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十三載,敘利亞的希望與等待
2023年2月24 日,在敘利亞阿勒頗省的一處震後廢墟,
志願者穆罕默德· 阿拉·賈利勒正在照顧從地震廢墟中救出的小狗
文/《環球》雜誌記者 程帥朋 冀澤(發自大馬士革)
編輯/吳美娜
敘利亞危機爆發至今已過去13年。
“3個孩子早已輟學,早上8點出門工作時,每人只帶兩張大餅,晚上回到家已是饑腸轆轆,家裏卻一點吃的都沒有……”説起生活窘境,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居民蘇瓦德·沙維心情沉重,身旁的丈夫穆罕默德·欣達維無奈地説:“食物不夠,是自己吃還是留給孩子?”
13年中,戰爭、制裁、疫情、地震、地區衝突、援助削減等輪番上演,讓敘利亞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和人道主義危機。如今,逾千萬民眾處於糧食不安全境地,飢餓正敲響許多敘利亞人的房門。他們的希望在哪?
嚴重糧食不安全
46歲的欣達維是阿勒頗本地人,危機爆發前和妻子居住在城市東南郊區。靠着欣達維熟練的縫紉手藝,夫妻二人生養了幾個子女,生活難言富足,但尚能保證溫飽。
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後,戰火很快蔓延至阿勒頗,厄運隨之降臨。2013年,欣達維在上班途中遭遇爆炸,兩條腿被彈片擊中,落下殘疾。之後的幾年裏,一家人逃難至敘利亞西北部的拉塔基亞,在政府軍收復阿勒頗後才返回家鄉。
幾年前,沙維患上乳腺癌,家中3個男孩被迫輟學,靠打工維持生計,援助組織每月幾十美元的糧食援助成為一家七口填飽肚子的最後希望。現在,這份希望也不復存在。
由於面臨巨大資金缺口,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糧署)今年大幅削減對敘利亞的援助規模,該組織在敘最大援助項目“綜合糧食援助計劃”於今年1月正式終止,數百萬敘利亞人失去賴以為生的口糧,欣達維一家也在其中。
為維持生計,10歲到14歲的3個男孩外出打工,加上欣達維承接一些零活,一家人每月大概能掙到135美元,除去藥費、房租、電費、水費等支出,用於購買食物的錢所剩無幾。
生活窘迫,丈夫不得不從商店賒食物,妻子從藥店賒藥品,挨餓是常有的事。“有時,家裏連一瓶油都買不起,只能把水兌進油裏給孩子做飯。”沙維説。
陷入困境的還有哈迪婭·卡邁勒·庫爾迪一家。38歲的庫爾迪來自阿勒頗城東70多公里的哈夫薩鎮,戰亂中,在政府工作的第一任丈夫被武裝分子抓走,之後再無音訊。2017年,庫爾迪帶上4個孩子來到阿勒頗,自那年起,庫爾迪開始從世糧署領取糧食援助。
幾年後,被抓走的丈夫被認定死亡,阿勒頗當地一個關注孤兒的慈善組織開始給4個孩子提供食物。庫爾迪也再次成家,和第二任丈夫生下1個女兒。
如今,丈夫全職工作,9歲的二兒子輟學打工,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放學後還要工作到晚上8點,一家人的月收入也只有大約90美元。大餅和土豆,以及慈善組織捐贈的米飯和麥仁是一家人的果腹之物。
“家裏已經差不多40天沒有開火做飯了,”庫爾迪眼睛泛着淚光説,“缺乏食物、營養不良,孩子們已經脫水、患病。”
1月24日,民眾離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位於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的登記中心
危機爆發已過去13年,敘利亞逾九成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167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人道主義危機嚴重程度前所未有,這當中糧食安全危機最為急迫。
世糧署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24年,敘利亞約55%的人口,即1290萬人將處於糧食不安全境地,其中310萬人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境地,另有260萬人面臨滑入糧食不安全境地的危險。
在聯合國的定義中,“嚴重糧食不安全”意味着“食物已經耗盡,一天或更長時間沒有進食”。
美西方制裁是主因
人道主義危機背後,是敘利亞日益嚴峻的經濟困境。多年戰火毀掉大量基礎設施,敘工業、農業、商業、旅游業等經濟支柱在戰火中被摧毀殆盡。
2019年,在內戰中佔據上風的敘利亞政府軍進一步鞏固優勢,敘境內安全形勢大幅好轉。那時,許多敘利亞人開始憧憬重建破損的人生。
但戰場上的硝煙還遠未散盡,更嚴厲、更精準的制裁就已到來。2019年,美國會通過所謂“凱撒法案”,對外國投資者在敘投資、建設設置重重阻礙,進一步加大對敘經濟封鎖。
敘利亞經濟專家哈亞姆·阿里説,除了直接針對重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還使敘利亞難以獲得重要的生産原料,造成市場上嚴重的物資短缺和物價上漲,這是民眾生活困窘的主要原因。
制裁之外,還有掠奪。2014年,美國開始在敘利亞東部和東北部地區部署軍隊。據敘石油和礦産資源部統計,2011年至2022年,美軍在敘非法駐紮軍隊以及受其支持的武裝勢力進行的盜採、非法貿易行為,已對敘石油、天然氣等行業造成1071億美元的直接和間接損失。
2019年以來,黎巴嫩銀行業危機波及大量敘利亞儲戶、新冠疫情延宕、俄烏衝突推高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土敘大地震和巴以衝突接連上演,讓本就脆弱不堪的敘利亞經濟經歷一場又一場“疾風暴雨”。
經濟危機愈演愈烈,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無法避免,敘鎊兌美元黑市匯率從2019年初的約500:1跌至目前的約14000:1,敘鎊購買力嚴重下降,能源、食品價格隨之暴漲。如今,在敘首都大馬士革,1公斤牛肉價格達到21萬敘鎊(約合105元人民幣),1公斤土豆賣到1萬敘鎊,普通公務員的月收入只能買到4斤多牛肉。
“戰亂多年的敘利亞就像一個得了重病的人,還沒康復便又連遭打擊。”敘利亞貿易法律師阿馬爾·優素福説,對於敘利亞這樣的脆弱國家,外部一點點壓力便能造成很大的衝擊。
世衛組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敘利亞全國僅有65%的醫院和62%的初級衞生保健設施全面運轉。戰爭對民眾心理健康造成了極大影響,抑鬱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劇增。制裁加劇了敘利亞經濟危機,導致國內貧困人口高達90%,他們難以負擔醫療保健等基本服務。這是國際社會大部分國家和人民不願意看到的。
“仍是一場可以化解的危機”
危機爆發13周年之際,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也陷入僵局。依據聯合國安理會2254號決議成立的敘利亞憲法委員會於2022年6月召開最後一次會議,之後便因各方分歧休會至今。
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裴凱儒日前向各方發出邀請,希望於今年4月在日內瓦重啟會議,但截至目前具體會期尚未確定。
分析人士認為,重啟會議只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的前景仍十分黯淡。一方面,美國等西方國家自內戰爆發之初便要求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之後還對巴沙爾夫婦實施制裁;另一方面,敘利亞政府控制了大部分地區,在戰場上已佔據主動,不會在談判中做出太多讓步。
政治進程前景黯淡,敘利亞人道主義危機恐將繼續加深。
而美國仍在考慮繼續加大對敘制裁。今年2月14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所謂“反對與阿薩德政權關係正常化法案”,意圖阻止更多國家同敘利亞恢復關係,進一步收緊對敘制裁和封鎖。
同時,國際社會對敘利亞的人道主義援助正在減少。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馬丁·格裏菲思日前説,2023年聯合國敘利亞人道主義應對計劃接收到的資金不到需求的40%,比例為戰爭開始以來新低。2024年,資金缺口或將更大。
“當前的情況繼續下去,人道主義災難將會降臨。如果不去幫助面臨糧食安全危機的敘利亞人,我們會看到營養不良情況和飢餓導致的死亡情況大幅上升。”世糧署阿勒頗辦公室負責人穆罕默德·斯蒂對此十分憂慮。
“現在不是拋棄敘利亞人的時候,他們處境脆弱、不穩定,正迫切需要糧食援助。”世糧署駐敘利亞代表肯·克羅斯利呼籲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幫助敘民眾應對迫切的糧食安全危機,“這仍是一場可以預防、可以化解的緊迫危機”。
讓人稍感寬慰的是,在敘利亞政府和聯合國的共同努力下,一些跨境救援點已實現有效運轉。3月21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敘利亞政治人道問題舉行公開會,包括中方在內一些成員國敦促有關方面積極配合,推動對敘利亞跨線救援取得進展。中方認為,國際社會也要加大對敘利亞人道援助,為敘全境的早期恢復項目提供充足、非定向的資金支持。單邊制裁和資源掠奪長期阻礙敘利亞經濟恢復、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因此,有關國家應立即停止相關不法行為,外國軍隊立即結束在敘利亞境內的非法軍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