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茵河遭遇氣候之殤

2023-12-12 14:39:06 來源: 《環球》雜誌

 

2022年8月29日,在德國西部瓦爾德克附近的埃德爾湖,一處浮碼頭附近的湖水已完全乾涸

  “萊茵河是德國經濟的命脈,它的通航既是維持繁榮、又是保護氣候的手段。沒有水就沒有船,沒有船就沒有經濟,沒有經濟就沒有轉型。”

文/《環球》雜誌記者 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如果你看到了我,那就哭吧。”2022年,德國旱情嚴峻,河流水位急劇下降,刻有警示語的“飢餓石”露出水面。

  “飢餓石”在中歐地區是一種常見的水文地標,通常由15至19世紀的德意志人豎立,用以紀念饑荒和發出警告。乾旱年代,人們將這些石頭嵌入河床,標記水位,以此警告後世:如果水位下降至此,人們就要再度忍受饑荒。

  歐洲的幾大河流不僅提供自然景觀、維持生態平衡,更是重要的經濟命脈。然而,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這些河流大都面臨水位下降的問題。在德國,萊茵河因為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其水位變化備受關注。

  越來越異常的氣候,正在使萊茵河遭遇危機——夏季炎熱、乾旱,萊茵河多河段出現歷史水位低點甚至逼近最低點;然而進入冬季,尤其是11月21日這天,萊茵河德國杜伊斯堡段突遭洪水氾濫,部分河岸被洪水淹沒,這和氣溫升高導致的積雪融化有很大關聯。但總體看,萊茵河的水位正在不斷下降。

“父親河”與“生命線”

  萊茵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自南向北流經瑞士、德國和荷蘭等多個國家,最終注入北海,是歐洲第一大河。歷史上,由於萊茵河交通便利,沿河形成了布魯日、安特衛普與鹿特丹等許多歐洲早期城市。萊茵河的名字與英語“河流”一詞同源,早在羅馬人統治歐洲之前,凱爾特人就已經將萊茵河稱為“萊茵父親”。

  萊茵河也是德國境內最長的河流。單從文化角度講,萊茵河之於德國,猶如黃河之於中國。2000年前,日耳曼人尚未建立國家時,羅馬人就在萊茵河畔開闢了一塊殖民地,它就是今日德國經濟重鎮科隆的前身。200年前,德意志人民族意識高漲,浪漫主義運動如火如荼,萊茵河為無數詩歌和繪畫注入了靈感,成為德國浪漫主義乃至德意志人民族性格的象徵。德國詩人海涅曾説:“我是自由的萊茵河的更為自由的兒子,在它的岸上安放過我的搖籃。”

  今天的萊茵河,在德國眾多經濟領域扮演着關鍵角色:它孕育了許多知名葡萄酒産區,為水力發電提供動力,同時還是貫穿南北的天然航道。萊茵河通過運河與塞納河、易北河和奧德河等歐洲大河連通,構成一張四通八達的航運網,對穀物、礦物、化學品以及石油産品等原材料的運輸至關重要,堪稱歐洲經濟“生命線”。

  然而,由於氣候變化,萊茵河水位在近5年裏多次大幅下降,貨輪無法滿載通行,經濟受到拖累。2018年,德國夏季遭遇罕見乾旱,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分析稱,水位過低導致該年德國工業産值下降1.5%,而工業産值約佔德國經濟總産出的25%,如此算來,國內生産總值因河流缺水下降0.4%。2022年和今年,德國水情監測機構再度鳴響警報,萊茵河缺水重回大眾視野並引發焦慮。

氣候變暖致水位下降

  按照德國內河運輸協會的説法,萊茵河是迄今歐洲最重要、最繁忙的內陸水道,承擔了德國內河航運80%的運輸量。小城鎮考布鄰近萊茵河中段,是監測萊茵河水情的重要節點。此處的平均水位通常約為2.4米,然而今年年中時降至1米以下,最低時甚至只有85厘米。

  德國聯邦水文研究所&&,在中歐地區,河流水位下降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取決於春夏降水和冬季降雪多寡,但目前德國水道的水位“低於前些年的平均值”。

  氣候變化是歐洲河流水量驟減的主因。這不僅僅發生在德國,也是全歐洲共同面臨的挑戰。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歐洲過半地區受冬夏嚴重乾旱影響。

  近年來,歐洲夏季炎熱少雨。在當地新聞報道中,歐洲每年都在經歷“幾十年來最熱的夏天”。今年6月,歐洲南端的西西裏島和撒丁島氣溫升至48攝氏度,是歐洲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溫。另一方面,由於氣候變暖,歐洲連續過“暖冬”,降雪不足導致高山雪線升高。4月,意大利“環保組織聯盟”警告稱,近幾個月阿爾卑斯山的降雪量比長期平均水平減少53%。

  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內陸水道運輸貨物總量為1.82億噸,同比下降6.4%,是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最低運輸量。聯邦統計局報告稱:“導致這一低值的原因可能是重要運輸貨物産量下降,以及2022年8月河流水位過低。”

  情況仍在惡化。歐洲環境署今年6月發布新聞公報稱,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熱浪、乾旱等極端天氣頻發或成歐洲夏季常態,歐洲必須為更頻繁、更嚴重的乾旱做好準備。長期氣候模型預測,南歐和中歐將更乾旱和炎熱。

生態、經濟承受壓力

  萊茵河缺水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生態學家認為,由於萊茵河水量減少,鳥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將逐步消失,同時水位過低會讓河水升溫更快,導致氧氣平衡出現問題,助長有毒藻類繁殖,令生態系統進一步承壓。另外,河流中的水越少,污染物濃度就越高,河流污染治理就越困難。

  經濟方面的影響更令人擔憂。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環境部長奧利弗·克里舍爾曾説:“萊茵河是德國經濟的命脈,它的通航既是維持繁榮、又是保護氣候的手段。沒有水就沒有船,沒有船就沒有經濟,沒有經濟就沒有轉型。”

  今年夏季,萊茵河雖然沒有停航,但貨輪無法滿載航行,只能發揮25%至35%的運力,航行速度也更慢,運輸成本因此大幅增加。6月從鹿特丹到卡爾斯魯厄的液化氣運輸價格約為每噸20歐元,7月猛漲至114歐元。

  按照業內常識,只有考布測量點水位在1.5米以上時,貨輪才能發揮全部運力,而在乾旱嚴重的2022年,考布測量點水位甚至降至48厘米。據計算,如果考布測量點水位降至40厘米以下,企業選擇航運就會虧本;當水位持續30天低於78厘米的臨界線時,德國全國工業産值就將下降約1%。

  內河航運在德國原油和煤炭運輸中佔比約為30%。俄烏衝突爆發後,保障能源供應就已成為難題,萊茵河沿岸的鋼鐵、石油和化學工業等能源密集型産業的大部分卻偏偏要依賴內陸航運。今年,德國經濟持續低迷,陷入技術性衰退,萊茵河水位過低令經濟難以復蘇,甚至讓疲軟的經濟遭受更大損害。

  國際相關研究表明,氣候模式預估結果顯示,如果當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態勢得不到有效緩解,預計到2100年萊茵河平均徑流量將減少5%至40%。

  2019年,德國聯邦數字化和交通部通過了“萊茵低水位”行動方案,旨在完善水位預報、優化水陸貨運並加快相關法律通過,盡快消解萊茵河中下游運力不足的問題。

  而企業也不得不採取行動,降低因水陸貨運受阻帶來的風險。比如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就改用火車和卡車運貨;塑料製造商科思創採用了把部分生産線轉移到比利時的應急方案;一些製造商紛紛囤積物資;公用事業公司開始儲存額外的燃料;貨運運營商則紛紛整頓船隊,找來能夠在淺水航行的駁船。

  種種昂貴且繁瑣的辦法,旨在避免大範圍停運,但這樣的困境會越來越頻繁。正如11月下旬萊茵河德國杜伊斯堡段遭遇了洪水災害,山頂積雪融化帶來的洪水預示着更加溫暖的冬季,以及更少的降雪量。而這一切將導致來年更為乾旱的夏季,萊茵河的水量將難以維持。

來源:2023年12月1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5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