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西方企業的“漂綠”謊言
2023年6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游客在華盛頓紀念碑游覽,遠處的林肯紀念堂籠罩在煙霧中
文/林屾
編輯/馬琼
當今時代,環保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企業也更加重視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大型跨國公司,大都致力於塑造追求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公眾形象。然而,實際上,一些西方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漂綠”行為成為其用來包裝自己環保形象的常用手段。
某汽車製造企業“柴油門”事件,某石化企業“漂綠”廣告事件,某食品企業誇大塑料包裝100%可回收事件,某倉儲零售企業誤導性標注“可降解”材料事件,某快時尚企業利用模糊性綠色術語促銷事件……伴隨着西方國家民眾環保意識的顯著提升,以及各國政府提交的《巴黎協定》自主貢獻承諾期限逐漸臨近,一些西方國家知名企業迫於業績和社會責任的雙重壓力採取不同形式和程度不同的“漂綠”行為,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暴露在公眾面前。
所謂“漂綠”,是指企業管理團隊圍繞産品、服務或其實際運營的可持續性特徵做出不完整、未經證實或完全虛假的聲明。該種做法在化石能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中尤為常見。
在歐洲,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22年的一份報告,儘管歐洲的石油巨頭企業做出“承諾”,聲稱要通過去碳化來減少排放,並承諾使用可再生能源,但它們仍繼續大規模投資於化石能源開採活動。
“漂綠”行為誤導了消費者、投資者和公眾,助長了以虛假方案應對氣候危機的不良風氣,延誤了綠色低碳舉措的落地,也破壞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與互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漂綠”行為的風險遠比氣候危機自身更大。
如何“漂綠”
聯合國官網發布的“漂綠”的7種常見手段包括:企業聲稱正按計劃將污染排放減少至凈零,但其實際並未採取可信計劃;企業故意對其運營或所用原材料含糊其辭,不作具體説明;企業故意使用所謂“綠色”“生態友好”等無標準定義,並標注誤導性標籤;企業宣稱其微小的綠色改進會産生重大影響,並宣傳其實際上僅符合最低監管要求的産品已顯著超越綠色標準;企業過分強調其産品的某一環保屬性而忽略其他不良影響;企業聲稱規避了某非法或非標準做法,但上述做法與其産品無關;企業僅宣傳産品的可持續屬性,對整個生産過程是否可持續閉口不談。
日本東北大學和京都大學2023年的一項研究認為,雪佛龍、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在最近的年度報告中更頻繁地使用“氣候”“低碳”和“轉型”等術語,並圍繞脫碳制定了戰略,但在清潔能源方面大多止步於承諾,在業績上仍依賴化石能源。
該研究通過分析2009~2020年的數據發現: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對外宣稱誓要減少對化石能源開採項目的投資,但近年來卻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面積;埃克森美孚在這10年中沒有生産任何清潔能源;儘管英國石油公司的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是四巨頭中最大的,但也僅為2000兆瓦(MW),規模只相當於大約兩個大型燃氣發電廠。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見證”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儘管遏制“漂綠”的呼聲越來越大,但殼牌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仍繼續宣傳與其核心業務實踐相反的環保敘事,並得到相關媒體支持。
比如,在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於2021年底發出警告,要求排放企業停止做出誤導性的《綠色聲明準則》環境聲明後,2022年英國石油公司在部分社交媒體上投放涉嫌“漂綠”廣告的金額同比增加了1倍多。
再比如,殼牌公司在某社交媒體上發布涉嫌“漂綠”的廣告,而沒有按照&&的要求披露這些廣告與環境政治議題之間的關聯。經過整改後,重新發布的廣告雖然有所調整,但核心信息與此前基本保持一致,該社交媒體繼續從這些涉嫌“漂綠”的廣告中獲利。
美國《國家》雜誌2023年刊發了一篇題為《如何對化石能源行業進行“漂綠”》的評論文章,文章揭示了全球許多主流英文媒體或出版物,如彭博社、路透社、《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政客》雜誌、《華盛頓郵報》等利用其聲譽來銷售保護污染者和誤導讀者的軟文。路透社甚至公開在有關《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的報道中為化石能源企業提供“氣候敘事”。
英國環保組織“地球之聲”2021年的一項調查揭露了化石能源企業的“漂綠”行為,涉及雪佛龍、德拉克斯、埃克森美孚、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英力士、萊茵集團、殼牌和道達爾等9家化石能源企業。
研究發現,這些企業經常歪曲宣傳其活動具備可持續性,避免透露其溫室氣體排放總規模,誇大其清潔能源投資,並推廣商業上未經證實的“解決方案”以持續生産化石能源。這些企業花費鉅資宣傳其象徵性的低碳項目的同時,也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努力粉飾其化石能源業務的環境友好形象,維持甚至擴大其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核心業務。此外,這些企業宣傳的自身凈零排放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很少與《巴黎協定》的目標相一致。
為何要“漂綠”
驅動上述西方國家化石能源企業“漂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經濟利益驅使、政策監管不力、公眾認知不足等。
這張2023年8月8日拍攝的照片顯示,美國夏威夷州毛伊縣拉海納鎮上空濃煙滾滾
通常,這些化石能源企業能夠通過生産、銷售和服務等對全球經濟産生重大影響。也因此,這些企業普遍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壓力,要求它們採取環保措施或減少排放。然而,出於經濟利益考慮,這些企業很難願意主動放棄化石能源所帶來的鉅額利潤。
西方許多國家的政府對化石能源企業的監管不力,也導致這些企業並不擔心由於“漂綠”行為而受到懲罰。而且事實上,一些政府組織本身就與化石能源企業有着密切&&,這也為企業的“漂綠”大開方便之門。
例如,歐洲議會2022年同意將天然氣納入《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使原本作為防止“漂綠”標準的分類法成為“漂綠”的推動者。此外,媒體在塑造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對氣候問題的理解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許多西方主流媒體為了商業贊助不顧聲譽損失,發布有利於化石能源企業“漂綠”的各類軟文,反映出輿論監管的缺失和反向助推。
此外,公眾對可持續性的認識不足也是導致“漂綠”行為的原因之一。許多人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認為只要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減少排放就是可持續的。因此,他們往往很容易被化石能源企業的虛假宣傳所欺騙。
對“漂綠”説不
為應對上述企業的“漂綠”行為,包括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企業等在內的社會各界正在探索新的出路。但相關措施仍需持續加強和完善。
從聯合國層面看,一是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高級別專家組,負責為企業、金融機構、城市和地區的凈零排放承諾制定更有力、更清晰的標準,並加快實施。該專家組編制了《誠信至關重要》報告,提出了10項可信、負責任的凈零排放承諾建議,並詳細説明了實現凈零排放和應對氣候危機的每個階段需要考慮的事項。二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布了“認可和問責框架”和“實施計劃”草案,落實專家組的建議,加強透明度,最大限度提升氣候行動承諾、計劃和過渡進展的可信度。
從政府層面看,西方國家政府既然要塑造本國全球“減排先鋒”形象,就必須認真對待其“金主”化石能源企業的“漂綠”行為、回應“票倉”民眾的環保呼聲。特別是,督導本國減排主體切實履行自身在全球範圍的減排義務,接受本國民眾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監督。
在具體措施上,比如加強規制本國減排主體的力度,用更科學、多元的政策措施、立法或投融資獎懲機制“擠出”排放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漂綠”水分;
引導本國主流媒體,約束限制其對本國減排主體“漂綠”行為的粉飾與謊言,如引入類似煙草廣告中的禁令和健康警告,防止化石能源企業通過欺騙營銷誤導公眾;
要求相關企業編制碳排放、生物多樣性影響等方面的清單報告,用以衡量和報告企業運營對環境、氣候等領域的影響,接受國內外監督;
以準自然實驗方式量化評估相關企業行為,如衡量相關企業特定減排努力或投資前後的影響,並比較在反事實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從而提煉甄別出企業減排行動與其綠色貢獻之間的因果關係。
從消費者層面看,首先就是要了解更多信息,如了解常見的“漂綠”手段以及什麼是可持續做法和産品,這對於甄別和規避“漂綠”至關重要。同時做到理性消費,多花一些時間去研究並選擇那些由負責任地使用資源並致力於減少排放和浪費的企業的産品。消費者可以查看該企業是否遵循聯合國氣候和可持續倡議,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奔向零碳”行動、《時尚産業氣候行動憲章》等;以及産品從原材料提取到産品最終處置的生命周期對環境、氣候造成的影響等。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