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盃場地探尋中國印跡
這是1月13日在科特迪瓦聖佩德羅市拍攝的聖佩德羅體育場(無人機照片)
文/《環球》雜誌記者 代賀(發自聖佩德羅)
編輯/吳美娜
1月13日至2月11日,第34屆非洲國家盃足球賽(非洲盃)在科特迪瓦的阿比讓、布瓦凱、亞穆蘇克羅、科霍戈和聖佩德羅5座城市的6個體育場展開,這其中,阿比讓奧林匹克體育場、科霍戈體育場和聖佩德羅體育場都是由中國企業建造。
“我們為科特迪瓦與中國的合作感到高興,這是一場合作的典範,這座體育場就是最好的證明。”科特迪瓦非洲盃組委會主席弗朗索瓦·阿爾伯特·阿米奇亞在阿比讓奧林匹克體育場對媒體&&。
非洲盃開賽前,《環球》雜誌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聖佩德羅市的聖佩德羅體育場,過程中零距離觸摸中非合作的脈絡。
“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
“從天空俯瞰,你更加美麗。”探訪當天,記者在日記中寫到。這一天,晨光撫過雲霄,花兒在風中搖曳,記者一行來到聖佩德羅體育場,用無人機記錄這座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大型場館。
場館的顏色源自科特迪瓦國旗,橙色象徵愛,白色代表純潔,綠色勾勒出對未來的希望;場館立柱的設計靈感源自非洲油棕樹,巍巍立於大地之上;它的圓頂猶如一扇巨大的窗,通向四面八方。
這座可容納20000人的大型場館,是聖佩德羅市第一座現代化體育場。早上7點,伴隨着微微晨光,你能看到,遠近的人們慕名而來,一群白鷺在草坪上閒庭信步,蟪蛄正在其間鳴唱……因為舉辦非洲盃的比賽,這座體育場熱度急升。
在入口處,體育場項目經理石永盛早早趕來,和業主交談着近期工作。非洲盃持續時間近一個月,F組賽事就在這座場館內舉行。非洲盃開幕前,人人充滿期待,空氣中洋溢着喜悅。
然而回望5年前,這裡卻是另外一幅光景。“非常荒涼”,回憶初次考察,石永盛眉頭緊鎖,不禁感慨那段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歲月,“我們幾乎是在一片荒郊野外,從零開始幹”。
一磚一瓦都浸透着汗水。在建設期間,石永盛和同事們扎根工地,數不清有多少次往返於營地和體育場那些土路間,沒有批復他去談,沒有材料他去找,沒有資源他去要。
從籌備到開工、從建設到竣工,他曾因意見不同,與人産生分歧,也曾因文化差異陷入煩惱,因擔憂工期夜不能寐。
“夜裏,我常常想起那些孩子的面孔,想到他們對足球場的渴望。”石永盛清晰地記得當地孩子在野地裏踢球的一幕幕令人心酸的畫面,他説包括他在內的建設者暗下決心,一定盡快為當地人建好體育場。
日復一日付出,銀絲悄悄爬上石永盛的鬢角,他的皮膚也被曬得黝黑。2023年9月,當體育場投入使用,第一次迎來比賽,淚水在這位堅強漢子的眼眶裏直打轉。“我看到全場座無虛席,喜悅的歡呼聲響徹體育場,那一天,讓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
歷史不會忘記
走近聖佩德羅體育場,在入口處、在VIP區,科特迪瓦傳奇球星洛朗·波庫的歷史照片引人注目。
波庫出生於1947年,於2016年辭世。回顧他的一生,這個名字在科特迪瓦是猶如球王貝利一般的存在。他在球隊中司職中鋒,曾於1970年和1973年兩次登上非洲金球獎的領獎&。當年的報紙曾這樣描寫他:“一名能夠深入進攻,並在整個進攻線移動的球員”“最出色的得分手”“一隻老虎、一隻黑豹,進場想吃掉對手”等等。
1973年,貝利曾給波庫致信,勸説後者走出國門到海外聯賽效力,走向更大的舞&。據説,當年貝利告訴友人,他喜歡波庫的比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接班人,而後者只有一個缺點:可惜不是巴西人。
波庫留給世人許多難忘的瞬間。今天,聖佩德羅體育場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表達對他的懷念與敬意。
這是1月13日在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一家商場拍攝的TECNO線下門店
波庫的成功是科特迪瓦足球的縮影。科特迪瓦是非洲足球大國,科特迪瓦國家男子足球隊在1992年問鼎非洲盃冠軍,首次打入2006年世界盃決賽圈。足球在科特迪瓦意味着很多,特別是歷史上的那些動蕩歲月,一座體育場往往充當着千千萬萬人希翼的港灣。
足球也充當着中國與科特迪瓦民間友好交往的橋梁。2012年7月,非洲“足球先生”、科特迪瓦球星迪迪埃·德羅巴加盟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在11場比賽中累計出場時間944分鐘,貢獻8粒進球,場均進球率73%,因其球場上的精彩表現,被媒體驚呼為“中超歷史上最強外援”。他的敬業和拼搏精神,同樣被球迷津津樂道。德羅巴當時説,來中國是因為對足球共同的熱愛。
2023年是中科建交40周年,聖佩德羅體育場就是中科友誼一個非常生動的見證。中國土木總經理陳思昌對媒體&&,聖佩德羅體育場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科基礎設施合作的又一標杆,是對中科兩國建交40周年的獻禮。
改變,從一座體育場到一座城
走出包廂,記者來到一層媒體大廳,體育場項目常務副總經理王能正和同事們忙碌着。體育場建設、運營期間,王能和同事們不敢懈怠。管理、聯絡、統籌,從檢查供電系統這些小事做起,中國團隊勤奮的身影時常出現在場館不同角落。
多年的歷練,讓34歲的王能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老成許多。建設一座總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的龐然大物,他坦言,事無巨細,“操碎了心”。拿着對講機溝通工作時,你能看到一位建設者的背影:嚴謹、實幹、不茍言笑,永遠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通過朝夕相處,王能和同事們用一次次表現贏得了當地人的信賴。“我都已經會説法語了”,王能打趣,“大家送給我的法文名字叫Vincent Wang。當地同行説,有問題找Vincent,有困難找Vincent,甚至要踢球也找Vincent。”
“一流場館、一流配套、一流體驗”,談到中國建造,王能嚴肅的臉上終於綻放出笑容。
王能和同事們當然有理由自豪。過去五年,體育場項目在當地深得人心。
走出媒體大廳,來到賽場,穿着藍色、綠色工作裝的女工正在做清潔。“若不是體育場,我不知道去哪找工作。”一位女工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還有女工&&,每次和親友説自己在體育場工作,“大家都很羨慕”。在體育場宣傳冊子上,官方特意將女性就業者對體育場的貢獻,放在醒目的板塊展示。
夢想之花因體育而綻放,被改變的還有聖佩德羅市。這座不到30萬人口的小城市,從前道路一片泥濘,建設非常落後,用窮鄉僻壤形容也不過分。和330公里以外的經濟首都阿比讓相比,外界對這裡也知之甚少,就連網上的資料都少得可憐。但現在,聖佩德羅市變了。
當你驅車穿梭於城市,會發現翻新的市政路、新建的酒店、開業的房地産公司……陽光下,聖佩德羅成為充滿國際范的城市,意氣風發,展現出欣欣向榮的熱鬧景象。
“以前這兒是一片荒蕪的灌木叢,如今,變成承載歡樂的龐大建築。”聖佩德羅體育場業主代表科菲·洛佩茲動情地告訴《環球》雜誌記者,“科特迪瓦政府和人民都對體育場感到滿意,這份喜悅和滿足感讓人充滿動力。”
“整個體育場項目,中方工作人員多的時候超過100人,當地工作人員最高峰時達到1500人左右。”中國土木科特迪瓦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宇航介紹,“體育場現在是這個城市裏最大、最高、最壯觀的一座地標性建築。”
因為體育場,有人在附近做起了生意,有人學起了漢語,有人甚至把家都搬了過來。“一些當地合作夥伴,初次見面還穿着運動服來談合作,後來通過項目賺了錢,換了新車,穿上了西服,來找我們談繼續合作。”羅宇航回憶道。
據統計,聖佩德羅體育場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創造了近千個就業崗位。今年1月5日,科特迪瓦總理兼體育、民生部長羅伯特·芒貝·伯格雷在參觀完這個體育場後,對外界宣布:科特迪瓦已準備好歡迎世界各國友人。
友誼之聲,比森林的回音更洪亮
午後的聖佩德羅,熱鬧的主路兩旁,許多市民把國旗挂在門上、裹在身上,一些銷售非洲盃紀念品的商店吸引着游人駐足。
一座城市在夢想與激情的海洋中如夢如幻。不同面孔,同樣期待。人們歡迎着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為精彩的非洲盃賽事喝彩,憧憬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的夢,如繁星紛呈;我的夢,嗡嗡喧鬧,勝似蜂群;我的夢,比孩子的微笑更歡暢;我的夢,比森林的回音更洪亮,我是風中的葉片,隨着我的夢飄游。”許多年前,科特迪瓦詩人貝爾納·達迪耶在自己的詩裏寫到,如今,詩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從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到1957年首屆非洲盃,縱觀人類體育史,體育場一直是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一座城市可以建造一座體育場,一座體育場,也可以成就一座城市。回顧中非友好,從中國到科特迪瓦,從北京到聖佩德羅,橫跨11000公里,夢想與友誼的雨露無國界,比孩子的微笑更歡暢,比森林的回音更洪亮。因為一座體育場,聖佩德羅將擁有一個更燦爛的明天。
(參與記者: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