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AIGC帶給影視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Sora生成的視頻短片截圖
文/任天知 沈浩
編輯/胡艷芬
近年來,以ChatGPT、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等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體系取得突破性進展,並在多元化的應用領域引發廣泛的關注與實踐熱潮,推動了全球範圍內的人工智能新浪潮。
特別是今年2月,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公司正式推出了名為Sora的創新性文字生成視頻模型,凸顯了人工智能(AI)在解析與構造高度複雜的視覺敘事方面所展現的強大潛能,更昭示着影視行業即將步入一場革命性的轉型階段。
這一技術進步不僅預示着AI將在視頻內容創作中扮演愈發關鍵的角色,而且可能重塑整個行業的生産範式,從而開啟一個由AI驅動的新型影視內容創新時代。
人類主導,AI協作
Sora的核心功能在於依據文本輸入,生成長達一分鐘的高分辨率視頻內容。相較於先前的同類視頻生成模型,Sora在擴展視頻持續時間、提升視覺保真度以及優化鏡頭轉換機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突破,所生産的視頻作品展現出細膩的場景構造和生動的人物形象特徵。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迅猛演進,以Sora為代表的顛覆性AI迭代産物會不斷涌現。這些新工具在提供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會引發關於“人類在未來是否會被取代”的思考。
實際上,儘管Sora等技術可能增強AI對現實世界的具象化認知與理解能力,然而在現有技術水平、數據資源及算力約束下,AI工具替代複雜且具創造性的人類工作的想法仍不切實際。
AI可視為人類創新力的延伸與放大工具,可以將其定位為人類創作者的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者。
從影視行業的角度看,採用先進AI技術手段,能夠提供多樣化的視覺素材與表現手法,從而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技術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局限性。
例如,借助AI工具進行虛擬背景創作,可以替代部分實體布景工作;而在後期製作流程中,AI工具亦能助力剪輯優化及特效處理等多個環節,從而顯著降低視頻內容生産的複雜度和技術壁壘,並有效縮減成本支出。
這種技術進步不僅推動了影視行業生産力的整體躍升,為創新性和多元化的作品誕生創造條件,還使得個體創作者及小型製作團隊具備了創作高質量影視作品的實際可能。
未來,人工智能有望滲透至影視製作的所有階段,包括但不限於劇本構思、後期編輯與特效整合,乃至宣發過程中的智能化推薦服務,形成一套完備且高效的智能影視生産系統。這將進一步提升影視行業的數字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儘管目前AI尚無法獨立完成一部完整電影的一站式創作,但其生成的短視頻片段已然成為電影內容創造的有效資源庫。
長遠來看,一種由人類提供創意指導,AI負責具體畫面構建、場景設計、特效實現等任務的人機協作創作模式,在電影製作領域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階段AI尚未能完全模擬並理解人類所感知的世界,對於物理規則、行為邏輯的真實再現仍存在局限。例如,網絡流傳的威爾·史密斯吃麵條的AIGC視頻片段仍包含違背物理現實的細節。
因此,在高質量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AI主要承擔優化複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角色,而非獨立完成創作的核心部分。在決定作品最終價值(如創意構思、敘事結構和情感傳達)成功與否方面,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被模糊的真實與虛假
AI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極大促進了諸多行業的便利性,更引發生産過程的深刻轉型。在影視製作領域,後期製作與特效團隊最先感受到這一技術顛覆的影響。例如,以Sora為代表的尖端AI工具能夠高效産出高質量特效畫面,顯著降低特效製作的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並可能重塑前期籌備階段諸如分鏡設計、概念藝術創作等環節的工作流程。
隨着AI輔助工具在業界廣泛應用,基於現有素材庫進行智能化重組與創新組合的影視作品或將大量涌現,形成前所未有的視覺景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機器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人性化的溫暖觸感以及深度內涵,可能導致市場充斥同質化的産品,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評價體系,探討是否應依據影視作品中AI介入程度的不同而設立新的評判標準。
鋻於Sora等技術能模糊虛擬視頻與真實視頻之間的界限,內容分發&&及廣大受眾面臨辨別視頻真實性的嚴峻挑戰,可能會受之誤導或被其操縱。未來的研究與發展不得不面臨如何開發相應的檢測技術和實施鑒別機制的巨大考驗。
此外,在人機協同創作模式下,此類關於原創性、真實性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挑戰與思考將進一步增多。
擁抱AI,駕馭新興工具
新的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出現初期,往往伴隨着驚奇與不解。但隨着時間推移和社會接納度的提高,往往會逐漸形塑出新的審美取向和標準。AI生成的視覺藝術也有可能催生全新的審美流派,並為廣大受眾接受和欣賞。
發展的關鍵在於,影視行業從業者如何積極接納、有效整合新技術,將這些新型工具作為推動電影活動創新與進步的有效助力。從業者面對AI技術的迅猛演進,面對影視行業的技術革新浪潮,應採取擁抱態度,積極適應新環境、更新認知結構,通過合理駕馭新興工具,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孕育出卓越而極具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
(任天知係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沈浩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