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僵屍企業”或迎來破産高峰
2月26日,行人站在日本東京街頭的一塊電子股指顯示屏前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春燕(發自東京)
編輯/馬琼
近年來,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和日本國內經濟的持續低迷,“僵屍企業”問題在日本愈發引起關注——日本存在着大量無法以主營業務利潤償還貸款利息的“僵屍企業”,其數量呈迅速增加態勢。
業界認為,雖然日本經濟近來也展現出復蘇態勢,但“僵屍企業”問題依然突出。有預測説,如果日本今年告別負利率進入有息時代,或迎來“僵屍企業”破産高峰。日本媒體和專家期待已久的“新陳代謝”會否出現,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日本“僵屍企業”數量猛增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定義,無法以主營業務利潤等收入支付貸款利息、靠金融機構變更融資條件或政府提供優惠貸款續命的企業被稱為“僵屍企業”。
日本調查機構帝國數據庫公司在上述定義下給出的報告顯示,新冠疫情之後日本“僵屍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在截至2020年3月底的2019財年,日本“僵屍企業”的數量尚為14.8萬家,而3年之後的2022財年“僵屍企業”數量已大增至25.1萬家。
不少“僵屍企業”由於疫情期間業務下滑、過度負債,有息債務達到月銷售額的20倍以上。這些企業的管理者每天都忙於籌措資金、與銀行周旋,以求延遲還債或改變還款條件,他們曾幻想公司在疫情結束後能通過業務快速擴大恢復盈利,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原材料價格和人工費暴漲。
由於這類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缺乏市場主導權,很難將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下游的銷售價格上。而且,受全球經濟下滑影響,一些企業的業務量還在減少,銷售額下降。如果沒有持續的優惠貸款支持,這類企業隨時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
報告説,這類公司在日本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均普遍存在,在大企業中也並不鮮見。數據顯示,2022財年“僵屍企業”在日本全國各行業中所佔比例比上一財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達到17.1%,是近十年來的最高佔比。這意味着每6家日本公司中就有1家是“僵屍企業”。
與此同時,專家學者普遍預計,日本企業的僵屍化仍在加劇中。
“僵屍企業”因何産生
“僵屍企業”得以大量滋生,離不開令其舒適、可以不斷續命的環境。不得不説,日本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在這方面“貢獻卓著”。
2012年12月底安倍晉三再次上&後,為幫助日本走出通縮,次年3月即任命黑田東彥擔任日本央行行長,推行超寬鬆貨幣政策。日本央行持續放水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帶動了資産價格上漲,令日本股市出現“安倍行情”。安倍上任時日經股指剛剛回升至10000點上方,7年多以後其辭職離任時日經股指已站穩23000點。
超寬鬆貨幣政策長期持續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企業融資成本降至歷史最低,本來有可能被淘汰的企業得以存活,“僵屍企業”不僅獲得茍延殘喘的良機,其數量還越來越多。截至目前,超寬鬆貨幣政策已持續10年以上,日本也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仍在實行負利率政策的國家之一。助長“僵屍企業”的存在也成為日本央行的軟肋,經常招致媒體和專家的批評。
除央行之外,日本政府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冠疫情期間,為幫助那些盈利能力差、籌資困難的企業渡過難關,日本政府向滿足一定條件的企業推出“零零融資”(實際上無利息也無需擔保的貸款)政策,該政策在初期的確極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流困境。不過近兩年由於物價持續上漲,人手不足等問題加劇,企業用於原材料和人工方面的成本明顯增加,主營業務收益惡化,償債能力顯著下降,很多申請並利用了“零零融資”的企業目前面臨難以償還的問題。這使得日本企業僵屍化問題越發嚴重。
調查顯示,一些依靠政府支持勉強生存下來的企業,現在因背負鉅額債務而瀕臨破産,且隨着時間的推進,這樣的企業預計還會大量增加。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日本“零零融資”實施了約245萬件,融資總額達約42萬億日元(1日元約合0.05元人民幣)。日本民間企業信譽調查機構東京商工調查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月,利用“零零融資”後破産的企業數量已累計達1260家。
日本前央行審議委員須田美矢子指出,實施寬鬆的金融貨幣政策雖然有利於穩定經濟,但從長遠來看,恐怕不利於提高經濟效率。自2013年以來,日本持續維持超低利率,導致本應退出市場的“僵屍企業”得以存活,這種情況進而影響了很多日本企業的生産效率,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潛在增長率的提升。
民間期盼喚起企業“狼性”
東京商工調查所1月發布報告説,受物價及人工費上漲等因素影響,2023年日本負債額超過1000萬日元的破産企業數量大幅增加35%,達到8690家,破産企業的總負債額超過24026億日元。報告説,由於今年4月以後“零零融資”貸款將迎來償還高峰,預計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還會繼續增加,2024年企業破産數量有可能突破1萬大關。
除了償債高峰,更為嚴峻的是2024年日本大概率會迎來貨幣政策轉向。
由於日本超寬鬆貨幣政策長期持續,導致市場機制扭曲、副作用凸顯,目前各界對日本央行終結負利率政策的預期高漲。媒體和專家預計,日本央行最早或於今年3月或4月宣布結束負利率,這將對全球金融環境特別是日本經濟産生明顯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警告説,告別負利率可能導致日本企業負擔增加,破産企業或增加兩成,政府應提前做好有關政策準備。
日本帝國數據庫公司破産問題專家內藤修説,作為潛在的“破産預備軍”,日本“僵屍企業”的數量已增至破産企業數量的30倍。如果融資環境收緊,企業籌資不再像之前那麼容易,破産企業數量就有可能大幅增加。如果2024年“僵屍企業”破産1%,破産企業數量就將增加30%。
對於日本央行收緊貨幣政策,市場及專家卻是翹首等待、期盼良久。市場人士&&,在日本,包括上市公司在內,企業新陳代謝緩慢,充斥着缺乏競爭力、僵化而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老企業”,以及低效、無法充分利用資源的“小企業”。必須對這些企業進行必要的“去保護”,使其在市場競爭中接受考驗。
日本很多媒體和專家也一直期待通過優勝劣汰重新激發企業家精神,喚醒企業家的狼性。專家學者紛紛指出,過度寬鬆、過度保護令大量“僵屍企業”得以茍延殘喘,影響了日本産業的新陳代謝步伐,不利於提高生産效率。央行緊縮貨幣政策有利於恢復正常的市場機制,加快出清,加速新陳代謝,提高企業競爭力。
日本摩乃科斯集團董事會主席松本大説,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勞動生産率在38個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的排名已降至第27位。效率低下的“僵屍企業”受到保護,持續存在,是拖累日本勞動生産率水平的重要原因。
尼康公司首席財務官德成旨亮認為,儘管日本在OECD成員國中擁有較少的企業破産數量,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經濟平穩和安心感,但其經濟缺乏新陳代謝,整體趨於衰退。日本應該兼顧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創造條件,讓優秀的人才和資本與更具狼性的年輕企業家展開創意碰撞,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