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AIGC是敵還是友?

2024-03-21 09:22:45 來源: 《環球》雜誌

劉家成在拍攝現場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唐朵朵 劉娟娟 張海鑫 林睎瑤 馬琼

編輯/胡艷芬

  幾年前,當人們提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人工智能(AI)才剛剛起飛。如今,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術不斷演進,人們更傾向於認為,這一場革命或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下一次革命。AIGC興起之下,影視人與AIGC是敵是友?

“它是工作夥伴”

  《環球》雜誌:你對AI帶來的新氣象和新變化持歡迎還是排斥態度?你如何看待影視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係,是敵還是友?

  張吃魚:歡迎它到來!在電影生成過程中,以Sora為代表的AIGC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工具作用,我用得很多。比如,我會讓ChatGPT給劇中人物起名字,在創作劇本時會問它很多問題,聽聽它的想法。它起不到替代我思考的作用,但它可以提供無限多看問題的角度。在團隊創作過程中能發揮頭腦風暴般的作用,特別是在個人創作的時候,以前我可能是跟團隊的人聊天,現在我會跟ChatGPT聊天,看看它是怎樣看待某個問題或它認為情節可能怎麼發展。

  劉家成:所有的技術進步對行業都有助推作用,你別拿它當競爭對手或敵人,它就是你的工作夥伴。我們那麼多的技術進步——從攝影機一代一代的更新,到後期製作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次的科技進步都使藝術創作受益,更完美、更準確地實現創作者的意願。所以我覺得沒必要緊張AIGC這類技術的到來。

  我們與AI的關係是,我們創意,它來執行,幫我們完成自己的創作意圖。我在行業裏是個樂觀派,我認為AI不可能取代人。比如,作為導演,我的思想、節奏,我要表達的深刻內涵,以及我怎麼確定某個鏡頭的長短,為什麼要展現這個鏡頭,有時候就是一瞬間的靈感,對於AI來説,短時間內它是理解不了的。

  AI可能會學習你以前的創作經驗,但創作者的思想、見解隨時會變化、提升。總之,我認為AI可以促進人類的進步,而不是來破壞我們的世界,技術越進步我們越歡迎,藝術要擁抱科技。與此同時,AI對影視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要超越它。

  吳岩:事實上當前AI的水平和能力是有限的。它充其量是一種人類智力的綜合與有限的增長。基於人類提供的材料,特別是語言材料,AI開始組織起一個自己的認知世界。

吳岩在一場科幻新書簽名會現場

  從心理學角度看,智力跟驅動力、自我意識、情感、個性等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動。我們很慶幸當前的人工智能僅僅是一個智力超群的夥伴。

  我們必須警惕的,是科學工作者對機器本身的驅動力、自我意識、情感和個性方面的追求。這些追求,才是真正把人類送到不穩定狀態的禍根。換言之,對機器的全人培養,是一條人類跟機器關係的紅線。全人培養也是葬送人類命運的最終關口。

  不過,當前包括Sora在內的人工智能的拓展,都沒有從根本上把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完全不用擔心。

“思想、創意、情感”無法被替代

  《環球》雜誌:一個優秀的影視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難以取代人?

  李煉:影視人如果不會利用人工智能,會被淘汰。但會用也不代表就能創作出好作品,創意這個根基是很難用AI替代的,只有簡單勞動會被替代。

  羅嫻:我認為,在情感、精神和靈魂層面,人工智能目前無法取代人。有能量的藝術家的創作會誕生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在很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熠熠生輝的藝術靈性,也能感受到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曾説過,一個好的行為藝術是一次能量的對話。她的知名作品《無量之物》傳達的概念是,藝術家成為美術館的門,他們赤身裸體,彼此站得很近,所以觀眾想要進入美術館的話,沒辦法正面通過,必須側着身子。創作之前,她會進行高強度的身體和精神活動,以自己的意志力做嘗試,準備好自己的身體和意識來展開行為藝術表演。藝術家和觀眾在裏面都能獲得很高精神層面的體驗。這些體驗和共鳴都無法被AI取代。

2023年9月15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在“以文化人:

文藝價值與社會生活”平行論壇的“文藝精品與中國敘事”圓桌對話現場發言

  馮遠征:情感是不可被取代的。走到最後,觀眾還是會覺得人手寫的東西,一定要比AI寫的更有感情。

AI可望成為創作者的“繆斯女神”

  《環球》雜誌:在你目前的工作中,已經用到的AI技術有哪些?未來你最想借用Sora等技術實現哪些電影表達?

  姚金利:以Sora為代表的AIGC對影視工業帶來改變和影響是必然的,這點不可否認。但影響最終會有多大取決於Sora的學習速度。如果未來,Sora之於影視工業能像“阿爾法狗”之於圍棋界一樣,那麼無疑Sora能讓這個行業中的很多流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廣告行業的影視拍攝有很大一部分是靜物拍攝:化粧品、珠寶首飾、食物、汽車、手機等等,其中很多是交給CG(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産的技術)完成的,如果Sora視頻的質量和精確度能做到和實際拍攝或者CG相差無幾,那麼這些靜物拍攝就完全可以交給Sora來製作。

  今年1月聯想公司發布了一條AI軟體重度參與的廣告片。在那條廣告片中,AI參與了CG渲染的流程,合成了大量鏡頭。在其他影視廣告中也有AI商業應用的案例,比如ChatGPT及其他類似的圖片生成AI軟體,在故事板、美術氛圍圖、動態腳本的製作等方面都已有應用。

  目前Sora的作用基本集中在CG製作的範疇內,實際上目前Sora能做的CG都能做,只是CG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作為一個影視工業從業者,我目前對Sora的最大期待是,它能在極大降低CG鏡頭成本的基礎上,産出高質量的特效視頻。

  李煉:我們是在2020年開始使用神經網絡作為臉部表情數據集進行訓練的,所以對AIGC的應用我們算比較早的,且因使用技術較早而獲益。Sora的出現更讓人興奮,因為文生視頻帶來的是更精準的視覺表達,也預示着未來這個工具會極其高效地為創作賦能,但這種賦能要形成産能,還需要二次開發以及流程再造。簡單的單一應用實際上並不能改變影視作品的整體製作體系。

  浩歌:AI在自動編寫劇本、自動化剪輯、視頻內容分析、藝術創新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比如,AI可以分析大量劇本和故事數據,為編劇提供創作靈感和建議;AI還可以通過情感分析和人物塑造技術,幫助編劇創作出更加立體、生動的人物形象;還可以使用AI協助影視製作,通過圖像生成算法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減少前期重復、繁瑣、枯燥的工作程序,提升工作效率。

  可以的話,我想通過AI實現更加真實、生動的影視表達。例如,利用AI模擬真實的場景和人物,我也希望AI能為創作者提供更多的靈感和創意。但無論如何,影視作品的核心還是故事和情感,AI只是一種工具,最終還是要為故事和情感服務。

  羅嫻:AI可以給藝術創作者提供新的想法,而藝術最有魅力之處就在於它的未知性和偶然性。很多領域貌似迥異,但其間的&&通常是最能激發靈感的。AI也許可以幫助我跨越對知識共享的畏懼。《上海攝影》執行主編葉明文曾&&,目前看,AI影像在廣告、插圖、背景圖、設計生成、一般性商業應用等很多領域具有優勢。

  張吃魚:AI在查閱資料和總結信息方面能提供很大的幫助,儘管也會出現很多錯誤,但這個問題隨着算力的提高肯定會逐步改善。

  在特效領域,AI肯定能提供大量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外有許多特效公司已經成立了AI部門,但特效是在電影已經完成80%後才進行的,所以AI帶來的影響還不能説是對整個電影行業的影響。迄今為止它仍然只起到工具性的輔助作用。

  而且,從已經使用的情況看,儘管AI根據人類的要求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生成大量相關內容,但還無法直接達到人類想要表達的效果。比如根據描述生成一幅畫,你可以從生成的幾十幅畫中選擇一幅與你想要的最接近的一幅,然後在此基礎上精修,這個過程還是會耗費較大的人力。

  我認為未來AI有可能超越人類,自己生成內容,但那就不僅是對電影行業形成衝擊的問題了,而是對整個人類造成衝擊,因為那時的AI已經成功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如同電影本身也是在虛構世界一樣,人類也許從此就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了。

  黃旭峰:以Sora為代表的文生視頻工具的出現,影響比較大的是特效、動畫領域。對我們前端的創作、開發、製作人來講,它最有用的地方可能是預演。比如我們寫一場戲,輸入AIGC系統後,就可以看到它生成後的內容和效果。AIGC生成的內容,是建立在它學習世界上所有電影的語言和拍攝技法基礎上的,這能給我們實際拍攝提供一些靈感和參考。

  對我來講,電影依然是個手工行業,也正是因為如此,電影才有價值。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