臺上,他還頗具領導才能與戰略眼光。

  受聘為柏林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和藝術總監後,他將柏林3個最主要的芭蕾舞團合並,成立了柏林芭蕾舞團,在10年內將其打造成為全球前10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團體之一。馬拉霍夫還于2023年、2024年分別獲得意大利、美國行業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縱觀馬拉霍夫的舞蹈生涯,從芭蕾文化厚重的俄羅斯,到藝術氛圍活躍的美國、歐洲,他一直致力于與各國世界級舞蹈編導大師合作,共同探索舞蹈藝術的可能性。他的藝術風格鮮明,舞蹈經歷豐富,往往能精準地詮釋東西方作品。

遇見中國,戀上中國

  對中國觀眾來説,馬拉霍夫的名字也並不陌生。

  2013年4月,作為團長的馬拉霍夫率柏林芭蕾舞團首次登陸中國,攜手8位優秀舞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馬拉霍夫和朋友們芭蕾精品薈萃》,後又上演由他新編的芭蕾舞劇《舞姬》。其中,《舞姬》得到西方舞蹈評論界“出自傳統、更有獨創,出乎意料、不同凡響”的褒獎。

  2014年6月,馬拉霍夫擔任“北京國際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請賽”評委,並在北京舞蹈學院開設大師課。2016年以來,他接連為蘇州、天津、上海、廣州等城市觀眾帶來精彩演出。其中最為中國觀眾津津樂道的是,2017年他為遼寧芭蕾舞團排演馬拉霍夫版《天鵝湖》,這個版本的《天鵝湖》有全新的舞臺布景、舞蹈編排和顛覆性的結局,凝聚了馬拉霍夫兼具古典氣質與當代風范的編創,直至今日仍然在中國巡演。

  短暫的合作與演出經歷,令馬拉霍夫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北京這座既古老又現代的都市,令馬拉霍夫流連忘返。2022年9月,他欣然接受北京舞蹈學院的邀請,以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稱號受聘,自此開啟全職教授生涯。

  “中國于我來説,是一個新的篇章。因為一切都是新的,包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食物。”馬拉霍夫對《環球》雜志記者説,“我來中國之後,每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也有很多事情會激發我的創作靈感,給予我很多鼓舞。就比如現在,這個季節的北京太美了,每天一睜眼看到周圍的一切,我的腦海裏就會涌現出很多想法。”

  馬拉霍夫特別提及他對中國食物的鐘愛。“來北京之前,我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多的水果和蔬菜。曾經一度我瘋狂地買很多水果,以至于把腸胃都吃壞了。”馬拉霍夫搖搖頭笑著説,“我對麻辣火鍋也很感興趣,雖然不太能吃辣,但也在一點一點地嘗試。”

4月3日,馬拉霍夫在北京舞蹈學院接受媒體採訪

  在北京舞蹈學院就職以來,馬拉霍夫潛心一線教學,選拔芭蕾專業的學生組建了以“馬拉霍夫”命名的拔尖人才班,為行業拔尖人才的培養提供樣板,學生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馬老師”。

  課堂上,他以開放、靈活、多變的形式進行示范教學與身訓指導,以提升學生的技術技巧、表演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向師生傳授如何進行準確到位的細節處理與恰如其分的戲劇表演,引導學生探索芭蕾藝術的“靈魂”。

  提及與馬拉霍夫之間的交流,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歐建平表示,馬拉霍夫曾直言不諱,“中國芭蕾舞者有很好的身體條件,但他們的最大問題是缺少‘靈魂’。”

  “如果只看技術,可以去看雜耍。芭蕾是要講故事的,因此,舞者要有感情和面部表情,要讓觀眾看到魔法的誕生,要有火花的迸發,要解釋這些表演背後的原因。也就是説,你到底在跳什麼。”提及馬拉霍夫的這番話,歐建平感慨良多。

“為人民而舞”

  芭蕾一度被視為西方獨有的藝術形式,而如今,它的教育正日益走向國際化。

  在傳統觀念中,芭蕾教育主要由歐洲和北美的學校主導,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文化的交融,芭蕾舞界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鼓勵芭蕾教育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對整個芭蕾行業來説,借鑒不同的文化可以激發藝術創造力,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將其所特有的文化特質帶入舞蹈教室一同排練,多元思想的碰撞能夠促進舞蹈編導的實驗創造,拆除傳統芭蕾表現形式的界限。國際化由此成為藝術更新迭代的催化劑,正不斷催生新的舞蹈形式和故事講述方式。

  “我想,芭蕾舞國際化與芭蕾教育國際化最典型的例子就在大家面前。早期我在烏克蘭的家鄉學習芭蕾,之後我在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學院繼續學習,後來國際化的職業生涯將我帶到世界各地的眾多大劇院,我開始有機會向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老師學習,現在我很高興能給中國學生傳授知識、分享經驗。”馬拉霍夫説。

  在他看來,有一點對芭蕾教育的國際化非常重要,那就是文化之間的壁壘已被打破。芭蕾不再被視為某些文化或地區的專屬,而是已成為一種通用語言,一種來自不同國家舞者表達自我並與世界各地的觀眾互動的藝術形式。芭蕾舞學校和芭蕾舞團通過將不同的舞蹈風格、音樂和故事融入課程,正在將芭蕾創造成一種更加相容並包、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可講的故事。比如敦煌,我對敦煌文化非常感興趣。”馬拉霍夫表示,“未來,我想要講述中國古代故事,將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等融入到芭蕾舞中。目前我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想法,但我仍然需要時間,需要思考如何去表達,如何做到最好。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打動我,也能夠打動中國觀眾,因為我是為人民而舞。”

  在馬拉霍夫看來,芭蕾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技術技巧,它還能將人塑造成為一個能夠欣賞文化多樣性和開放性的世界公民。通過國際合作,學生能夠學會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面對文化差異,同時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深對整個世界的了解。如此,芭蕾舞蹈教育就成為鼓勵包容和文化互鑒的平臺,進而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