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離散文物數字“聚首”

2024-02-20 08:20:42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6月30日,觀眾在參觀“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嘉興特展

文/新華社記者 商意盈 朱涵 陳灝 蕭海川 袁敏 王聖志 桂娟 史林靜

編輯/樂艷娜

  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許多流失文物甚至被分割收藏於世界多地。在回歸不易的情況下,現代科技的進步,讓這些離散於世界各地的中國文物有可能通過數字技術的方式“聚首”,並在原境重現。正如一些專家所説,儘管這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卻能讓公眾對當時的文化藝術、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更完整的認識,並為與此相關的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帶來新的可能。

17年的古畫“聚首”工程

  清朝乾隆皇帝曾將宋摹《女史箴圖》以及三件相傳為李公麟作品的《蜀江圖》《九歌圖》和《瀟湘圖》定為“四美”,珍藏於紫禁城建福宮的靜怡軒。今天,除《九歌圖》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外,其餘“三美”都流失海外,散落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睢陽五老圖》以北宋家住睢陽的五位德、才、壽兼備的重臣為原型而繪製,歷代名人大家不斷為之題跋作序、寫詩、複製、裝裱,使之成了一部中國名畫小史。民國初年,五老圖及部分題跋被分割後輾轉出售,流散海外。如今,《睢陽五老圖》分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等,部分題跋藏於上海博物館。

  五代南唐宮廷畫師周文矩的《宮中圖》原為絹本長卷,用白描的方式描繪了80位後宮婦人生活片段,如撫琴、梳粧、畫像、嬉戲等。民國初年,此畫作被盜賣出國,由巴黎古董商裁成數段賣給歐美藏家,如今分藏於美國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地。

  像這樣四散分離的中國古代繪畫,還有很多。一個長達17年的項目,使它們有了重新聚首的機會。17年裏,“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項目組先後三次開展全球範圍內的中國古代繪畫藏品圖像蒐集工作,與海內外有關文博收藏單位反復協商溝通,往來通訊、信函數以萬計,實地奔波數十萬公里,使散失海外的繪畫精品,通過高精度數字化方式“回歸”。

  2022年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先後在兩個重磅展覽中亮相:北京展覽館展出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展覽中,通過“大系”出版物調色樣稿,中國國家博物館《九歌圖》與其他“三美”共同展出,《睢陽五老圖》與題跋完整匯集,觀眾得以有機會一睹全貌風采。還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畫,直到入編“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圖像為人所見,如大英博物館專門為“大系”拍攝的數百件敦煌藏經洞出土絹畫。

演員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禮佛&演繹《文昭皇后禮佛圖》

  其中,《女史箴圖》唐摹本的拼合,歷時10年之久。《女史箴圖》原作已經遺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般被認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該作畫心有12段,如今存世的9段風化嚴重,且畫心、題跋及清代畫家鄒一桂繪《松竹石泉圖》被分成三卷裝裱。從2012年起,項目組與大英博物館反復溝通,直到2020年夏,才收到英國大英博物館發來的《松竹石泉圖》高清圖像。之後,圖像編輯將《松竹石泉圖》與《女史箴圖》前卷的數字圖像拼合在一起,《女史箴圖》實現了首尾相連。

  目前,“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還有部分海外文博機構和私人藏品暫未納入;一些尚存斷代、真偽等爭議的入編作品,有待進一步研究;大量古代壁畫、雕塑、建築等造型藝術,也亟待數字化採集、利用。

從海量書叢中發現合璧“遺珠”

  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的一棟小樓裏,另一項讓古籍“回家”工程已進行了6年。“全球漢籍合璧工程”於2017年4月啟動,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旨在將境外所藏中華古文獻的全部情況調研摸清,進而對中國大陸缺藏的品種和版本進行複製、出版、整理和綜合性研究。

  截至2023年6月,項目已在海內外組建起255個專業團隊,共計900餘人參與。工程首席專家、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鄭傑文介紹,這一工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內容:境外中華古籍調查編目和複製影印、境外中華古籍精華點校整理、漢籍與漢學研究和數據庫建設。按照計劃,合璧工程要完成約9000種境外漢籍珍善本及其他中華古文獻的複製或數字化掃描工作,從中遴選影印出版約2000種,點校整理約200種。

  匯總海外藏書機構中華典籍目錄的調查編目團隊負責人單承彬教授,把他的工作形容為給古籍“上戶口”。他説,編目時既要知道國內現存古籍,也要了解國外流散漢籍,兩相對照才能去蕪存菁,發現需要複製回歸的中華古籍。目前,全國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派人參與調查境外漢籍,已接觸海外約2000個藏書機構。團隊成員們需要在海外藏書機構找到漢籍並進行詳細信息登記,經過初核、覆核、初選、復選,才能確認是否具備複製回歸的價值。

  這是一個從海量書叢中發現“遺珠”的過程。俄羅斯藏宋代刻本《淮南鴻烈解》、英國所藏記錄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福次鹹詩草》稿本……精挑細選之下,一批珍稀中華典籍以複製的形式,回歸到誕生地。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唐子恒是合璧工程精華點校團隊的專家,退休後全身心投入到海外古籍的校對出版工作中。“我幾乎每天都是早上5點多起床,一天看六七個小時的書稿。”唐子恒説,海外中華古籍複製回歸後,需要經過專業、精細的校對,才能成為可信可靠的學術研究資料。團隊採取五輪審校機制,最大限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差錯。目前,精華點校已立項漢籍130種、完成校對60種,第一批校對的14種海外回歸古籍已出版問世。

  “一些宋元時期的古籍已經臨近壽命極限,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找到並且複製回來,可能它們就在歷史長河中自然消亡了。”陳肖杉説。目前,合璧工程已調查境外1988家藏書機構,基本掌握了境外漢籍存藏情況;正在開展554家藏書機構的漢籍版本目錄編纂工作,已完成36萬部境外漢籍的鑒定編目。團隊從中發現了1900多種中國大陸缺藏的珍稀漢籍,並已複製回歸1600種。

數字化原境還原與再現

  《帝後禮佛圖》是中國石窟中唯一等身高的帝後禮佛圖浮雕,原作刻於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內。上世紀30年代這組浮雕遭盜鑿分割販賣,從此流散海外。如今,《魏孝文帝禮佛圖》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藏於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而賓陽中洞的墻壁上則留下了無法彌合的斑駁鑿痕。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賈濯非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看到《魏孝文帝禮佛圖》,它被擺放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幾乎每個參觀者都會在它面前駐足、驚嘆。“由於盜鑿時破壞嚴重,很多人物只剩下頭部,空缺的部分沒做修復,整個浮雕的氣韻都是斷開的。”賈濯非説,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文昭皇后禮佛圖》不僅缺了三分之一,修復痕跡也過於明顯,造型和風格與原物差異較大。

工作人員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內對《帝後禮佛圖》雕刻壁面殘跡進行數字化掃描工作

  賈濯非隨後來到龍門石窟,看著賓陽中洞斑駁的殘壁,與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一拍即合。“我們只有一個想法,這樣的民族瑰寶,應該被完整地呈現。”

  其實,早在2015年,龍門石窟研究院就與哈佛大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了數字技術合作。2020年開始,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造型藝術中心、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共同開展了包括《帝後禮佛圖》在內的離散文物三維數據採集和實體復原項目。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僅殘片數據的採集和處理,就用了半年時間。更困難的是,由於國外的兩塊浮雕經過拼接和加工,殘塊不能跟現有的殘壁進行對接。工作人員需要通過老照片和殘壁的共同點進行定位,利用數字技術把《帝後禮佛圖》輪廓位置進行還原。

  在海外流散文物回歸困難很大的背景下,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與此相關的文化藝術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可能。現在,賈濯非領銜的三維造型藝術現代數字技術應用研究中心,組建了一支致力於海外流散文物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的隊伍,在研國際合作項目包括“北京智化寺海外藏藻井的數字化原境還原研究”“昭陵六駿造型復原及原境再現研究”“廣勝寺壁畫數字重構研究”,等等。

  “文物數字復原可能不是一個最完美的結局,但卻是現行條件下較好的選擇。”史家珍説,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研究好、復原好、展示好,讓公眾對當時的文化藝術、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