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遭遇“腸梗阻”

2024-01-02 07:16:29 來源: 《環球》雜誌

 

2023年9月4日,輪船停泊在巴拿馬科隆附近海面等待通過巴拿馬運河

 

  由於設計老舊,巴拿馬運河已難以滿足當今海運需求。也正是看到跨洋海運貿易的巨大潛力,巴拿馬運河的周邊國家開始尋求修建替代工程。

文/陳運森

編輯/馬琼

  巴拿馬運河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自開通以來就在全球貿易和交通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來,巴拿馬運河的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引發全球關注。

  2023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造成拉丁美洲多國持續乾旱,使得巴拿馬運河出現缺水危機。受此影響,巴拿馬當局推出諸多限行措施,導致運河口附近出現船隻擁堵現象。

先天設計為缺水埋下“禍根”

  巴拿馬運河缺水與其運作原理直接相關。與蘇伊士運河這類海平式運河(運河的兩頭海平面基本處於同高度,全河道也無明顯水位差問題,且全河道水面高度基本與海平面同高,不需要依靠水閘來解決水位差問題)不同,巴拿馬運河高出海平面26米。

  作為水閘式、階梯式運河,巴拿馬運河沒有挖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而是用一條航道連接了陸上數個淡水湖泊。運河兩側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平面高度也不一致,由於海水密度、洋流以及地球自轉産生的地轉偏向力等影響,太平洋整體水位比大西洋高出約50厘米。

  由於高低落差的存在,巴拿馬運河採用了分級船閘的方式,船舶進入船閘後,船閘通過蓄水將船舶抬升,每個閘室抬升船舶8.5米左右,在經過3個閘室的3次抬升後,船舶駛入海拔26米的加通湖(巴拿馬中部的人工湖),通過加通湖後再以同樣的方式進行3次階梯式下降,直到水位與海平面持平。

  每艘船舶通過運河時都需要消耗約2億升淡水,雖然並非所有的水都會浪費掉,但船舶通過船閘時會伴隨着船閘的開闔,每次都會有數百萬升淡水流入大海。

  例如一艘來自大西洋的貨輪,想要通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太平洋,需要先進入航道,一路航行11公里左右駛至加通水閘,船隻在3座水閘的作用下升高26米進入加通湖,進入加通湖後的船需要通過一段人工渠航行至新的水閘點,再經過3個水閘依次降低高度,通過水平航道後駛入太平洋,從第一道船閘起算,船舶通過運河一般需要8~10小時。

極端天氣加劇通航難度

  2023年以來,由於厄爾尼諾現象造成持續乾旱,進入雨季後巴拿馬降水量較往年大幅減少,加之高溫天氣進一步增加了蒸發量,使巴拿馬運河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部分運河湖泊甚至瀕臨乾涸。

  降水不足導致加通湖水位嚴重下降。據監測,2023年9月,加通湖的水位降至24.2米,低於近年來平均26.6米的同期水位。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稱,10月份記錄的降水量是195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為解決嚴重的缺水問題,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對船舶通行實施了嚴格的管控措施。

  一是從2023年2月15日起,對長度超過125英尺(1英尺約合0.3米)的船舶徵收1萬美元“淡水費”,並根據船舶通過加通湖時的水位,收取1%~10%的可變費用。國際航運公會(ICS)預計,此舉將使途經巴拿馬運河的船舶通航成本增加15%。

  二是從2023年7月30日起,限制通過運河的船隻數量為每天32艘,從11月開始減少為每天24艘,至2024年2月削減至18艘,僅為正常運力的一半。

  三是調減船隻的吃水深度,規定為不超過44英尺,這樣一來大型貨輪必須削減載貨量,才能順利通過運河。部分船舶在進入閘道前還需卸下部分貨物,通過陸路運輸將其送至運河另一邊,再裝載上船繼續海運。

  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還宣布,由於遭遇持續嚴重的乾旱,考慮將2023年7月底開始實施的運河限行措施延長到2024年9月。

  由於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採取的限行措施,運河出現了嚴重的擁堵,經由巴拿馬運河的船舶平均等待時間,從不到一週延長到近一週半。為應對過往船舶的“抱怨”,巴拿馬運河管理局組織了“插隊”拍賣會,對優先過河權進行特別拍賣。最新的一次船舶優先通過權拍賣價,也就是“插隊費”創下了近400萬美元(1美元約合7.18元人民幣)的紀錄,大幅抬高了過境貨物的運輸成本。

  巴拿馬運河作為地區交通運輸的“大動脈”之一,缺水帶來的影響已經開始蔓延。秘魯能源和礦業部宣布,受巴拿馬運河危機影響,秘魯的燃料進口船已經出現嚴重延誤,加之國內加工廠的維護等因素,能源和礦業部已在和能源供應商溝通,制定新的運輸和庫存調節方案以確保能源供應。

  此外,巴拿馬運河的高昂通行費和漫長等待時間,使得越來越多的液化天然氣托運人不得不另選航線,不惜為此多航行近6000&&,這也使得全球能源貿易路線正在發生改變。同時,巴拿馬運河的限制措施已經導致幹散貨運輸出現巨大變化。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全球評級公司的分析顯示,2023年10月在美國海灣地區至亞洲航線運輸中,經由蘇伊士運河的船舶佔比已從1年前的23%上升至83%。

  巴拿馬運河擁堵並不是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貿易的特例,歐洲國家近年來也面臨着類似挑戰。繼2018年和2022年兩個低水位期後,2023年萊茵河部分河段水位再因乾旱天氣無法滿足滿載貨船的通行要求。萊茵河水位下降影響了德國企業經營,進而拖累德國經濟。在2018年萊茵河低水位期,德國國內生産總值下降0.4%;2022年,德國水域運輸1.82億噸貨物,同比減少6.4%。

未來的選擇

  巴拿馬運河承擔着全球約5%的貿易貨運量,美國與亞洲之間貿易貨運量的23%需要通過這條運河。但由於設計老舊,巴拿馬運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現代海運貿易的發展瓶頸——巴拿馬運河僅可通航7.6萬噸級的貨輪,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海運貿易的需要。許多不符合“巴拿馬運河”通行標準的貨輪不得不繞行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

  隨着世界經貿交流的擴大、海上運輸日益繁忙、造船技術快速發展,巴拿馬運河已難以滿足當今海運要求。也正是看到跨洋海運貿易的巨大潛力,巴拿馬運河的周邊國家開始尋求修建替代工程。比如,墨西哥特萬特佩克地峽洲際走廊已於2023年9月份起試運行,通過鐵路、公路和港口的綜合建設,它連接墨西哥灣和太平洋,從而可以繞過巴拿馬運河,增強墨西哥在全球貿易中的連通性和競爭力。

  短期來看,海運仍是全球大宗商品運輸最高效的方式,現在的堵塞也許能通過繞遠路、陸路運輸暫時緩解,但長期來看,還需要各國各地區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極端天氣的發生保障航路通暢、貿易安全。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來源:2023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