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抵達世界
2023年12月30日,人們在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桃花坪街道圖書館閱讀
文/《環球》雜誌記者 宿亮
編輯/林睎瑤
從豆瓣網站評出的2023年度圖書榜單可以看出,海外圖書頗受中國讀者青睞。這份榜單上排名前十的書籍中,由外國作者撰寫的有6本,來自5個國家。
圖書銷售網站噹噹網年終數據也顯示,該網站最暢銷的十本外國小説,作者來自6個國家。
這些數據或許能從側面體現出中國讀者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更有興趣,也彰顯中國圖書引進市場更加豐富多彩。
從更大的維度來看,這也説明,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對國外文化更加包容,人們對“進口精神食糧”的需求也越發多元。正是在廣泛的閱讀中,一代又一代人得以認識世界,找尋理想與遠方,體味文化之於生命更為廣泛的意義。
數據:哪些外國圖書更好賣?
根據噹噹網年終數據,在外國詩歌類目下,莎士比亞、泰戈爾、紀伯倫、聶魯達、佩索阿等著名詩人的作品,在銷量榜上依舊排名靠前。在排名前100的詩歌圖書中,泰戈爾的《飛鳥集》單獨或以合集的方式出現了9次。這種現象與國外很多圖書銷量榜的情況相似,從側面體現出中國讀者和圖書産業的“國際范”越來越濃。
在選擇外國圖書時,人們的依據是什麼?數據顯示,“獲獎作品”是不少圖書暢銷的重要賣點。噹噹網年終熱銷排名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圖書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推薦。另外,都柏林文學獎、布克文學獎也成為讀者選擇圖書的重要標準。
名人書單也是比較有效的圖書銷售策略,在2023年暢銷外國作品中,不乏比爾·蓋茨書單以及國內知名作家和影視演員推薦的作品。
另外,近兩年來出版産業着力引進的作品也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比如東野圭吾的作品隨着引進版本增多和影視改編助推,持續在中國暢銷書榜單中“霸榜”。其中,《解憂雜貨舖》從2016年開始就在多個中國國內年度暢銷書榜單中登頂。在噹噹網2023年年終數據中,這部小説的簡體中文1000萬冊紀念版再次成為最暢銷的外國小説。包括《解憂雜貨舖》在內,東野圭吾總計有3部小説躋身銷量前一百,顯示了較強的號召力。
熱點:“爽文”+“話題性”
根據2023年熱銷圖書榜單,具有“爽文”特徵的圖書依舊最好賣。“爽文”,一般指讀起來就停不下來的圖書內容。比如,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説,正是憑藉層層遞進的懸疑設置、對日本社會矛盾和人性普遍特徵的分析,讓讀者欲罷不能。
與“東野熱”類似,近年來日本推理小説在中國讀者中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大。伊坂幸太郎、白井智之等日本推理作家也出現在2023年中國圖書的熱銷榜單中。不少出版機構也在新一年的出版計劃中列出不少相關圖書的出版計劃,其中不僅有日本推理小説作家的作品,還包括來自其他國家推理作家的佳作。
除了推理類作品,一些同樣具有“爽文”特徵,如人生哲理、商業財經類的圖書也受到不少讀者關注。
此外,不少“話題性”內容也越發受到關注。在上野千鶴子等女性主義作家仍受歡迎的背景下,2023年的熱銷或年度關注圖書榜單中,有更多女性主題的內容正獲得越來越多關注。韓國作家崔恩榮的小説《明亮的夜晚》在豆瓣2023年度圖書外國小説類中高居榜首,在噹噹網的年度外國小説銷量排行中也名列前茅,書中關於女性社會地位的思考引發不少讀者的共鳴。
法國作家瓦內莎·斯普林格拉的紀實類作品《同意》也獲得不少讀者和評論者的關注。這部非虛構類的作品從作者親身經歷出發,觸及社會結構和兩性關係中最為敏感的角落,推動了法國相關立法的&&。在法國出版3年後,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吸引了不少嚴肅讀者閱讀,更好了解並思考相關話題。此外,美國作家米歇爾·佐納的《媽媽走後》、英國作家德博拉·利維的《生活的代價》等書籍也都在2023年得到更多讀者的閱讀和關注。
這也表明,中國讀者對於女性話題的思考,在向更多、更成熟的視角延展。
除了女性話題,紀實類圖書也是2023年暢銷的類型。比如坂本龍一自傳《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厄休拉·勒古恩自傳《我以文字為業》、薩瓦托的回憶錄《終了之前》、吉井忍記錄日本平民生活故事的《東京八平米》,都是2023年備受讀者關注的作品。
思考: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閱讀海外作品,不少人是為了解國外是什麼樣子、外國人在思考什麼,也有不少人關注其他國家如何看待中國歷史和文化。這也是中國與海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23年,不少外國作者撰寫的中國歷史書籍被引進中國,這些書籍用外國人的視角看待中國歷史,讓不少中國讀者感到眼前一亮。
如日本歷史學大家渡邊信一郎的作品《中國古代的財政與國家》凝聚了他幾十年研究中國財政史的學術思考。從漢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佔田、課田制和戶調製,再到唐代的財政性物流與帝國編制,渡邊信一郎的不少觀點或許是一家之言,但其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和具有創見的思考無疑有助於中國學者的進一步研究。
再比如美國學者白鈴安的作品《抱殘守缺——中國八破畫》聚焦“八破畫”這一“小眾”的學術研究領域,分析八破畫的源流、介紹其重要畫家及他們的代表性作品、闡釋它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密切關聯等,體現了獨特的學術價值。
類似的作品還有美國學者麥哲維的《上游之旅——人口流動與明清對華南的經略》等。
2023年,同樣有不少學術大家離世,遺憾之餘,讀者們也開始重讀他們的著作。2023年12月去世的澳大利亞漢學家伊懋可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