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德國“債務剎車”之爭
2023年9月5日,德國財政部長克裏斯蒂安·林德納在德國柏林的聯邦議院發表講話,
聲明德國需要認清財政現實,讓公共財政回歸長期可持續
聯邦總理朔爾茨在新聞發布會上説,德國明年將恢復執行因新冠疫情、能源危機而暫停數年的“債務剎車”,同時削減氣候轉型項目的支出,以此應對預算缺口;聯邦政府未來要用更少的錢來實現目標。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自強 袁亨瑞(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2023年12月13日,經過28天艱難談判,德國執政聯盟終於給出了新的2024年度預算方案,並&&將繼續遵守“債務剎車”的要求。“債務剎車”究竟是什麼?德國為何堅決遵守?此次預算危機又將給德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卡爾斯魯厄判決”
2023年11月15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定“紅綠燈”執政聯盟(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2024年度的預算違憲。聯邦憲法法院位於卡爾斯魯厄,該事件因此被稱為“卡爾斯魯厄判決”。訴訟由德國主要在野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發起,裁決的理由是執政聯盟圖謀規避“債務剎車”。
事情還要追溯到2021年。那時新冠疫情爆發,政府被迫擴大支出,默克爾政府暫停“債務剎車”,取得聯邦議院(議會下院)批准,可額外舉債600億歐元用於抗擊疫情。後來,疫情結束的速度快於預期,這部分信貸額度沒派上用場,新政府就想將其轉入“氣候和轉型基金”。然而聯邦憲法法院明確&&,這筆信貸額度專為疫情批准,不得挪用。
“氣候和轉型基金”是一項專項基金,其實不屬於聯邦預算,用德國媒體的話説,這是“兩口鍋”。但聯邦憲法法院對待該問題也十分嚴格——專項基金同樣要遵循“債務剎車”規定,無論“從哪口鍋裏取錢”,支出總額不能超限。如此一來,其他很多依靠信貸的政府項目也受到了影響。
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顯然讓聯盟黨成為最大贏家。判決生效後,“紅綠燈”執政聯盟一時手忙腳亂,遲遲拿不出新方案,讓選民對它更失去信心。而即使執政聯盟現在已給出新的預算草案,也要從很多項目上砍錢,施政空間受到擠壓。聯邦總理朔爾茨在新聞發布會上説,德國明年將恢復執行因新冠疫情、能源危機而暫停數年的“債務剎車”,同時削減氣候轉型項目的支出,以此應對預算缺口;聯邦政府未來要用更少的錢來實現目標。
所謂“更少的錢”,起碼比之前少了近300億歐元,包括2024年核心預算的170億歐元和“氣候和轉型基金”的120億歐元。另外,到2027年,“氣候和轉型基金”預計將削減約450億歐元。此次曠日持久的談判,説白了就是討論如何從各處“摳錢”,彌補數百億歐元的漏洞。
“債務剎車”
所謂“債務剎車”,是指德國聯邦政府不得為州政府舉債、聯邦政府的新增財務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産總值(GDP)的0.35%等一系列規定。只有在特殊困境下,該規定才允許政府大規模舉債。
兩德統一以後,聯邦政府為建設前東德地區,背負了大量債務,尤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之後的歐洲債務危機使德國經濟遭受重創。為擴大內需並拉動增長,德國加大債券發行力度,2009年政府債務高達1.69萬億歐元,2010年又突破了2萬億歐元。
為控制債務規模,防範債務風險,2009年,德國聯邦政府在憲法《基本法》的修改中,增加了“債務剎車”相關內容,並於2011年開始執行。此後多年,德國保持預算平衡,甚至略有盈餘。近年來,由於新冠疫情疊加能源危機,德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暫停實施該條款。儘管面臨財政挑戰,德國的長期債務負擔在七國集團中仍是最低的。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債務佔GDP的比例為66%;相比之下,英國為102%,美國為121%,意大利為144%,日本為260%。
然而,近期的預算危機卻揭示了“債務剎車”的副作用。2023年12月8日,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發布調查報告《德國的“債務剎車”——穩定之錨還是投資阻礙?》指出,專業人士對“債務剎車”的態度幾乎分裂。共187名經濟學教授參與問卷調查,其中大約一半贊成改革(44%)或完全廢除(6%)“債務剎車”制度,48%希望保持現狀不變。
政界和民眾對“債務剎車”同樣各執一詞。呼籲對“債務剎車”制度進行改革的政界人士&&,“債務剎車”制度限制了德國政府可以承擔的債務規模,並決定了聯邦政府結構性預算赤字的最大規模,而這些將極大地限制德國政府綠色經濟改革的能力,甚至可能會導致德國在全球經濟新一輪的競賽中處於“下風”。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在2023年11月24日的一場會議上&&:“現在的‘債務剎車’機制,是我們自縛雙手於背後,來進行一場拳擊比賽。”
社民黨、綠黨和左翼黨及其選民也認為,“債務剎車”阻礙了氣候和數字化轉型,呼籲繼續暫停“債務剎車”甚至徹底拋棄它。左翼黨籍聯邦議會議員雅尼娜·維斯勒説,不斷削減開支“毫無意義”,最終應該廢除該規定,通過對富豪和大企業擴大徵稅來獲得資金。
親資方的自民黨以及選擇黨則往往給予“債務剎車”積極評價,自民黨籍財政部長克裏斯蒂安·林德納帶頭主張遵守“債務剎車”並避免擴大徵稅。
“歐洲病夫”?
新預算草案對執政聯盟的三方都構成制約。社民黨被迫削減“國民金”,自民黨不得不同意&&塑料製品稅和煤油稅,綠黨則必須削減對光伏産業和能源轉型的投資。執政聯盟為此纏鬥近一個月,也對德國經濟構成負面影響。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爾格·克拉默&&,聯邦政府的預算危機令許多企業感到不安,這也預示着德國經濟將在冬季出現一定程度萎縮。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警告稱,德國的預算危機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阻礙歐洲經濟發展。這場危機已讓人們對其計劃支出産生質疑,如果未來幾年德國的投資和支出減少,將不可避免地對歐盟經濟産生負面影響。
相較於宏觀經濟,普通個體遭受的陣痛更加真實。如前文所述,為了彌補來年預算的漏洞,執政聯盟正在努力“找錢”。無論削減“國民金”、&&新稅種,還是取消農業稅收減免、取消能源補貼乃至削減父母津貼,對普通人而言都絕不是好消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德國的經濟總量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然而,分析人士認為主因是日元貶值。《經濟學人》甚至撰文稱,德國或將再次成為“歐洲病夫”。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德國就一度被貼上該標籤。此後,德國政府推出一系列結構性改革,增加了700萬個就業崗位,在經濟危機中創造了就業奇蹟,保障了經濟的穩健發展,從而撕下了“歐洲病夫”的標籤。
反觀現在,德國經濟陷入技術性衰退,執政聯盟面臨嚴峻考驗。而且,當前的執政聯盟還面對一個比經濟困境更加棘手的難題:人們對聯邦政府,尤其對總理朔爾茨的滿意度不斷走低。2023年12月17日公布的“周日趨勢”民調顯示,目前執政聯盟三個政黨的總和支持率只有32%,在野黨中僅聯盟黨(32%)憑一己之力就能與之抗衡。
越來越多的媒體評論稱,“紅綠燈”執政聯盟看起來就像一個“正在解體的項目”,它們現在只是因為害怕被選下去而抱團取暖。德國電視一台11月公布的“德國趨勢”民調顯示,41%的德國公民支持在本屆政府任期結束前提前選舉,贊成本屆政府繼續執政的人僅為31%,不足三分之一。
來源:2023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