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演變”説明了什麼
圖為1月28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學員在長卷上創作
文/張彤 范大祺
編輯/吳美娜
1月下旬,在巴西東南部貝洛奧裏藏特市的一個作坊裏,工人們正在為該市一家桑巴舞校趕制一條舞動的鋼架“中國龍”造型,準備參加2月13日的狂歡節表演;為迎接中國農曆新年——甲辰龍年,法國郵政集團1月26日在巴黎舉行中國龍年生肖紀念郵票發行儀式;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約200名繪畫學員創作以“龍”為主題的長卷,表達他們對農曆春節的美好祝福……2024年龍年到來之際,全球多地不約而同再次颳起“龍旋風”。
近些年,隨着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外文明交往更加密切,中華文化符號作為展現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展示中國文化價值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這其中,中國龍是承載中國文化、體現中國精神的代表性文化符號之一。
從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度調查結果看,國際社會對中國龍的認知度好感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它區別於西方“惡龍”的正面形象不斷凸顯,折射出在世界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鑒中,中國國際形象積極正向的發展態勢。
東方龍與西方龍
在中國,龍是神奇異獸,在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中國龍形成了馬首蛇尾、身體蜿蜒、全身鱗片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而西方文化中的龍(Dragon),其形象通常是帶有像蝙蝠翅膀一樣形狀的巨大羽翼,渾身漆黑,擅噴火,常被作為惡魔的化身。
有學者考證,13世紀初,《馬可·波羅游記》最早將中國龍以“Dragon”之名傳入西方。意大利傳教士鄂圖瑞克在《亞洲游記》裏也將中國龍翻譯為Dragon。
“西方惡龍”與中國龍所蘊含的祥瑞之意幾乎背道而馳,這種差異導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對中國龍的認知長期朦朧難辨。
進入21世紀以後,隨着全球化和國際交流的進一步深入,在西方文化中中國龍的積極形象明顯增多,龍元素也深受國際社會喜愛,被越來越多的西方人群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甚至追捧。正是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不斷深入、文化交往持續擴大中,國際社會逐漸深化了對中國龍文化的價值認同。
文明交流互鑒的良好範式
在中國人心中,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是中國人民引以為豪的文化圖騰。在國際上,龍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形象的國家標識之一。可以説,中國龍國際形象的演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華民族國際形象改變的縮影,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良好範式。
文明交流互鑒,文化是內核。中國龍文化始於炎黃時期,承載着各民族融合發展的記憶,這種精神意識和文化認同,形成了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賦予我們站在國際舞&的能量和信心,並在文化交往、文明互鑒中得到彰顯。
兼收並蓄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內在動力。中華文化講求和而不同、開放包容,在兼收並蓄中歷久彌新,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當前全球人口超過80億,生活在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超過5000種語言,宗教信仰、文化習俗更是千差萬別。也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差異化,形成了各文化之間對話交流、互學互鑒的基礎。在當代,賽龍舟、舞龍等中華傳統文化活動正是在海外廣泛傳播過程中,不斷與當地文化交融發展、共促共生。
文化譯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紐帶。翻譯在促進各個文明之間溝通思想、增進相互理解、展現國家形象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是形成交流與合作的前提。“龍”的英文表述Dragon是無數國際受眾接觸中國龍形象的最直觀感受,“Dragon”與“龍”的所指雖有一定差距,但也有相似之處,且已成為約定俗成的表述,在英語中廣泛應用,在Dragon與China(中國)或Chinese(中國人)同時出現時,就勾勒出一條既區隔於基督教文化中的“惡龍”,又與世界上大部分民眾有着共同價值取向的中國龍。
講好故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佳方式。當前,越來越多的海外受眾通過文化故事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中國龍作為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正越來越多地搭載於影視、圖書、文藝、游戲、短視頻等多元作品走向海外。可以説,向世界分享有內容、有價值的文化故事,為塑造積極的中國龍形象和國家形象起到了助推作用。
對話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國家間的文明對話,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球傳播,是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和中國話語影響力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中國多次舉辦以文明文化為主題的國際交流活動,積極開展東西方文明對話,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形象,努力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這其中,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在文明對話中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了中國龍文化。
讓“龍的演變”在更深更廣領域復刻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21)》顯示,“文明交流互鑒”這一理念對全球治理産生積極意義得到海外民眾認同,而以龍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文化符號也正極大影響着世界文明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暢通文明交流互鑒之路,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讓“龍的演變”在更深更廣領域復刻、更新,正逢其時。
完善話語敘事體系。摒棄西方話語和敘事邏輯,主動設置全球議題已是學界基本共識。為此,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元素,打造以文化為核心的敘事內容,有助於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和中國文明形象。
搭好翻譯推介之橋。語言文字,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化交流中都肩負着重要使命,承載着對話之中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有別於政治類、法律類等文本,文化類文本的翻譯,更易於以對象國受眾視角準確傳遞中國聲音,通過語言文字彌合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差異,主動向世界闡釋好、推介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背後的價值內涵,做好文明互鑒之路的橋梁紐帶。
匯聚媒體傳播之力。在技術手段不斷革新的當下,創新文化傳播的方式方法,形成中華文明文化海外傳播燎原之勢,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張彤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翻譯標準化項目主管;范大祺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譯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