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乾旱中的亞馬孫

2023-12-28 07:44:19 來源: 《環球》雜誌

亞馬孫州內格羅河因乾旱水位下降,河岸露出了古代岩石石刻

  很多當地居民以捕魚販魚為生,為了保護魚類,他們在乾旱時會停止大規模捕撈,這影響了他們的生計。還有不少當地人從事旅游業,但乾旱阻斷了游客往來的水路,一些深入雨林的木屋不得不關門歇業。

文/《環球》雜誌記者 李芮 夏晨(發自馬瑙斯)

編輯/劉娟娟

  卡拉斯從小生活在圭亞那境內的亞馬孫雨林裏。在那裏,他的父親教他如何辨識有用和有毒的植物,他與金剛鸚鵡、松鼠猴做朋友。長大後,他來到巴西亞馬孫州,在那裏安家,成為了一名亞馬孫雨林游的英文嚮導。

  2023年,亞馬孫雨林遭遇了百年罕見的乾旱。卡拉斯連連搖頭,期盼雨季早點來臨。

裸露的河床

  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日前在阿聯酋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發布報告稱,“2023年厄爾尼諾現象大大增加了破紀錄高溫的可能性,在陸地和海洋引發更多極端高溫,挑戰更加嚴峻。”

  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雨林,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遭遇百年罕見的乾旱,水位下降不僅使亞馬孫流域部分湖泊近乎乾涸,也使一些當地村落面臨成為“孤島”的風險。

  亞馬孫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孫盆地,雨林面積達550萬平方公里,其中60%位於巴西境內。我們從巴西亞馬孫州州府馬瑙斯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進,驅車約兩小時抵達亞馬孫河主要支流內格羅河南岸的帕裏卡圖巴鎮,從這裡換乘快艇,駛入內格羅河逆流而上。

  由於乾旱,河兩岸露出大片大片的河灘。我們的嚮導卡拉斯把它們稱作“亞馬孫的傷疤”。快艇行駛了一個多小時,明顯感到水位下降,河面不斷變窄。

  在靠近阿卡賈圖巴湖水域時,時不時可見部分裸露的河床。當地居民在水位較深處每隔約20米豎立一個標記,以便來往船隻在低水位季節沿着標記行駛,避免船隻擱淺。我們的快艇駕駛員弗拉維奧·錫凱拉坎普斯緊盯標記,小心翼翼地沿着深水位路線行進,不敢有絲毫大意。

  雖然駕駛員已足夠小心,但由於水位太低,我們乘坐的8人座快艇吃水較深,引擎還是絞入了太多泥沙,一度無法工作,要靠另一隻小船牽引。小船船主用一根牽引繩將快艇船頭連在小船船尾,啟動小船的發動機全力拖拽;我們同時手划船槳助力前行。水面下1米多處,船槳就能觸到深褐色泥漿。

  弗拉維奧是亞馬孫雨林阿卡賈圖巴村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告訴我們,亞馬孫的雨季通常從11月持續到次年4月,但2023年整個11月幾乎沒有降水。

  快艇繼續行駛了約一小時,我們終於抵達了亞馬孫雨林裏的一片“高地”,那裏有十幾間小木屋。離艇上岸,土地因乾旱片片裂開。我們又爬上四五米高的土坡才抵達木屋。弗拉維奧告訴我們,2022年時,豐溢的河水淹沒了這整片土地,快艇可以直接停到木屋旁,現在水位太低,才露出一片片乾涸的土丘。

  據《科學美國人》網站2023年11月22日報道,在巴西馬瑙斯附近的亞馬孫雨林,內格羅河部分流域水深降至12.7米,創下120年來的最低水平。

消失的動物們,擱淺的“漂浮屋”

  乾旱給亞馬孫流域動物的生存帶來巨大挑戰。弗拉維奧告訴我們,水位下降使得河水內氧氣不足,讓當地以粉紅膚色著稱的“粉紅海豚”和很多魚類窒息。一條常在他們村鎮附近活動的“粉紅海豚”,2023年10月就因水位太淺陷進泥沙而死亡。

  “粉紅海豚”雖然長得像海豚,但並不是海豚。準確來講,它的名字叫“亞馬孫河豚”,生活在亞馬孫河流域的淡水中。

  與“粉紅海豚”一起游泳,是亞馬孫雨林探險的特色項目。第二天,從小木屋出發,快艇開了約半小時,我們抵達一處“漂浮屋”,屋主人準備呼喚“粉紅海豚”現身。

  豚類生存狀況被視為環境健康的“指示器”。巴西馬米勞阿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巴西分會數據顯示,2023年9月最後一週,亞馬孫河特費湖發現153頭豚類和大量魚類死亡。世界自然基金會巴西分會生物保護專家瑪麗安娜·帕紹阿利內·弗裏亞斯説,“特費湖發生的事情令人震驚,失去這些動物將關係到當地整個生態系統。”

  卡拉斯問我要不要下水和海豚共泳。因我抹了防曬霜和驅蚊水,擔心近距離接觸時這些物質會對“粉紅海豚”有影響,我選擇了在漂浮屋遠觀。

  只見“漂浮屋”裏走出一名小夥兒,提着一桶新鮮的魚游到河中,掏出一條魚,用魚尾巴“啪啪啪”打水。不到一分鐘,平靜的河面便出現幾條波紋,露出幾個小小的三角形背鰭。小夥兒把魚餌抬高到水面之上,循着魚香味,一個小腦袋露出水面,緊接着是“粉紅海豚”恰如其名的呈淡粉紅色的軀體。

  我們總共見到4條海豚,身長1米左右。卡拉斯説,它們都是海豚寶寶,目測只有幾個月大。因乾旱造成水位下降嚴重,成年海豚會游到更深更廣闊的水域覓食。2023年10月不幸死去的海豚,就是在游經一片低水位水域時陷進了泥沙,擱淺窒息而亡。

2023年11月17日在巴西亞馬孫州阿卡賈圖巴湖畔拍攝的乾旱土

  亞馬孫可持續發展基金會總負責人維爾吉利奧·維亞娜近日接受沙特“阿拉伯新聞網”採訪時&&,“亞馬孫地區2023年遭遇了自1903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而且該地區可能變得越來越乾旱,難以成為動物健康的棲息地或農田。”

  乾旱還嚴重影響了生活在雨林中的原住民。內格羅河支流兩岸有不少當地人居住在“漂浮屋”,這是一種用上百個空塑料大桶和長樹榦托起的木屋,用繩索固定在河岸附近的水面上。然而,由於水位下降,河水不斷向河面退縮,一些“漂浮屋”變成了“地上屋”。

  很多當地居民以捕魚販魚為生,為了保護魚類,他們在乾旱時會停止大規模捕撈,這影響了他們的生計。還有不少當地人從事旅游業,但乾旱阻斷了游客往來的水路,一些深入雨林的木屋不得不關門歇業。更糟糕的是,一些村莊變成了“孤島”,只能靠政府空投物資維繫生活。

  亞馬孫州民防部門&&,截至2023年10月16日,已有超過48萬人受到旱情影響。聯邦政府為此向受災地區運送緊急援助物資。

在“不可逆臨界點”剎車

  儘管挑戰重重,但巴西總統盧拉仍然在COP28上重申了該國到2030年終止非法砍伐森林的目標。

  “我們調整了氣候目標,比許多發達國家的目標更加雄心勃勃,我們要大幅減少亞馬孫地區的森林砍伐量,並在2030年之前將其降至零。”盧拉説。

  在過去十餘年間,多種因素造成亞馬孫雨林面積大幅縮減,比如農牧業。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之一。據環保組織Imazon的數據,1985~2020年間,巴西被砍伐的亞馬孫森林面積中,86%成了牧場,但其中63%已經退化,嚴重限制了土地生産力,農民便砍伐和開闢更多更深處的雨林,而這些地區往往是瀕危生物種群的棲息地。

  另據多家媒體報道,過去十餘年間,修建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興建大型水電站、非法盜採林木、礦産開發等人為因素,對亞馬孫雨林的水資源造成了污染,破壞了當地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影響了亞馬孫雨林的生態環境,導致更多洪水和乾旱等極端氣象災害的出現。

  對此,盧拉在COP28上提出,將在未來十年內再生約4000萬公頃枯竭的牧場,這一面積與瑞典國土面積相當。這項“再生計劃”旨在提升現有牧場的生産力和可持續性,以避免繼續破壞亞馬孫雨林。具體內容包括:政府鼓勵農民將補貼貸款投資於提高牧場生産力或將牧場改造為農田,實行土壤恢復、免耕種植,使用更環保的肥料和殺蟲劑,等等。

  對此,巴西農牧業聯合會稱,農民們已經準備好“為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作出貢獻”。

  “保持森林存在是完全可行的,我們有(其他)土地種植需要的東西。”盧拉強調,巴西還啟動了一個“亞馬孫恢復項目”,該項目將資助在亞馬孫雨林南部和東部邊緣的“森林砍伐弧線”重新造林,巴西開發銀行宣布初始資金為10億雷亞爾(約合2億美元)。巴西環境部官員法維奧拉·澤爾比尼説,“巴西的森林和農田恢復計劃是齊頭並進的。”

  此外,巴西還準備實施歐盟關於禁止與砍伐森林相關商品的新規定。

2023年10月24日,在巴西亞馬孫州的卡雷魯達瓦爾澤亞,當地居民搬運人道援助物資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2023年12月8日公布的初步衛星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巴西亞馬孫雨林砍伐面積為4977平方公里,比2022年同期下降50.5%,是201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事實上,在2021年舉辦的COP26上,就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宣布加入《關於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導人宣言》,承諾到2030年停止和扭轉森林砍伐趨勢,如果能嚴格執行,將意味着全球約90%的森林能夠得到有效保護。

  科學家指出,在抵禦全球變暖的過程中,樹木是人類的主要“防禦工具”之一。它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充當碳匯,據估計,樹木每年吸收了全球2/3的二氧化碳。

  2023年8月亞馬孫合作條約組織巴西峰會上,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圭亞那、秘魯、蘇裏南和委內瑞拉八個成員國承諾,阻止世界上最大的雨林走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八國共同簽署了《貝倫聲明》,制定了一份近萬字的路線圖,以結束森林砍伐、打擊有組織犯罪、促進可持續發展。

  儘管2023年以來,各方在保護亞馬孫雨林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該地區仍在艱難應對這場破紀錄的乾旱。科學家們&&,這場乾旱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到2026年。

  第三天,我們即將離開亞馬孫雨林的時候,迎來了一場甘霖。雨下得不大,時間也不長,但卡拉斯和弗拉維奧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雨季快點來吧!”我們和他們一起在雨中呼喊。

來源:2023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