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放棄了電動汽車?

2024-04-09 09:31:00 來源: 《環球》雜志

這是3月5日在德國格林海德市拍攝的特斯拉工廠

文/趙碩剛

編輯/馬瓊

  “中國電動汽車由于性能出色、經濟實惠等原因,市場銷量持續增長,相比其他國家電動汽車優勢明顯。”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援引專業人士的分析報道稱。

  報道引用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中國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銷量超過770萬輛,同比增幅超過36%。2023年中國乘用車累計零售2100多萬輛,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新能源乘用車,佔比明顯提升。《金融時報》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佔比持續擴大,得益于中國電動汽車自身的優勢。

  與此同時,近段時間歐美國家幾則涉及電動汽車行業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在耗費10年時間、投入數十億美元後,在今年2月底宣布取消造車項目,研發重點轉向人工智慧;歐洲多家傳統車企宣布撤銷或者推遲電動化轉型的時間表,比如奧迪在去年12月表示將放緩推出電動汽車的速度,繼續銷售燃油車與混動車型,賓士也在今年2月的股東大會上宣布,放棄到2030年實現完全電動化的計劃,將繼續生産燃油車。

  歐美國家發展電動汽車的風向變了嗎?

電動車導入期至成長期拐點已至

  從技術發展趨勢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是自內燃機發明後,汽車産業誕生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技術變革。與燃油車相比,以電力作為動力的汽車在性能、環保、使用及保養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電動化與智能化、網聯化的融合升級進一步提升了電動汽車的駕駛體驗,擴大了電動汽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按照行業生命周期理論,當一種産品市場滲透率超過10%時,便達到了這個行業由導入期至成長期的拐點,行業發展將迎來高速增長。一個可以借鑒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機行業。

  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手機,當年智能手機在全球的滲透率突破10%。此後在2007~2014年間,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實現年均近32%的高速增長。目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滲透率在2022年已經超過10%,邁入成長期門檻,2023年上半年這一比例進一步提高至15%。總體來看,即便今後銷量有所波動,未來數年電動汽車快速增長的趨勢已基本確立。

迫于現實進行戰略調整

  分析當前的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由中美競爭主導的格局已經初步顯現。其中,特斯拉在美歐電動車企中一家獨大,2023年,特斯拉全球銷量超過18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近年來異軍突起,2023年純電動汽車出口110.2萬輛。其中,比亞迪2023年全球銷量更是超過特斯拉,登頂全球第一。

  蘋果造車已近10年,卻遲遲未能推出實車。而且,隨著自動駕駛、快速充電等技術應用日益普遍,蘋果投入巨資研發的産品已難以像iPhone手機那樣産生行業顛覆性效果,在市場上形成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優勢。在錯失發展先機、整體市場競爭格局已經雛形初顯的情況下,蘋果此時放棄造車不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對歐洲傳統汽車廠商而言,此前制定的電動化轉型目標相比其實際進展過于激進,如不進行調整,可能導致其不僅會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中落後于中美同行,在具有傳統競爭優勢的燃油車領域也可能市場失守。

  以賓士為例,2023年賓士集團乘用車全球銷量超過204萬輛,其中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約為24萬輛,不足總銷量的12%。如果按照之前的目標,7年內要實現汽車的完全電動化,是一個難度頗大的任務。

“中國汽車公司極具競爭力”

  得益于産業鏈供應鏈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2023年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佔比超過60%。與此同時,去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的汽車中約有三分之一為新能源汽車。

  在汽車電動化轉型的大趨勢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崛起引發歐美忌憚。2023年9月的德國慕尼黑車展上,中國參展商佔據半壁江山,成為僅次于東道主德國的第二大參展商集團。

  法國汽車咨詢公司伊諾韋夫(Inovev)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持續上升,截至2023年8月已達到8%。中國電動汽車雖然在美國市場佔比較小,但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汽車公司極具競爭力”“未來的十大汽車公司或將是特斯拉和另外9家中國汽車公司”。

  去年下半年以來,歐美接連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調查措施。當年9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今年3月6日,歐盟發布公報稱,“已掌握足夠證據,表明出口到歐盟的中國電動汽車正在接受補貼”。為此,歐盟從公報發布的第二天起,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為期9個月的進口登記。屆時如果歐盟反補貼調查得出結論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獲得了不公平的補貼,將可以對此前進口的汽車徵收追溯性關稅,“以彌補已經造成的損失”。

  在美國,今年2月底,拜登政府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發起對中國企業開發的聯網車輛的調查。有分析稱,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選戰白熱化,打壓中國電動汽車也將成為兩黨爭奪選民的重要籌碼,拜登政府發起的調查前景不容樂觀。此外有消息稱,英國也在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

  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歐美各國政府在發展電動汽車上的方向並沒有改變,但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它們正寄希望于使用保護主義政策為本土汽車企業的電動化轉型贏得更多時間。

  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將不得不做好準備,通過有效利用各類應訴機制,來延緩歐美限制措施落地時間及打壓力度。此外,在審慎選擇投資目的地的基礎上,推進海外建廠進程和本地化運營,可能會一定程度上降低貿易摩擦風險。當然,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根本上還是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應用,來鞏固産品核心競爭優勢,以高品質贏得當地消費者。

  (作者係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