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二葷鋪源于茶館

2024-01-22 13:50:02 來源: 《環球》雜志

  二葷鋪的得名,源于茶館為了創收而添加了酒飯。

文/李寶臣

編輯/胡艷芬

  老北京的二葷鋪是面向平民的經濟實惠飯館。夏仁虎《舊京瑣記》講,“二葷鋪者,率為平民果腹之地,其食品不離雞豚,無烹鮮者。其中佼佼者,為煤市街之百景樓,價廉而物美,但客座嘈雜爾。”此外還有西長安街的龍海軒、司法部街的復盛齋、六部口的同泉涌、東安市場的潤明樓、缸瓦市的豐源長、宮門口的東興居等三十余處。

  二葷鋪的得名,源于茶館為了創收而添加了酒飯。舊時北京茶館林立,分大茶館、清茶館、酒茶館、書茶館、野茶館等。大茶館一般門臉三五間,廳堂深邃開闊,除了供應茶水,兼售茶食餑餑等。按經營特色,大茶館又分成紅爐館、窩窩館、搬壺館與二葷鋪。

  金受申在《北京通》裏介紹説,二葷鋪是“一種既賣清茶又賣酒飯的鋪子。之所以名為二葷鋪,並不是因為兼賣豬肉羊肉,也不是兼賣牛肉羊肉,而是因鋪子準備的原料,算作一葷;食客攜帶來原料,算是另一葷。顧客帶來原料交給灶上去做,名為炒來菜兒”。

  不過,這一説法亦有值得推敲之處。舊時北京的飯館不論大小高低,皆可以做到應食客需求“炒來菜兒”。可知“炒來菜兒”並非二葷鋪獨有的業務,而是那個時代餐飲業通行的做法。

  只不過,高檔館子炒的來菜也高級,如熊掌、魚翅、鮑魚之類的山珍海味烹制復雜,食客自己家裏難以操廚烹調,往往需事先找個高級館子代為加工,按約定的時間前去食用。當然,加工費是不能少的。

  低檔飯鋪代客加工的食材一般就比較簡單了,常見的是自帶幹糧如烙餅,請飯鋪代為燴餅;或自帶時令鮮菜如黃瓜,請飯鋪代為涼拌等;鮮見有自帶雞鴨魚肉請飯鋪烹制的。

  揆諸常理,飯鋪為食客加工自帶食材的業務量,自然不可能與飯鋪自營菜肴等量齊觀。既然“炒來菜兒”只佔飯店營業額的一小部分,也並非二葷鋪獨門業務,那麼,再以本店炒菜與炒來菜兒相提並論,視為二葷,似顯牽強。

  推測當初大茶館為創收增加經營項目時,紅爐館、窩窩館、搬壺館雖然都做餑餑點心出售,但尚未跨越茶館主業界限,畢竟茶點一家,喝茶備幹果點心乃是由來已久的習慣。有些大茶館為了增收,走得比較遠,除了點心又不斷增加酒飯菜肴,經營范圍大大超出茶點主業界限,茶館與飯館功能並存,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茶館業務日漸萎縮乃至慢慢消失。

  茶館業務最初融入飯館功能時,人們可能為了與純粹茶館區分稱之為二混鋪,即茶館與飯館的混合。後來這一俗稱被寫成文字時,卻用葷替代了混。

  當代敘述北京餐飲業發展歷史,常把二葷鋪與小館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店面大都比較寬敞,供應的普通菜肴、主食品種都比較多;後者店面一般較小,經營品種也較少,主營清楚,或以炒菜為主或以各種面食為主。兩者相同之處就是菜品普通且經濟實惠。

  對于經常吃館子的人來説,“吃小館”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選擇小館吃喝;二是指簡約消費的小吃喝,而非高消費的大吃大喝。由是,進飯莊大館只點尋常菜肴而不選高檔大菜消費,也稱之為“吃小館”。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