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者後裔“良心發現”了?

2024-03-21 09:24:32 來源: 《環球》雜志

 

2023年12月22日,在尼日爾首都尼亞美一處軍事基地,法國軍人準備登上運輸機撤離

文/王磊

編輯/吳美娜

  世界似乎已經遠離罪惡醜陋的殖民時代很久了,但反殖民反壓迫和求正義求公平的抗爭至今仍未停歇。這種抗爭總是帶有近代西方列強殖民歷史的某種回響,並總是與國際秩序和權力格局的新現實相適應。

後殖民時代的歷史清算增多

  近段時期,國際政治中的“去殖民化”訴求和活動此起彼伏,蔚為大觀。其中,既有前殖民地國家主動的清理“殖民遺跡”,也有殖民者的反省道歉乃至經濟賠償。

  可以看到,非洲國家對前宗主國法國密集下“逐客令”。2022年8月,馬利將法軍驅出國門。2022年底,中非共和國送走了最後一批法軍。2023年2月,政變後的布基納法索正式終止了與法國簽署的軍事協定,駐布法軍被迫撤離。2023年7月,尼日爾發生軍事政變。8月,尼日爾政變當局宣布廢除兩國所有軍事合作協定,要求法國撤軍。

  今年2月,據法新社報道,尼日爾、布基納法索和馬利三國或將創建共同貨幣,以取代目前使用的西非法郎,旨在推進“去殖民化”。尼日爾軍政權領導人、保衛祖國國家委員會主席阿卜杜拉赫曼·奇亞尼稱,“我們的國家將不再是法國的搖錢樹”,“貨幣是擺脫這種殖民的一步”。

  另一個歷史上飽受殖民壓迫的地區——拉美也發出團結自強的呼聲。2023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第七屆峰會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宣言》,呼吁反對外來干涉,並聚焦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

  也可以看到,一些西方殖民國家對其“歷史上的錯誤”開始給予更多重視。

  2023年3月,羅馬教皇方濟各正式否決了“發現教義”(Doctrine of Discovery),該教義頒布于15世紀,是一項將殖民者暴力掠奪非基督教人民的土地合法化的詔令,長期以來美洲等地的原住民強烈要求羅馬教廷撤銷該教義。

  2023年4月25日,在葡萄牙“康乃馨革命”(1974年4月25日爆發,以實行非殖民化政策為核心訴求)年度紀念活動上,葡萄牙總統德索薩表示,葡萄牙應該為其在跨大西洋奴隸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道歉並承擔責任”,這是葡萄牙領導人首次作出這樣的表態。

  2023年10月24日,加拿大聯邦法院法官批準一項加拿大聯邦政府與原住民之間的和解協議,據此,加拿大政府將向在兒童福利制度中長期受到歧視待遇的原住民兒童及其家庭作出總額約230億加元的賠償。

  與長期被壓迫被剝削的各地原住民的要求相比,西方殖民者的道歉和賠償顯然遲到,而且很多時候還是勉強的、不徹底的。面對殖民歷史,西方國家可能有個別“衛道士”或者民間團體出于道德因素而悔恨,但作為一國一民族集體意志代表的政府,卻不會“良心發現”。

“全球南方”崛起震撼西方

  “全球南方”是2023年國際政治輿論場的一大亮點。所謂“全球南方”,並非特指某些具體的國家,它主要是一種在政治上相對西方而言的國家群體身份,很多時候幾乎與“發展中國家”同義,而亞、非、拉地區的眾多發展中國家分布在南半球,因此得名“全球南方”。“全球南方”概念的翻紅,可以説是發展中國家經年累月發展壯大的結果,其中,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南方”大家庭的當然成員。

  正是因為“全球南方”普遍崛起,由此形成的多極化深刻重塑國際政治。它們壯大自己的組織,代表全球南方聲音的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實現擴員;它們堅持獨立的立場,不在俄烏問題和巴以衝突上聽從西方國家的指揮,拒絕選邊站隊;它們更加積極地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所謂“華盛頓共識”已然破産,西式民主不再是“歷史的終結”;它們更加團結地為實現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努力。

  幾百年來,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的局面在21世紀的今天發生重大改變。傳統上站在“金字塔尖”的歐洲列強,日益淪為諸國林立中的“普通一員”;冷戰結束後不可一世的美國霸權,其“單極時刻”也告終結。

  對此,德國總理朔爾茨驚呼“時代轉折”;法國總統馬克龍哀嘆“我們正看著西方世界走向末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承認“一個由西方主導的時代徹底結束了”,並且“歐洲的未來可能黯淡無光”;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説,“後冷戰時代結束了”,美國要在“相互依存的大國競爭時代開展激烈競爭”。

  這些西方政要的斷言,無不包含著對新權力格局的承認,以及對西方國家將與更加多元文化的國家和民族競爭的憂慮。的確,那些曾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流視為“功能表上的被瓜分者”,如今已經成為“坐在餐桌上的玩家”了。

  因此,無論是法國被迫從非洲多國撤軍,還是葡萄牙總統的道歉,對于殖民歷史的各種清算,必須從國際秩序和權力格局的上述新現實中去審視,才能得到全面而透徹的認識。

“去殖民化”尚未成功,“全球南方”仍需努力

  從19世紀的拉美獨立運動,到20世紀席卷亞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浪潮,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經歷了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鬥爭,才贏得了普遍的勝利,紛紛擺脫殖民統治,建立主權國家,基本實現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但是,僅僅有政治上的獨立自主是不夠的,經濟主權和文化主權對于保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長久安全至關重要。

  很多亞、非、拉國家發展的事例表明,相比政治上的獨立自主,經濟主權和文化主權更難從殖民者手中奪回;如果經濟主權和文化主權殘缺破損,那麼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就會打折扣,甚至有的可能是徒有其表。

  西方列強在撤離殖民地時,以及在新獨立國家之後的發展進程中,耍了很多花招,他們的“總督”和軍隊雖然不情願地離開了,但是通過或明或暗的善後措施,依靠佔優勢地位的技術、資本、規則、機制等手段,依然盡力維持對前殖民地國家某種程度的控制。例如,制造挑起對象國不同民族、部族之間的矛盾,深度控制對象國的礦産資源或命脈行業,以西方的意識形態主導對象國社會輿論並培育社會精英等等,不一而足。

  不要説國小民窮的非洲國家,即使大國如俄羅斯,面對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進攻,總統普京也大呼反對西方“新殖民主義”。普京在2月29日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西方“有殖民習氣和在全世界煽動民族衝突的習慣”,不僅試圖遏制俄羅斯發展,而且希望俄羅斯“被一個附庸的、衰敗的、瀕死的、可以讓西方為所欲為的空間所取代”。

  徹底的“去殖民化”事業顯然還沒有完成。西方大國在現有國際體係中的“在位者”特權仍在,他們竭力“護食”高端技術和産業以維持對“全球南方”的領先優勢,所謂西方的發展援助更多是用自己錢買自己貨的“倒手戲法”,真正關係到“全球南方”特別是窮國弱國經濟發展長遠利益的基礎設施、人力建設等,他們的投入極其有限。

  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國家對前殖民地國家遠遠沒有“良心發現”。“全球南方”要想擺脫原材料和初級産品供應者的地位,擺脫弱勢文化被邊緣化的命運,真正建立一個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的世界還任重道遠。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大國關係室主任、副研究員)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