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仇恨政治”醞釀新一輪危機

2024-01-25 07:50:29 來源: 《環球》雜志

1月2日,在韓國首爾,轉運李在明的直升機降落後,工作人員將其抬下

文/于婉瑩

編輯/吳美娜

  1月2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在釜山參加活動時遇襲,頸部受傷入院,行兇者當場被抓獲。近日,韓國警察廳公布了取證調查結果,經確認行兇者並無政黨身份。這一結果與大部分預測基本一致,即該事件是一起獨立事件。據行兇者供述,謀殺動機是“被歪曲的政治信念所束縛”,目的是阻止李在明當選總統、阻止李在明在國會選舉中推選特定勢力,暫未發現其他關聯性和幕後主使。

  韓國總統尹錫悅1月4日將這一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李在明在1月10日出院時發聲,希望此次襲擊事件成為結束韓國“仇恨政治”的催化劑。

  類似“刺喉”這種極端政治暴力行為在韓國並不稀奇,有多位韓國總統和政客曾遭到襲擊或暗殺威脅,這也是韓國總統被稱為全球“最高危的職業”原因之一。近年來,這種暴力政治現象,以及“飯圈政治”“清算政治”“仇恨政治”在韓國社會的蔓延,已嚴重威脅到韓國國家團結與社會穩定。

“0.73%的政治”暗示危機

  回顧韓國上一屆,即第20屆總統選舉,李在明僅以0.73%的票差落選,本次選舉成為韓國憲政史上票差最小的一次選舉。韓國也將這次選舉稱為“雙方都是失敗者的選舉”“不受歡迎的總統選舉”。

1月10日,韓國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從首爾大學醫院出院

  面對如此平均的“兩分化”政治格局,尹錫悅當選總統後也曾提出“遵從民眾意願,推進政治團結”。但無論是從民調結果還是從當前韓國的黨爭現狀看,韓國政治離“團結”越來越遠,政治極化則進一步加劇。

  根據韓國蓋洛普最新公布的民調,尹錫悅的支援率為33%,負面評價為59%。“0.73%的政治”雖然只是一次韓國總統選舉的結果,但卻是韓國政治現狀的一個縮影,韓國已開始了新一輪危機的醞釀。

黨爭與韓國政治兩極化

  無論是韓國政界頻繁出現的政治暴力事件、政治醜聞,還是當前韓國社會被詬病的“極化政治”背後,都隱藏著韓國特殊的政治文化,以及韓國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的沉疴積弊。

  黨派林立、黨爭嚴重是韓國政壇混亂局面的主因。無論是保守陣營還是進步陣營(進步與保守有著特定含義,與一般的強調變革還是強調傳統的劃分標準不同,起始于2000年前後的韓國進步與保守的劃分標準,是基于對朝鮮對美國的態度,“親朝疏美”為進步,“疏朝親美”為保守),韓國政黨內部常常因政治理念差異頻繁聚散離合或是更名,極少出現長壽政黨。

  其中,黨首或政治領袖個人作為派係之爭的關鍵人物,其成敗對政黨本身的影響極大,這也是導致韓國頻繁“政治清算”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立的陣營,可以通過對個人的清算,給對方政黨制造“精準打擊”,這種方法不僅成本低,而且事實證明非常有效,但這也催生了韓國“仇恨政治”下的極端對立格局。

  在這種選舉文化之下,韓國政治逐漸走向以“勝選”為首要目的的局面。在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各陣營往往把重心放在尋找和攻擊對方弱點和“黑歷史”、利用民眾情緒來獲取更多選票上,而不是提出給大眾帶來更多福祉、滿足民眾多元要求的政策上。而且,當選舉臨近,各陣營還會利用社會矛盾拉攏選民,這也導致社會敵對的蔓延(世代對立、性別對立、階層身份對立)。每當選舉到來,韓國倣佛開啟一場醜聞大賽,競選不是比哪一方的政策更令人滿意,而是比哪一方的醜聞更少。

  濃厚的地域主義色彩是韓國政治的顯著特徵。地域之間的政治對立和反感主要體現在“湖南圈”(一般指光州、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構成的韓國西南地區)和“嶺南圈”(一般指釜山、大邱、蔚山、慶尚北道、慶尚南道構成的韓國東南地區),它們分別是進步派和保守派的傳統票倉,復雜的政治地形也成為韓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李在明此次遇襲的地點在釜山就很微妙,引起不少人對行刺動機的猜測。

  親信政治,使得韓國政壇更趨繚亂。韓國總統權力極大,一方面原因在于,維持微妙的國內政治平衡以及外交平衡需要一位強人領袖,但這也逐漸滋生出裙帶政治、親信政治、金權政治。韓國規定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來杜絕再次出現獨裁的可能性,但這並沒有改變一個事實,即韓國總統上臺後一般都會在關鍵崗位上任用心腹來鞏固政權。正是這種親信政治傳統,讓“閨蜜幹政”這種離譜劇情得以上演。

  政治“飯圈化”是韓國近年來快速擴散的一種政治現象。特定政治人物的支援者形成某種粉絲群體,這些粉絲群體的認知和行為都與“飯圈”模式極為相似,而較為極端的做法包括利用“黑料”來惡意拉踩、妖魔化競爭者或是敵對陣營,戾氣重,甚至失去理智。尤其社交媒體時代,在網絡空間中,對立的氛圍擴散更加迅速,擴散范圍也更大。

  以韓國前總統樸槿惠為例,樸槿惠因親信幹政案和受賄案入獄,在獄中過70歲生日時還有支援者拉慶生橫幅;主張樸槿惠彈劾無效進行示威的“太極旗部隊”,是樸槿惠支援者中最激進的團體,近年來也成為了韓國“街頭政治”最典型的研究對象。

  李在明早前參加綜藝就積累了一大批粉絲,而在第20屆韓國總統選舉中落敗後形成的“在明家村”網絡平臺,30天內會員就突破了20萬人。2022年5月,李在明還曾舉辦“在明家村”支援者粉絲見面會。李在明的支援者將該社群視為“庇護所”,但目前已停止新會員的加入,有分析稱是為防止其他政黨支援者混入。

  粉絲文化在韓國極為昌盛,政治人物偶像化現象的出現並不意外,而這種政治“飯圈化”也存在被背後勢力利用的可能性。

  極端的政治鬥爭手段,已成為韓國一顆定時炸彈。由于總統權力極大,可供韓國國民選擇的政治抗爭手段有限,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以極端行為進行抗議。因此,外界經常能夠看到韓國從草根到政治領袖以削發、絕食、斷指,甚至自焚、自殺來表達不滿的案例。2023年,李在明反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無限期”絕食示威持續20多天,直至李在明入院治療。此前,金大中、文在寅兩位前總統也都曾以絕食方式進行過政治抗議。

政治兩極化到感情兩極化

  有韓國學者指出,韓國政治已經超出理念價值的兩極化,開始出現感情的兩極化現象。李在明遇刺事件就揭示出韓國社會這種現狀,韓國民主政治外衣下隱藏著的危機顯露無遺。

  一是朝野矛盾激化,出現政治兩極化現象,民眾圍繞政治問題存在極端意見差異,不同陣營已經從過去互相牽制的角色轉變為敵對角色,在各領域都形成全面對立的政治,妥協與合作似已被韓國政治排除在選項之外。

這是2022年5月21日在韓國首爾拍攝的尹錫悅出席新聞發布會照片

  二是民眾對當前韓國社會極度不滿。當前韓國社會撕裂加劇,民眾對現狀的不滿越來越表面化。低幸福感、低生育率、低結婚率、高自殺率、高移民率、高失業率,“三高三低”的社會現狀折射出韓國社會的撕裂,為韓國的“仇恨政治”提供了土壤。在被極化政治撕裂的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長期無法從政策中得到滿足,情緒化、極端化的表達方式成為宣泄長期累積的不滿的方式。

  三是韓國社會安全漏洞再次暴露。韓國政治領袖遇刺並非一次兩次了,但目前又沒有更有效的方法去徹底杜絕這類行為的發生。李在明遇刺當天現場部署了50多名警察,仍然沒有阻止事件的發生。韓國在大選時期,為了各政黨的候選人的安全,會成立大選候選人警衛隊,直到大選結束。但在非選舉時期,韓國無法向所有政客提供警護處總統級別的保護。李在明遇襲事件中,行兇者也正是利用了這一安全漏洞,再加上偽裝成粉絲讓警察放松了警惕,才導致事件發生。

新一輪選舉鬥戰正酣

  今年4月,韓國將迎來國會選舉。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前黨首李俊錫已于去年12月退黨,並宣布“自立門戶”;近日,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有多名成員接連宣布退黨,轉投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李洛淵退黨後組建的新黨。李洛淵與李俊錫能否聯手形成“洛俊聯合”,將給韓國政治版圖和選舉格局帶來不小的衝擊。

  李洛淵曾在文在寅政府出任國務總理,並于2021年參加總統選舉黨內預選,在爭奪候選人提名時輸給了時任京畿道知事李在明。按韓國媒體説法,兩人關係不睦。上月,李洛淵要求李在明辭去共同民主黨黨首職務,遭後者拒絕。

  在正式進入選舉戰之前,韓國政黨又開始了新一輪聚散離合,也再一次印證了韓國政壇對立的復雜性、嚴峻性,韓國社會也對從未如此兩極化的韓國政治感到擔憂。有韓國學者指出,基于政治精英間妥協的民主是韓國“第六共和國”的理念,而本次選舉有可能拉開從根本上改變韓國“1987年體制”的序幕。

  為獲得更多選票,韓國各政黨近期將集中推出各領域政策,進步和保守兩大政治陣營還將在更多領域劍拔弩張,屆時將有越來越多的新老矛盾浮出水面。其中,民生問題可能是選舉中最主要的拉扯領域,兩黨混戰極可能出現更為復雜的局面,也不排除會再次出現極端暴力事件。

  當前,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加劇,政壇震蕩背景下,韓國面臨國內外雙重不確定性挑戰。4月的國會選舉無疑將是一次對尹錫悅政府的“中期考核”,選舉結果對韓國政壇各方都至關重要,“0.73%的政治”是否再次上演將成為關注焦點。

  (作者係山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