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和德國文化溫暖相遇

2023-12-29 07:14:40 來源: 《環球》雜誌

 

2023年德國電影展主視覺海報

  “幽默分不同種類,可能中國觀眾不一定能立即感受到德國電影的幽默,德國觀眾也不一定能立即感受到中國電影的幽默,這就更體現出我們提供影展等交流&&的重要性。”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編輯/林睎瑤

  不久前,2023年德國電影展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等地舉辦,在寒冷冬天裏端上一桌暖心德國大餐。本屆德國電影展不售票,觀眾也無需線上預約,免費入場,先到先進。

  中國觀眾的熱情讓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歐彬(Robin Mallick)感到欣喜。“看到包括喜劇、紀錄片、戲劇改編等各種類型的電影吸引了這麼多熱情的觀眾,我受到很大鼓舞。映後訪談中包括電影人、學生、影迷在內組成了一個非常棒的觀眾群體,他們的提問和評論讓影片主創印象深刻。”歐彬對《環球》雜誌記者説。

  這個冬天,包括德國電影展在內的多個德國文化相關活動在北京及中國其他一些城市舉辦。中國的文藝愛好者們得以推開一扇扇門,走進或熟悉或未知的德國文化世界。

電影增進交流與了解

  本屆德國電影展開幕影片《憶夢記》講述了在精神病院長大的男孩一邊成長一邊與身邊人告別的故事,以輕鬆的幽默和點到為止的傷感向觀眾呈現了一個普通德國家庭的生活;紀錄片《格雷戈爾夫婦—跟我來電影院吧》創造性地聚焦影評人、策展人而非電影創作者,將格雷戈爾夫婦80年的生活史與百年電影史結合起來,展示電影和電影院可以成為一個美妙的世界之窗;設定新穎的《戲夢空間》營造了一個神奇的電影空間,生活在這個空間裏的人物分成主角、配角、廢角等,音樂、剪輯等都以具象體現,讓觀眾耳目一新……本屆德國電影展為中國影迷帶來12部類型不一的德國影片以及多場映後訪談。

  擔任本屆德國電影展選片顧問的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迅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我們在選片的時候一方面會考慮影片的藝術性,另一方面也會考慮影片能否雅俗共賞,因為有的片子藝術性非常強,觀眾可能‘吃’不下來。比如《戲夢空間》這個電影,導演非常知名,大家都是衝着她來的,電影既有深度又有形式感,而且劇情也比較好理解,大家接受度就比較高。但《音樂》這個電影,結構比較松散,很多觀眾‘吃’不下這種風格,但其實這個‘現代俄狄浦斯’的故事沒有在影片中揭露悲劇而是將悲劇感留給觀眾,表明了古希臘悲劇在當代的終結,我自己還是比較偏愛這部的。”

  歐彬本人更偏愛紀錄片《起舞的皮娜》。影片展現了現代舞編導大師皮娜·鮑什的藝術如何影響當今年輕一代舞者,讓觀眾看到舞蹈的力量。“我出生在皮娜·鮑什曾經工作過的城市,我看過她的很多表演。我認識《起舞的皮娜》這部影片中的多數評論者,而且我看到德國德累斯頓和塞內加爾的兩個非常不同的舞蹈作品交會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印象非常深刻。”

  歐彬對記者説,他也非常喜歡《格雷戈爾夫婦—跟我來電影院吧》這部影片,“是的,我喜歡紀錄片。格雷戈爾夫婦可以説是德國電影界最著名的影評人了,我見過他們幾次,他們的故事也展現了過去90年來德國發生了什麼,包括戰爭、柏林墻的倒掉等等,他們可以説是德國電影史的一個重要篇章。”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大廳

  本屆德國電影展由德國電影協會和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聯合舉辦。德國電影展舉辦至今,已經展映了上百部影片,影片類型多樣,包含了劇情片、紀錄片、喜劇、驚悚片、實驗影像、互動電影等。德國電影展旨在持續地為中國觀眾帶來最新的德語新作,為身處兩國的影迷和創作者搭建交流的&&。

  德國電影協會中國代表安珂(Anke Redl)對記者説,“德國電影展已舉辦超過10年,對推動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在世界存在眾多問題且時而交流不暢的情況下,我覺得電影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和基礎。”

到歌德學院坐一坐

  歐彬向《環球》雜誌記者介紹,除了德國電影展這樣一個媒介,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日常還會舉辦很多文化活動,“比如我們會選擇一些德語戲劇文本,將其翻譯成中文,邀請中國本土劇團來這裡讀劇。這些劇本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2022年9月我剛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參加了一個讀劇活動,讀劇結束後的討論環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就在不久前,作為2023年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戲劇在讀”的一部分,戲劇導演李建軍和他的新青年劇團將卡夫卡的短篇小説《鄉村醫生》改編成劇本《一個鄉村醫生的噩夢》,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進行讀劇表演。

  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卡夫卡用德語進行書寫。《鄉村醫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鄉村醫生要從家裏出發,去十里外的村子給人看病,但是沒有可以拉車的馬而無法出行,正當醫生一籌莫展的時候,兩匹馬在醫生的豬圈裏出現了,馬車載着醫生出發了,從此他坐在人間的車子上,駕着非人間的馬,四處奔波,飽受折磨,永遠也回不到出發的地方。

  雖是讀劇,但演員沒有拘泥於座椅,而是通過極具表現力的舞&調度,讓現場觀眾享受了一場堪比舞&演出的戲劇呈現。

  讀劇結束後,李建軍與長期從事卡夫卡研究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教授任衛東進行了對談以及與觀眾進行互動。對談從卡夫卡的生平和創作聊起,討論卡夫卡的不安感來自哪,為什麼卡夫卡的作品在今天也能創造如此多的共鳴,為什麼卡夫卡的世界值得我們細讀和重讀。

  歐彬&&,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對戲劇極為關注,“比如,我們和柏林戲劇節合作,每年從戲劇節‘最值得關注的10部作品’中選擇幾部,引進到中國進行演出。即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選擇了戲劇影像放映及視頻連線訪談的形式。”

  不久前,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的支持下,2022年柏林戲劇節最值得關注劇目之一——由克裏斯托弗·盧平執導、德國波鴻劇院製作出品的《新生活:我們終將何去何從》在北京天橋藝中心和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

導演李建軍(左)指導演員們排演《一個鄉村醫生的噩夢》

  簡約的舞&,一直亮着的燈,兩男兩女四位演員隨意走到舞&上——完全不是演出隆重開場的樣子,隨着演員們時而面向觀眾自白,時而對話、交替問答,作品的設計才顯露出來:四位演員扮演的都是但丁。導演盧平以當下視角、德國戲劇語言對但丁《新生》《神曲》進行解讀。《新生活》在北京和上海引起觀劇熱潮,足見中國觀眾對德國戲劇的重視。

  歐彬向記者介紹,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的空間向公眾開放,所有有興趣到這裡舉辦活動的人,都可以提出申請,“我們歡迎大家使用我們的空間,在這裡交流、討論問題。”

  這座包豪斯風格建築,有着獨特的扇形屋頂設計,窗子開闊明亮,大廳裏的書籍可以隨意翻閱。如果你正好在798逛累了,不妨走進去,坐下來翻翻書、歇歇腳,説不定還會偶遇一場有趣的活動。

愛思考,也愛幽默

  歐彬對《環球》雜誌記者説,“德國有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如叔本華,而中國也有很多非凡的思想家。我們試着提供一個&&,讓大家對思想家、作家、電影創作者進行討論,尋找共識、不同甚至爭議。”

  《新生活:我們終將何去何從》就是盧平借但丁作品進行的對當下人類內心困境的思考。也是在近期,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哲學—戲劇節,其中立陶宛導演圖米納斯和中國演員合作、改編自德國思想家和作家歌德同名小説的戲劇《浮士德》,為中國觀眾帶來一場哲學和戲劇糅合的精神盛宴。

  “在戲劇《浮士德》中,無論是浮士德博士從受引誘到昇華的過程,還是魔鬼的靈動狡詐,以及陷入近乎哀傷的愁思,都呈現齣戲劇在展現人性的深幽之境裏的巨大張力。這種張力也正是‘哲學—戲劇’所要追尋的可能空間,它具有無限的深度,當哲學把自己也看成是劇場中的戲劇,戲劇也不再僅僅把自身看成是表演,屬於未來新思想的形態就必然出現。戲劇《浮士德》為我們展現了這一未來的雛形。”復旦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祁濤如此評價。

  安珂對記者説,德國人的確給人一種嚴格、嚴肅、缺乏幽默感、愛喝啤酒的固有印象,“但是通過德國電影展,你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德國人,片單中有討論社會議題的嚴肅電影,也不乏喜劇片,從中可以感受到德國人的幽默。”

  而歐彬認為,“幽默分不同種類,可能中國觀眾不一定能立即感受到德國電影的幽默,德國觀眾也不一定能馬上感受到中國電影的幽默,這就更體現出我們提供影展等交流&&的重要性。”

來源:2023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