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力“追”文物

2024-02-20 08:21:11 來源: 《環球》雜誌

2019年2月28日,美國返還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交接儀式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

圖為部分返還文物

文/《環球》雜誌記者 樂艷娜

編輯/馬琼

  2024年初,參觀故宮博物院的觀眾在神武門“五洲四海——‘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上,能看到兩件頗具異國風情的中國文物——北朝-隋彩繪貼金石床前檔,這是古代墓葬中圍屏石榻的前檔板。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推測,這兩件石榻的主人,應是信奉祅教的入華粟特人,很有可能是北齊都城鄴城或附近的胡人聚落首領。

  這兩件生動反映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文物,是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在一起刑事案件調查中發現的。國家文物局2023年4月獲悉消息後,與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等相關機構密切協作,在美方職能部門配合下,成功實現文物返還。

  這些文物的返還,要歸功於中美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今年1月11日,該諒解備忘錄順延有效期工作順利完成,新文本於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年。

  據介紹,中美兩國於2009年1月14日首次簽署此諒解備忘錄,之後分別於2014年和2019年續簽,有效期至2024年1月13日,其間成功實現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回歸中國。

  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已與包括美國在內的26個國家簽署了此類政府間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際公約在保護文物、促進流失文物返還領域溯及力和約束力上的局限性。此外,中國積極制定流失文物追索相關法律,在全球出現對返還文物有利的氛圍下,貢獻中國方案。

國際環境變了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文物流出國積極向西方文物市場國追索流失文物,尤其是國寶級文物。文物市場國,尤其是歐美主要文物市場國則以所謂文物“國際主義”為由,抵制文物流出國追索要求。

  2002年12月,西方多家博物館聯手發布《環球博物館價值宣言》,提出文物構成人類的共同財富,不能由某個國家或民族獨享;由環球博物館繼續持有、展覽、收藏這些文化財産,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國際法學界與主要國際組織均對《宣言》提出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文物流出國更是明確&&反對。

  近年來,國際社會要求西方國家歸還殖民時期掠奪文物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西方國家也主動表達了歸還意願並付諸行動。

  2021年10月,英國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和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分別向西非國家尼日利亞和貝寧共和國歸還部分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路透社認為,這兩家機構開創了歸還非洲文物的先河,將促使其他西方機構考慮歸還類似掠奪來的文物。

  法新社稱,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是英國首個向尼日利亞歸還貝寧王國時期青銅器的機構,這令大英博物館等機構備感壓力。貝寧王國時期青銅器是非洲最具文化意義的文物種類之一,如今許多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和機構都有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藏品規模最大。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同月也把26件法軍1892年從貝寧共和國前身達荷美王國掠奪的文物移交給貝方。法國總統馬克龍主持歸還儀式時&&,“所有年輕人需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以更好地建設未來。歸還不僅僅是歸還,還是一個完整的合作項目。”

  法國藝術史學家貝內迪克特·薩瓦説,非洲約90%的文化遺産如今在歐洲,僅凱布朗利博物館就收藏有大約7萬件非洲文物。貝寧共和國政府先前呼籲法方歸還大約5000件被掠走的文物,包括上述26件文物,但法方曾以法律禁止博物館藏品“永久性分離”為由予以拒絕。馬克龍2017年當選後不久即&&將調研歸還非洲文物事宜。2023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向貝寧共和國等西非國家歸還部分文物的法案。

  路透社評論説,非洲國家為收回被殖民者掠走的文物而努力多年,許多歐洲機構也在致力於解決殖民主義留下的文化遺産問題,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和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做法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3年5月,7家德國博物館開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共同審查其館藏文物中有哪些是八國聯軍掠奪來的中國文物。德方調查人員&&,這一項目將為歸還被掠奪的中國文物鋪平道路。

  “整體來看,西方出現了一種對返還文物有利的氛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對《環球》雜誌記者&&。

  在他看來,這些國家的表態和行動有地緣政治考慮,比如法國就是因為其在非洲的影響力下降,而國內的非洲移民在增多,希望以返還文物此舉,提升非洲國家對法國的好感。另外,近年來,“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舞&上的話語權得到提升,追索被盜竊和掠奪的文物也成為不斷受到關注的重要話題。

中國展現大國擔當

  正是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不斷加強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力度,除了與有關國家簽訂相關政府間協議、國家文物局成立專門辦公室外,還進行了制度上的更新與建設。

  為幫助海外流失文物盡快“回家”,2023年10月20日,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首次審議。修訂草案明確了流失文物追索和國際間文物返還合作制度。

  例如,修訂草案明確,國家對於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權利,且該權利不受時效限制。修訂草案還規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依法會同有關部門對因被盜、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開展追索。

  霍政欣&&,這其實反映了流失文物追索領域的新變化。

  一方面,中國已將流失文物追索納入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系統工程,這可為文物追索創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內和國際法律環境。

  另一方面,隨着中國也逐漸成為文物流入國,修訂草案增加有關“對等原則”表述,規定對非法流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文物,根據有關協議或者對等原則與相關國家開展返還合作,更有利於進一步通過國際合作打擊盜竊、盜掘和走私文物犯罪活動。

  “此外,修訂草案將外國政府、相關國際組織按照有關國際公約通報或者公告的流失文物納入禁止買賣文物的範圍,既體現了我國積極履行國際條約的義務,也展現了大國擔當,有利於促進國際文化遺産領域交流合作。”霍政欣説。

  正因為如此,中國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通過各種形式,促成1800余件(套)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實施了多起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代表性追索返還案例。2020年,68件走私文物從英國順利追索回國,為這次持續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句號,入藏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專櫃展出。同年,國家文物局成功阻止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隋代佛首在日本拍賣並促成回歸,亮相2021年央視春晚,之後回歸原屬地。

  鋻於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積極作為,專家建議,中國可以聯合有文物追索需求的國家,嘗試合作建立文物返還領域的政府間論壇、會議或國際組織,主導制定更加公平正義的國際規則,改變文物流出國追索文物各自為戰的狀態,形成國際合力,改變該領域國際規則長期由西方文物市場國把控的局面。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