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共服務“拉胯”背後
2022年11月16日,志願者在英國倫敦的社區食品站為顧客服務
醫療體系的巨大危機只是英國糟糕的公共服務中較為顯性的一項。
文/《環球》雜誌記者 趙修知(發自倫敦)
編輯/黃紅華
在英國,“看病難”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曾經被英國民眾視為國寶的國民保健制度(NHS)正陷入危機之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僅英格蘭地區,等待非緊急醫療服務的人數就達到777萬,積壓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醫療體系的巨大危機只是英國糟糕的公共服務中較為顯性的一項。
比十年前表現更差
全球知名研究公司益普索近日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對公共服務的看法不斷惡化,而且對未來走勢並不樂觀——78%的人認為公共服務的質量在過去5年裏變得越來越糟,約80%的人對政府的治理方式不滿意,75%認為目前的政策長期來看並不會改善英國的公共服務狀況。
英國智庫機構“英國政府研究所”公布最新研究稱,當前英國大多數公共服務的表現比新冠疫情開始之前還差,比2010年差更多,醫院、全科診所、監獄、法院等領域的情況尤其嚴峻。
醫院在所有主要績效指標上的表現都很差。醫療服務等待名單繼續拉長,從疫情發生前的460萬人增至近780萬人。急診室的候診時間也越來越長,數據顯示,急症病人僅56.7%能夠在4小時內入院、轉院或出院。今年2月,10%的英國急診患者的等待時間超過12小時。
刑事法庭積壓案件創下歷史新高,今年6月達到64709起,遠高於2020年3月的40826起。報告認為,考慮到積壓案件更加複雜,“真實積壓”的案件可能達到近9萬起。
監獄方面也壞消息不斷。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英國監獄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長,情況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監獄人口遠超過合理住宿水平,繼續接近確保維持囚犯安全的上限。司法部預計囚犯人數的增長速度是監獄容量的3倍。
投資不足拉低公共服務質量
“英國政府研究所”研究員斯圖爾特·霍迪諾特將公共服務下降問題歸結為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英國政府實行的緊縮政策。他以NHS為例説:“過去十年,由於缺乏資金投入,NHS的檢測能力受到極大限制。疫情也的確産生了巨大影響。但可以看到在2010年代NHS的表現就已經大受影響。它從一開始就缺乏彈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英國公共財政狀況急劇惡化,連續出現鉅額財政赤字,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産總值之比不斷上升。為應對財政危機,當時由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推出財政緊縮政策,大幅削減公共開支,增加稅收,並推動一系列福利及社會政策改革。2010年至2019年,英國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將近十年。
這是8月15日顧客在英國埃姆斯伯裏一家超市購物的資料照片
“英國政府研究所”指出,數十年的公共投資不足對公共服務産生了嚴重影響——教師、護士、醫生和社會工作者不得不使用陳舊的電腦、過時的軟體,在搖搖欲墜和狹窄的老建築中進行工作。
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的數據顯示,長期以來,英國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投資持續低於同等富裕國家。英國公共投資水平在經合組織國家中一直處於排名最靠後的三分之一。英國過去20年的公共投資水平如果要達到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需要增加5000億英鎊。
專家指出,公共投資不足不僅影響了公共服務的質量,還阻礙了英國的整體經濟發展,包括公共投資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影響企業信心,基礎設施老舊、交通擁堵嚴重拉低經濟活動效率等多個方面。
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喬治·迪布説:“如果説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引擎,那麼投資就是它的燃料。但英國的油箱已經空了,它正在損害經濟增長,加劇不平等,並減緩凈零排放和能源安全的進展。”
三難題令公共服務“雪上加霜”
如果説英國政府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是過去十幾年的常態,那最近兩年英國整體情況的惡化更令政府頭疼。
勞動力不足問題兩年多來一直困擾着英國各行各業。英國全國職位空缺數量自2021年起節節攀升,2022年中職位空缺數一度超過失業人數——企業主們招不到人,公共服務領域也同樣人手不夠。究其原因,“脫歐”和新冠疫情是兩大主因——“脫歐”使英國喪失了大量來自歐盟地區,尤其是中東歐地區的勞動力,而新冠後部分中老年人永久退出了勞動力市場。此外,英國的高稅收、高物價迫使許多人離開英國,前往工作性價比更高的地區生活。
超高通脹導致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支出更加緊張。成本快速上升侵蝕了財政支出的實際價值,嚴重影響到公共服務的質量。
英國通脹率自2021年8月起開始逐步攀升,到2022年10月更是達到驚人的11.1%,創下41年來最高紀錄。這之後,通脹率開始緩慢下降。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英國10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6%。4.6%的通脹率仍高於英國央行2%的目標水平。
10月初,英國首相蘇納克宣布取消高鐵二號(HS2)從伯明翰到曼徹斯特的新鐵路計劃,原因是通脹率過高,導致預算急劇增加,高鐵計劃不得不縮水。
罷工持續不斷影響公共服務質量。由於通脹率飆高,工資的實際購買力大幅下降,一年多來要求漲薪的聲音在英國此起彼伏,並引發鐵路工人、公交司機、醫生、護士、教師、救護車司機、皇家郵政員工等公共服務領域從業人員的大規模罷工潮。各行業代表分別與政府、企業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談判,而每一次罷工都是對公共服務質量的巨大挑戰。
《環球》雜誌記者在倫敦生活的近兩年中,時常需要提前查看公共交通系統是否罷工來規劃出行線路,孩子就讀的學校可能因為教師罷工而停課,醫院的預約也曾因為護士和初級醫生罷工而改期,NHS甚至發出通知提醒公眾如果不是緊急情況請不要呼叫救護車……
財政困境背後是經濟增長乏力
事實上,英國當前的稅收處於過去70年來的最高水平,在過去30年裏,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8.4%上升至36.4%,並預計將繼續上升。然而,英國的公共服務水平卻不斷下降,這背後,根本原因是一蹶不振的英國經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英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公共財政出現危機。緊接着,英國經濟又面臨公投“脫歐”、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和通脹飆升等一系列挑戰。數據顯示,2007年至2022年間,英國勞動生産率的增長低於美國,並且低於G7的平均水平。英國央行預測2024年經濟增長可能與2023年持平,並且2025年也不會出現任何改善。央行甚至警告可能會出現經濟衰退。
經濟增長遲緩意味着政府稅收比預期要少得多。然而,儘管稅收收入不高,英國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卻持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新冠疫情的影響、長期疾病的增加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的昂貴治療方法等都加劇着矛盾。比如,人口老齡化導致近年來養老金支出不斷增加。另外,高房價和租金也對住房福利造成很大壓力。
但想要提振經濟,改善財政狀況,對當前的英國政府來説,並不容易。
如果通過大幅減稅來刺激經濟、增加活力,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公共財政缺口將更大。如今,英國公共債務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接近100%,這一現實也令英國政府難以通過大幅舉債來增加公共開支。更何況,大規模減稅還可能再次推高通脹。
問題還在於,如果政府想要緩解財政緊縮政策導致的巨大痛苦和壓力,未來可能需要重新通過提高稅收來增加財政收入,以提高公共投資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而這將進一步推高民眾和企業當前創紀錄的稅負,進而降低經濟活力,財政收入也會受到影響。
英國政府面臨的無疑是一個兩難選擇。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無論是目前執政的保守黨,還是反對黨工黨,都將面對“這些令人恐懼的經濟事實”,除非能夠有效提高經濟增長率,否則英國人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繼續面臨高稅收,以及糟糕的公共服務。
來源:2023年11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4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與本刊&&。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官方微博、微信:“環球雜誌”。